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荔枝果实不同部位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分析研究,为解决荔枝贮藏和加工中的酶褐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种荔枝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不同荔枝品种中与褐变有关的部分生理指标: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膜透性和呼吸强度.结果表明:低温有效地抑制了PPO和POD的活性,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受到抑制,较耐贮藏的“桂味”荔枝,其与褐变有关的酶活性较低,呼吸也较弱.  相似文献   

3.
温州薯蓣贮藏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瑞安真薯贮藏期间含水量、电导率和紫外吸收值、褐变度、总酚含量、PPO、POD、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浙江瑞安真薯含水量下降,电导率和紫外吸收值增大,褐变度、总酚含量和MDA含量不断增加,PPO、POD和SOD活性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4.
莲藕采收后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改进的吸收法、分光光度法和其它几种分析方法相结合对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采收后的呼吸强度、引起褐变的酶活性、褐变度以及糖和蛋白质含量等多种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快速准确的测定.实验发现,莲藕采收后11d,总糖含量由128.13mg/g降至7.6mg/g,酶活力和还原糖含量分别由2.21U/g和4.79mg/g升至3.74U/g和19.48mg/g,呼吸强度在第3d出现高峰,同时其它指标均有相应的明显变化.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指标间均有相关,大部分的相关系数高于0.9.建议采收后的3d内必须对莲藕进行一定的保鲜处理.上述研究可为莲藕贮藏保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气调贮藏对李果实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可控气调的方法贮藏采后李果实,并对贮藏期间果实品质和褐变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6%~8%O2 2%~4%CO2的气体条件显著抑制了采后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和呼吸速率、固酸比的上升,延缓果肉褐变,延长贮藏时间,贮藏50 d果肉不褐变,是李适宜的气调贮藏条件.但李果实对CO2十分敏感,当O2的浓度不变,CO2的浓度升为4%~6%时,李果实出现无氧呼吸;当CO2的浓度继续升高时,无氧呼吸加剧,褐变更严重.  相似文献   

6.
添加活性炭 ( AC)、抗坏血酸 ( Vc)于红豆杉细胞培养基中 ,发现 0 .0 8%的 AC、高浓度的 Vc对红豆杉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 ,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强 ,鲜重比大 ,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弱 ,褐变强度小 ,褐变等级低 .  相似文献   

7.
冬果梨贮藏期间发生黑心病的生理原因正在研究。经测定,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果心中含量最高。总的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在梨果实中不同部位的分布与多酚氧化酶活性相似。通过纸层析的研究,证明绿原酸是主要的酚类化合物。黑心病梨离子的外渗量大于好梨。这些结果证明:引起黑心病的生理原因是由于酶促褐变反应。果心中的主要物质是绿原酸。  相似文献   

8.
在室温下评估了壳聚糖和壳聚糖-蒙脱土(MMT)涂膜对荔枝存放8天的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滴定酸含量、果皮褐变、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未进行涂膜处理的荔枝作为对照组.壳聚糖和壳聚糖-蒙脱土涂膜处理的荔枝失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壳聚糖涂膜和对照组的荔枝相比,壳聚糖-蒙脱土涂膜能有效保持荔枝的硬度,并能延缓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滴定酸含量和果皮褐变指数PPO、POD等有害变化.壳聚糖-蒙脱土涂膜可有效抑制荔枝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 表明,壳聚糖-蒙脱土涂膜可延缓荔枝的老化过程,有效延长其货架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贮藏双孢蘑菇dd、7d、10d、12d后,其色泽、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分析了这种变化对蘑菇鲜度、风味、褐变程度的影响关系,最后本文提出了适宜的贮藏条件——低温自发气调贮藏即MA贮藏(10℃、高密度聚乙烯薄膜包装),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贮存7d、其氨基酸含量未见下降;贮存12d菇体仍无褐变和异味产生、其氨基酸总量仍占贮存前氨基酸总量的59.2%、起到了良好的保鲜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处理组合条件下油果实呼吸强度、品质成分和脂质过氧化作用与耐贮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以(3±1)℃+0.04mm厚度PE薄膜袋包装+100mg/kg保鲜剂Ⅱ号+乙烯吸收剂处理组合贮藏效果最好,能有效抑制果实呼吸强度和品质成分的变化,提高SOD活性和抑制POD活性上升及MDA含量增加,贮藏77 d时,好果率达100%,失重率仅为0.87%,且未发现果肉褐变.呼吸跃变前POD活性上升可作为果实衰老的一个标志,油果肉褐变与果实衰老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温度贮藏对秀珍菇SOD和P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不同温度和贮藏条件下秀珍菇SOD和POD活性与商品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PE膜4℃条件下密封贮藏效果好,此时菇体色泽正常,失水率只有3.690%(8 d);低温能有效地抑制采后菇体内POD的活性和褐变程度,维持SOD的活性;贮藏温度对保鲜期的影响是贮藏温度愈低,保鲜期愈长,4℃下可保鲜8 d以上.  相似文献   

12.
楸树扦插生根过程中插条保护酶与丙二醛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金丝楸和圆基长果楸的嫩枝为材料,研究了ABT处理下扦插生根过程中3种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其变化规律与生根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与楸树嫩枝扦插生根过程密切相关;叶片和皮部SOD活性各自呈现升—降和降—升的趋势;两部位的POD活性和MDA含量均呈现升-降的趋势;叶片PPO活性呈现升—降趋势,而皮部PPO活性则出现双峰变化。酶活性和MDA含量变化的转折点则由于品种的不同以及ABT处理与否出现很大的差异。对酶活性和MDA含量进行有效调控是突破楸树扦插繁殖困难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将烟草漂浮育苗技术和湿润育苗技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湿润育苗的成苗素质明显高于漂浮育苗,并且移栽后无缓苗期,烟苗鲜重和干重显著增加,根系发达、活力强,且烟苗CAT、POD、SOD、MDA的活性和PRO含量均高于漂浮育苗。所以,四川攀枝花烟区适合选用湿润育苗。  相似文献   

14.
低温及薄膜包装对油豆角贮藏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了油豆角在低温及薄膜包装条件下的贮藏效果,测定其贮藏过程中的呼吸强度、MDA含量、膜透性及SOD、POD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低温及薄膜包装能够大大延缓油豆角的衰老过程。其生理生化变化表现为呼吸强度得到抑制,随贮期延长,MDA含量增加,膜透性增大,POD活性呈上井趋势,SOD活性变化不明显,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15.
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为试材,研究了其采后掌皮和掌肉中3种自由基清除剂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食用仙人掌成熟衰老和较不耐贮藏的特性与采后掌皮和掌肉中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抗坏血酸(AsA)含量和MDA含量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在室温(12~18℃)贮藏时,生长30天的掌片于采后12天达到成熟,其后进入衰老阶段,18天后完全衰老,组织不断解体,可将掌片采后SOD活性和AsA含量在9~12天内高峰的出现作为其由成熟转向衰老的标志.掌皮中保护酶(SOD、POD)和还原型Vc含量均比掌肉中高,因而在美容化妆品和食品加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硝酸钐溶液对白术的种子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0、30 mg.L-1的硝酸钐溶液浸种,使白术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增加,白术幼苗的MDA含量、SOD和POD活性降低;用100 mg.L-1以下质量浓度的硝酸钐溶液喷施白术植株叶面,使其叶绿素含量增加,MDA含量减少,POD、SOD活性下降;当硝酸钐质量浓度达到300 mg.L-1时,白术叶片的POD、SOD活性和MDA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荒漠植物蒙古扁桃幼苗的抗氧化胁迫性.实验结果表明。经3d干旱胁迫处理后,蒙古扁桃幼苗的SOD和POD活性增加,CAT活性下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膜脂过氧化.MDA含量增加,认为在蒙古扁桃活性氧代谢平衡中。SOD和POD起主要作用,且干旱胁迫抑制了蒙古扁桃幼苗的IAA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8.
以番茄品种雄风158为试材,研究了根结线虫侵染对其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线虫侵染后,番茄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远高于未接种番茄。POD活性在接种后1—15d呈上升趋势,然后开始下降,15d时出现峰值;CAT活性在接种后5—15d呈下降趋势,5d时出现峰值;MDA含量持续上升至20d时为最大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接种1—15d高于未接种番茄,15—20d略低于未接种番茄,10d时出现峰值。研究结果表明,MDA含量可以作为早期判断番茄是否感染根结线虫的一项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天津地区栽培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与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自然降温条件下叶片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在秋冬季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沙冬青叶片中各种保护性物质均升高,保护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大叶黄杨,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却显著低于大叶黄杨叶片中含量.因此,从沙冬青和大叶黄杨2种植物抵御低温伤害的能力比较来看,沙冬青抗寒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