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并且病麦含有毒质,食用后影响人畜健康。为有效地防治赤霉病,我们在福州市郊对此病进行了初步观察和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供参考。一、稻桩子囊壳的发生规律据以往研究,麦类赤霉病菌的寄主范围广,越冬基质丰富,但在水稻地区,稻桩是其主要越冬基物。稻桩上产生的子囊壳及子囊孢子是引致小麦穗腐的主要初侵染菌源。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可造成小麦产量的损失和严重的毒素污染.关于小麦赤霉病菌产生的毒素,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为主,对镰刀菌毒素的污染情况、在小麦赤霉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合成、毒理学作用、检测方法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肉桂醛、柠檬醛、香芹酚、芳樟醇、百里香酚、薄荷醇、紫苏醇对小麦赤霉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并进一步将香芹酚和百里香酚组合成复合天然抑菌剂。结果显示,当香芹酚和百里香酚质量比为1∶2时,抑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体外抑制效果最佳,二者间具有协同作用。制备的抑菌剂能够改变病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并显著抑制被侵染小麦胚芽鞘上病斑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针对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构建的两个小麦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苏麦3号/Alondra和苏麦3号/安农8455,采用单花接种、表土接种及自然发病3种不同的接种方法进行小麦赤霉病抗性接种鉴定,并根据苏麦3号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的连锁分子标记Xgwm 493和Xgwm 533.1分别对群体进行抗性连锁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温室单花接种所获得的鉴定数据中,标记的赤霉病抗性连锁效应最高,P值分别小于0.0001,抗性鉴定结果最为准确.研究表明,对小麦赤霉病这种由数量性状控制,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真菌病害进行抗扩展性的遗传研究,应采用控温控湿条件下的单花滴注接种鉴定方法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主要症状、病因、发病规律、发生条件和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和省攻关任务“小麦抗(耐)赤霉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育成4个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研究在国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 小麦赤霉病号称小麦的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尚未突破的难题之一。在影响江淮地区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众多因素中,赤霉病是首当其冲的重要因素。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控制本地区赤霉病危害,保证小麦高产、稳产最经济有效和最安全的根本办  相似文献   

7.
小麦不同抗赤霉病品种幼苗和不同品种幼苗感染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Schw.)Potch).其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具有明显的差异,感品种(2个)比抗病品种(2个)和耐病品种(2个)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活■更高,且酶带数目、颜色深浅、宽窄程度上都有差弱。这种小麦幼苗同工酶的差异,可作为比较不同品种抗赤霉病的生化依据,并为抗病有种及引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创立一种在非穗发芽灾害发生年份小麦抗穗发芽育种后代材料的大田选种方法,进行了小麦穗附着水率测定试验,大田穗部喷水套袋保湿试验,塑料袋颜色、规格、每袋套入麦穗数量以及加入保湿海绵的吸水量试验.发现用含0.04%吐温-80的水喷透小麦穗部后麦穗的附着水率最高;大田中用外包银色反光膜的黑色塑料袋包裹小麦穗部,测定其袋内的...  相似文献   

9.
拟原白头翁素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的前期工作发现拟原白头翁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杀菌活性比原白头翁素更高、结构更稳定.该文继续报道拟原白头翁素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并通过离体和大田小区试验测定其对小麦赤霉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杀菌活性,筛选出杀菌活性更高的目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1972年是麦类赤霉病的流行年,未防治的小麦发病率一般在35~84%,平均53%,病情指数在15.8~47.3%,平均31.3%。在赤霉病发生严重的年份,来考察品种的抗性是有利的时机。桐庐县农业局分别在胜峰公社等四个单位调查了33个小麦品种。据调查结果来看,抗赤霉病较强的有金光、桐科九号、杨麦一号、矮秆早、青春二号、区19、九兰3g、鄂阿和福青三  相似文献   

11.
朱育红 《科技信息》2012,(27):464-465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和感病期及其吻合程度,其中,气候条件是决定流行与否的主导因素,另外还受品种抗性及栽培生态环境及管理措施等因素影响。扬花期是小麦最易感病的生育期,扬花期遇连阴雨有利于病菌侵入,灌浆期遇连阴雨有利于病害扩展,小麦抽穗扬花期高温、多雨、高湿、寡照是造成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防治对策主要是加强预警、选育品种、田间管理、喷药防治。了解和认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流行规律及危害性,对今后做好小麦赤霉病预报和防治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正值有利发病的多雨季节,特别是小麦的赤霉病、锈病、叶枯病和大麦的条纹病、白粉病、赤霉病等,今年发生都较普遍,对产量影响较大。为此在麦收之前,我们对不同品种抗病性进行了重点调查,现将情况简介于下:据调查,小麦以拜尼莫62、区—19、苏克希、扬麦1号、桑帕斯粒脱、丰收1号等品种抗锈病较强,郑州3号、丰产3号、早小麦较差;区—19、北京8号、拜尼莫62、丰产3号、扬麦1号、丰收1号抗赤霉病较强,郑州3号、苏克希、矮洛阳较差;拜尼莫62、矮洛阳、早小麦等品种叶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近年农作物病虫发生演变规律、冬前病虫残存基数、农作物品种布局及当前苗情,结合历史资料和气象部门对2007年气候预评估,综合分析预计:2007年我市水稻病虫总体偏重发生,其中稻飞虱大发生,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偏重发生,稻曲病中等至偏重发生,稻瘟病将局部流行。小麦病虫总体呈中等发生,其中赤霉病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小麦纹枯病中等发生,穗蚜将偏重发生。油菜菌核病将中等偏重发生。棉花病虫总体中等发生,其中棉盲蝽在部分棉区中等偏重发生,棉花枯萎病发生面积有所扩大。预计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为2140万亩次,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为70万亩次,油菜病虫害发生面积为230万亩次,棉花病虫害发生面积为620万亩次。  相似文献   

14.
 赤霉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病害之一。表型鉴定体系对赤霉病抗性准确评价和抗性改良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赤霉病的危害和改良的迫切性、中国抗赤育种的现状、QTL的定位和利用进展等,讨论了赤霉病接种鉴定和评价方法、赤霉病抗源利用和抗赤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策略,提出赤霉病改良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与田间病害防效,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强,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23μg/m L和0.25μg/m L;戊唑醇的抑菌作用也较强,EC50为0.54μg/m L,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的抑菌作用明显较差.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氰烯菌酯500倍稀释液初花期喷雾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到83.84%,小麦千粒重比对照增加72.29%;50%多菌灵800倍稀释液处理防效达到79.43%,千粒重比对照增加74.87%.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保产效果均明显高于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戊唑醇和嘧菌酯.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小麦是安徽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500万亩以上,位居全国第3位,在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气候变异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在安徽省多次大规模暴发,对小麦生产造成了较大威胁。小麦赤霉病危害严重且复杂,建立科学防控体系已成为确保全省小麦健康稳定生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一、病原菌的发生发展与赤霉病的关系:丽水地区发生的赤霉病菌主要是 Gibberella zeae(Schw.),我们于4月8日取稻根上子囊壳内子囊孢子,制成在显微镜下每个视野内有30个孢子的子囊孢子液,接种于矮四九、早熟3号和京红四号三个品种(花期接种,平均气温在15~16℃,接种后套尼龙袋保湿),5天后接种过的麦穗全部发病。它的症状是从一个或几个并排的小穗上开始生长白色琉松的菌丝,尔后长出桔红色的粘分生孢子团,其上长有分生孢子,大小为49—69×4.5—6.0微米,  相似文献   

18.
一、小麦赤霉病的普遍性麦类赤霉病可以说是全世界到处都有的病害。在麦类作物中以小麦受害最为普遍而严重,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1.小麦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作物小麦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作物,从热带一直到北极圈内,除高温和低湿的地带不适合种植以外,其它各地都有小麦的栽培。地处北纬69度28分的挪威的希博顿(Skibotn)以及苏  相似文献   

19.
魏军 《科技信息》2012,(27):460-461
合理施肥是保障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利倍优硫酸钾型微量元素肥肥效试验发现,运用该肥可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次生根数量,在不同生育期内能增加根系干重;同时,运用该肥可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病率,推迟小麦落黄1-2天,提高小麦单产10%-15%。  相似文献   

20.
芦荟的抑菌活性和微波协助萃取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微波协助提取的芦荟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苹果轮纹病,小麦赤霉病,蕃茄早疫病,花生褐斑病等5种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芦荟表皮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和小麦赤霉病抑菌率达100%。微波协助提取与常规方法比较,前者具有提取充分,省时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