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Ullmann偶合反应为关键步骤合成了含烷氧基苯甲酸的苯基咪唑盐酯,用偏光显微镜(POM)对这类物质的液晶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咪唑环N上所带的烷基链(CnH2n+1)的长度在n=9~16之间时,这类化合物能呈现近晶层状A相(SmA),它们的液晶行为被分析为分子结构中柔性链与刚硬部分进行微观相分离及咪唑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再沉淀法制备9,10-二(3,5-二氟苯乙烯基)蒽(TFDSA)有机纳米线,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光致发光光谱(PL)表征所制备的纳米线.结果表明:纳米线表面光滑,长度为20~30μm,宽度为400nm,具有较强的绿色荧光发射,发光峰位于538nm处;将单根TFDSA纳米线作为有源波导可在亚微米量级进行光传播.  相似文献   

3.
以9-蒽甲醇为改性单体,通过与末端为酚羟基的超支化聚苯醚发生Mitsunobu反应,制得了末端含蒽生色团的新型荧光超支化聚合物。热重分析(TGA)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氮气和氧气环境下5%的热失重温度均约为257℃。在DMF溶液中,该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均表现出蒽单元的光谱特性,其最大吸收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89nm和443nm。研究还发现,所得荧光超支化聚苯醚在激发-发射过程中发生了分子内能量迁移或转移,表现出了典型的主客体发射体系的特性。该聚合物薄膜的最大吸收和发射波长分别是393nm和450nm。  相似文献   

4.
以间苯二甲酸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了1种新型烷氧基偶氮苯-喹啉化合物(E)5-[8-(十六烷氧基)喹啉-5-偶氮]-1,3-苯二甲酸二乙酯,通过IR、UV-Vis和1 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了目标化合物的反-顺异构化和发光性能.目标化合物(2.0×10^-5 mol/L的DMF溶液)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398nm处的偶氮苯-喹啉结构K带π-π*跃迁吸收峰及267nm处芳香环的B带π-π*跃迁吸收峰逐渐减弱,光照7min后达到光稳态.目标化合物(2.0×10^-5 mol/L的DMF溶液)以312nm光激发下,在418nm处发射蓝紫色荧光.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硼原子上引入大体积的芳香取代基合成稳定的含芘二米基硼化合物(Ⅰ)。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研究其光物理性质及对F-的识别性质。结果表明: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蓝色荧光发射,在四氢呋喃(THF)中荧光峰位为428 nm;由弱极性溶剂正己烷(荧光峰位在413 nm处)到强极性溶剂乙腈(荧光峰位在435 nm处),化合物荧光光谱峰值红移22 nm,荧光量子产率由0.98降为0.68;将四丁基氟化铵逐渐滴加入化合物Ⅰ的THF溶液中,其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均伴有旧峰消失和新峰出现的现象:吸收光谱的旧峰在383和399 nm处,新峰出现在324、338和353 nm处;荧光光谱的旧峰在429 nm处,新峰出现在385和403 nm处;继续滴加四丁基氰化铵,其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设计并合成了6种1-(2-苯并噻唑基)-3,5-二芳基吡唑啉化合物,用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元素分析等确证了化合物结构。测定了化合物荧光性能,化合物发出450nm左右的荧光。探讨了化合物结构对荧光性能的影响,制备了电致发光器件,该化合物发出448nm蓝光。  相似文献   

7.
以9,10-菲醌、对苯二甲醛和醋酸铵为原料,在乙酸介质中合成了4-(1H-9,10-菲并咪唑基)苯甲醛(PIB)。研究了PIB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发现其对溶液的酸碱度十分敏感,可以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pH指示剂;同时测定了PIB在pH=7~8范围内,不同金属离子对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PIB对Ag~+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识别。  相似文献   

8.
利用水热反应合成了化合物2,2’-二硫代二苯甲酸·乙腈化合物[(H2DTBB)·(CH3CN)]n(1),H2DTBB=2,2’-二硫代二苯甲酸],并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6423(3)nm,b=1.2785(3)nm,c=2.1119(4)nm,β=109.12,V=4.1897(15)nm3,Z=4。该化合物是由邻巯基苯甲酸经原位合成H2DTBB与溶剂分子乙腈构成,分子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链接形成三维的超分子结构。同时还测定了该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和紫外-可见固体漫反射光谱。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2,3,6,7-四甲基蒽合成了一种新型三蝶烯衍生物2,3,6,7-四甲基-9,10-邻萘基蒽。方法以2,3,6,7-四甲基蒽和1,4-环氧-1,4-二氢萘为原料,通过Diels-Alder反应和脱水作用合成目标产物,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过量的2,3,6,7-四甲基蒽与1,4-环氧-1,4-二氢萘反应,在VAcOH∶VAcOAc=2∶1的混合脱水剂作用下合成了目标产物,表征结果显示化合物结构正确。结论利用廉价易得的原料简便合成了新型三蝶烯衍生物2,3,6,7-四甲基-9,10-邻萘基蒽,它可以作为潜在的适用于聚酰亚胺合成的二酐单体。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12种烷基、烷氧基和硝基取代的硫杂蒽酮类化合物。其中,三种烷氧基取代的硫杂蒽酮是用相转移催化法制得的。几种新的化合物,经红外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方法鉴定,确证了其结构。测定了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硫杂蒽酮类化合物的2-位上是斥电子基时,其最大吸收波长要向红移动;若2-位上是吸电子基时则向紫移动。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3种双(二甲基硅基)取代的含硅单体化合物,即1,4-双(二甲基硅基)苯、4,4′-双(二甲基硅基)联苯、9,10-双(二甲基硅基)蒽,并将上述化合物分别与4,4′-双(乙炔基)联苯在RhCl(PPh3)3/NaI催化下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制备相应的硅桥联共轭聚合物.进一步对聚合物单体的光物理性质研究发现,由于硅甲基对构型的影响,聚合物对单体均呈现一定的荧光增强现象.利用对硝基苯胺作为淬灭剂,聚合物在淬灭剂极低浓度时(10-6 mol/L),依然具有良好的淬灭性.  相似文献   

12.
几种芴基衍生物荧光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芴为原料合成了芴酮,芴醇,2,7-二溴基芴,2,7-二溴基芴酮,2,7-二溴基芴醇,二茂铁甲酸芴酯等芴基衍生物.测定了所合成芴基衍生物的荧光光谱,并讨论了结构对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轭结构对荧光光谱的峰形影响很大;溴代略微影响光谱峰形,同时使特征峰轻微红移,强度略有下降,而不同发射波长峰的强度则发生无规律性变化,表明其他基团(如羟基)与溴代基团对化合物荧光光谱产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表面活性剂协助自组装法合成了花棒状ZnO,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样品形貌、振动光谱以及发射光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O在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下,形成纤锌矿型的六方结构,晶体的生长是沿c轴[001]方向定向生长,并且聚集在某一中心的晶核向三维方向定向生长形成花状形貌.该ZnO晶体的晶胞参数为a=0.324 85(6)nm,c=0.520 43(8)nm,γ=120°.在测量波长范围内ZnO的发射光谱在315,400,473和560 nm左右出现荧光,这些发射光谱的波长位置不随激发光波长的增长而变化,而散射光谱峰的波长位置随激发光的波长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二茂铁基团存在于侧链、主链和端基的苯-芴共轭化合物6、7和8,并通过 NMR和MS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共轭化合物中的二茂铁基团通过分子内的光致电子转移过程使6、7和8在溶液状态下的荧光猝灭.当向其溶液中加入氧化剂KMnO4后,溶液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最大可增至75倍.荧光增强的幅度、对氧化剂的响应时间等性质受二茂铁在共轭化合物中的位置以及个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分子中含有一个二茂铁基团其荧光增强是线型增长的,响应时间也较短;当共轭分子中含有两个二茂铁基团时,其荧光强度的增长成二次函数关系,且其响应时间也较长.   相似文献   

15.
在苝四酸酐苝湾1,7或1,6,7,12位分别引入氰基或氯原子,制备了两种苝湾含吸电子基的苝酰亚胺衍生物N,N’-双(十二烷基)-1,7-二氰基-3,4:9,10-苝二酰亚胺(PTCDI-CNC12)和N,N’-双(十二烷基)-1,6,7,12-四氯-3,4:9,10-苝二酰亚胺(PTCDI-ClC12),并研究了两种化合物在氯仿/甲醇二元混合溶剂中的超分子自组装及所得纳米结构的传感性能.结果显示,在苯肼气氛(10ppm)中,两种苝酰亚胺衍生物的灵敏度不同,PTCDI-CNC12电流增加了2个数量级,而PTCDI-ClC12增加了4个数量级.其原因在于两者比表面积的差别和分子骨架结构扭曲程度的不同.这表明苝湾位吸电子基对苝酰亚胺衍生物气敏传感性能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设计并合成了6种1 (2 苯并噻唑基) 3,5 二芳基吡唑啉化合物。用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元素分析等确证了化合物结构。测定了化合物荧光性能,化合物发出450nm左右的荧光。探讨了化合物结构对荧光性能的影响。制备了电致发光器件,该化合物发出448nm蓝光。  相似文献   

17.
合成和表征了一类苯环上含-CF3基团的1,3,4-噁二唑类衍生物,研究了它们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结果显示,与不含-CF3的噁二唑化合物相比,-CF3加大了化合物的光学带宽,使它们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都发生蓝移。  相似文献   

18.
以9,10-菲醌与自制的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的希夫碱化合物,并将该化合物分别与Mn(Ⅱ)、Ni(Ⅱ)反应合成了2种新的金属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以对苯二甲醛和4,4’-二氨基偶氮苯衍生物为原料合成得到了3种含偶氮基聚席夫碱化合物,并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取代基为-OH时聚合物最大紫外吸收波长λmax最大,荧光光谱显示3种聚合物荧光性都比较弱.采用不含偶氮基的类似结构的聚席夫碱化合物作对照,表明偶氮基团的引入减弱了聚合物的荧光性.  相似文献   

20.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邻菲罗啉衍生物IPDB合成新型配合物[Pb_2(IPDB)_4(ADA)_2]_n(ADA=Adipicacid).结构利用单晶衍射、元素分析、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TG进行表征.结构表明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 1,晶胞参数a=1.140 6(3)nm,b=1.203 6(4)nm,c=1.752 0(5)nm,α=96.304(5),β=101.304(5)°,γ=106.343(5)°,V=2.228 3(11)nm~3,Dc=1.535 g/cm~3,Z=1,GOOF=1.493,R1=0.1116,wR=0.326 7.该化合物表现出一维的Z形链状结构,并通过氢键使一维的Z形链扩展成三维的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