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河下游断流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自然和人为因素全面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形成原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大量引用黄河水资源是导致黄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针对黄河下游断流在因,从科学调度和管理黄河水资源,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兴建调蓄工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等方面提出了减缓或遏制黄河下游断流的对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利用20 多年的资料,在分析黄河断流发生的频次、历时、河长等现状特点的基础上,从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两个方面综合探讨了黄河断流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黄河断流是黄河流域人地关系严重失调的综合反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水量不足是引起黄河断流的客观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利用黄河水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引起黄河断流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1996年2月14日起黄河下游再次开始断流,到7月IO日,已创下年累计断流128天的历史最长纪录。黄河断流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震动,并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黄河水利部门,对下游断流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其中对断流原因也作了单方面的分析。他们认为,黄河水量不能统一调度是造成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有的报刊甚至引用“1995年春季最早的时候,黄河仍存水201亿立方米,而同期的用水量只有68亿立方米”的错误资料为其加以注释,似乎统一调水便可解决黄河断流的问题。在这纷纷扬扬宣传的同时,许多专家们也在冷静地思考着这一重大的课题。他们…  相似文献   

4.
黄河断流不仅给下游沿黄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困难,而且对黄河下游防汛及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把黄河下游断流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进行研究解决。以下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和危害,并指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河断流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多年的资料,在分析可断流发生的频次、历时、河长等现状的基础上,从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两个方面综合探讨了黄河断流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黄河断流是黄河流域人地关系严重失调的综合反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水量不足引起黄河断流的客观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利用黄河水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引起黄河断流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黄河断流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自1972年首次自然断流以来.断流领域逐渐增加,断流历史不断加长,断流时间逐步提前,断流河不断上延,给沿黄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黄河断流的原因除近年的气候因素和黄河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属自然因素外,沿河取水量逐年增加,用水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也是引起断流的重要原因,为此,对用工程的、管理的以及经济的方式治理黄河断流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环境是岩石圈表层,是生物圈的矿物质基础,由岩、土、水、气、地区地质结构、地质作用等要素组成,是一个动的系统。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自然平衡常遭破坏,产生人为的地质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治动。人类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他对大气圈、水圈的影响,合理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应是保护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为研究人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地球科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科学——环境地质学,它与矿严地质学并驾齐驱。在环境地质学中工程地质学占据主导地位。现代工程地质学已发展成为环境工程地质学我国大城市的地面沉降、矿区的地面塌陷、水库诱发地震和边岸再造、滑坡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十分严重。我国工程地质学必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为规划人类的工程、经济治动、布局生产力,以及国土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把黄河下游山东段分为黄河下游沿河两岸,黄河三角洲及渤海湾,莱州湾浅海区三部分进行研究,分析了黄河断流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黄河下游断流的几何措施。  相似文献   

9.
黄河断流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断流形热日趋严峻,断流的频率增加,时间延长,里程增长,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开发大西部战略的实施,在分析黄河断流造成的危害,黄河断流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采取强制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加快骨干工程建设加调蓄能力,加大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适时开源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等工程性和工程性措施,以防治黄河的断流。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断流若干特征要素的相关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河下游1972-1997年断流特征观测数据,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河长,断流历时和泥沙淤积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其开发和建设一直得到国家和山东省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而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其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在分析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背景的基础上,确定其地质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区.依据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对东营市重大工程布局的适宜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论建立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地质公园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陕西延川黄河蛇曲是发育在晋陕峡谷中的大型蛇曲群体,完整系统地保留了黄河蛇曲形成、演化过程的地质遗迹,对于研究黄河中游的演化以及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有助于认识黄河发育与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的关系,深化河流蛇曲成因理论、了解黄河形成之前的古水系背景特征及其支流发育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而且对发展地质旅游、进行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笔者拓展了协调发展的评价因子,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各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一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试验区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差异显著,该地区耦合协调度无优质协调的地区,属于初级协调以上等级的地区占整个圈域城市总数一半以上,突出说明黄河三角洲试验区的系统整体协调水平较高,但是还有博兴县等三个县濒危协调、寒亭、昌邑、庆云县、寿光市、乐陵市五个县区域协调度属于失调或严重失调,这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均衡,县域差异性明显.评价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青海省东部化隆地区黄河两岸谷坡地带,发育一系列不稳定斜坡,成为该区域易发的地质灾害.通过对区域黄河谷地发育的某典型滑坡的地质特征分析,利用毕肖普法对黄河谷地以黄土为主的混杂坡洪积物组成较复杂的典型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对该区域的典型滑坡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毕肖普法在此类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分析计算中,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流量恢复法的黄河下游鱼类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流量恢复(the flow restoration methodology)方法研究黄河下游鱼类生态需水,其基本思路是:首先获得所保护鱼类生态习性相关的流量信息,包括水深、流速、水量等.然后建立概念性模型,确定鱼类和特定流量组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确定流量目标,每一个流量目标被赋予一些水力指标,作为获得满足这个目标的环境流量计算的依据.运用水文学、水力学模型确定满足这些流量目标需要的水流条件,包括数量、持续时间、频率和发生时间,给出满足鱼类生长需要的生态流量.最后给出不同水资源管理情景下可接受的鱼类生态需水.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是进行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的重要基础,但它却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研究领域.本文在地区和县域2个空间层次上对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探讨,获得4个主要结论.其一,黄河流域经济空间"东重西轻"、经济重心偏东.其二,黄河流域经济活动沿干流及渭河、汾河等主要支流集聚,构成了黄河流域经济空间的主要轴线.其三,黄河流域经济空间总体上是一个多极多元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并在向着"点-轴-圈"结构模式演化.其四,黄河流域内经济空间呈现出有规律的3个梯度面,即由东向西递减的梯度面,由干流或主要支流沿岸向两边递减的梯度面,由济南、郑州、太原、兰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周围递减的梯度面.这些研究结论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揭示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提供了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17.
试论淮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赋予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丰富的内涵。接着从自然地理特征、历史上黄河南泛夺淮影响和不恰当人类活动作用等三方面探讨淮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脆弱性的成因,着重分析了不恰当人类活动对流域蓄泄洪水、提供有效水资源和水体自然净化三方面能力的影响。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就是追求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其水环境承载力的协调。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脆弱性的研究将会促使人们将水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其对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保证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雪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是组成极地冰盖和高山冰川的重要物质来源,同时也是地表径流的主要补给。积雪的时空分布和演变深刻影响着全球的水文循环、生态系统、气候演化以及其他自然过程,在高寒山区水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山积雪与冰川融水是黄河源头水源补给的主要形式,因此亟需开展黄河源区积雪水资源综合科学研究,在准确评估黄河源区水资源现状及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黄河水资源的策略。积雪分布研究涉及大气湍流与颗粒相互作用等具有挑战性的科学前沿及热点问题,以及多场耦合、多尺度等科学共性问题,还涉及力学学科与地理学、大气物理、气候变化等相关学科的交叉问题。目前对积雪分布的研究手段包括野外观测、遥感反演和基于动力学过程的模式研究。鉴于前两种手段的局限性,开展多物理过程、多尺度、多场耦合的积雪分布时空演化模拟已成为积雪水资源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介绍了积雪分布研究现状及进展,指出了面临的挑战以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