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基于Vail为代表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引入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基准面和可容空间的概念 ,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 ,对准噶尔盆地白家海五彩湾地区的层序地层进行了研究。将研究区的苍房沟群和小泉沟群划分为A ,B ,C ,D 4个层序 ,分别对应梧桐沟组、韭菜园子组、烧房沟组和小泉沟群。同时依据基准面升降旋回的概念 ,将每一个层序都划分为基准面的上升和下降旋回。综合考虑可容空间、沉积物供给以及两者的匹配关系 ,建立了 5种层序地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的层序受基准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所控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Vail为代表的层序地层学理论,引入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基准面和可容空问的概念,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自家海一五彩湾地区的层序地层进行了研究。将研究区的苍房沟群和小泉沟群划分为A,B,C,D4个层序,分别对应梧桐沟组、韭菜园子组、烧房沟组和小泉沟群。同时依据基准面升降旋回的概念,将每一个层序都划分为基准面的上升和下降旋回。综合考虑可容空间、沉积物供给以及两者的匹配关系,建立了5种层序地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层序受基准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所控制。  相似文献   

3.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形成机制分析:以松辽盆地为例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松辽盆地上侏罗统-白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由于海相环境与陆相环境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决定民海相层序与陆相层序在形成机制上,特别是在主控因素上显著不同。陆相盆地层序的主要受构造、气候因素的控制,也受沉积物共给和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上述诸因素通过综合作用影响着基准面和可容空间的周期性变化,进而控制着各级层序的发育和内部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确立准噶尔盆地南部柴窝堡凹陷二叠系一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探讨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建立该地区不同时期原型盆地层序充填模式.方法 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及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研究区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研究.结果 在研究区划分出2个盆地充填层序,5个一级层序,8个二级层序以及19个三级层序,建立起早中二叠世陆内裂谷盆地、晚二叠世一三叠纪山前拗陷、侏罗纪一白垩纪类克拉通拗陷盆地3个原型盆地的层序充填模式.结论 构造活动及物源供给是控制柴窝堡凹陷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其中物源距离及源区供给的沉积物类型是控制该区各个原型盆地发育时期层序内沉积物充填类型及空间堆积样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测井小波分析及频谱分析方法,对延长组层序地层单元进行定量识别,共识别出5个长期、21~2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通过层序格架内储层发育规律分析,认为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应量的比值(A/S)及层序界面对储层的空间展布和物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最有利的储层发育位置出现在长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和下降晚期,特别是中期和长期两个级次基准面相互重叠的界面两侧,酸性孔隙流体沿着界面运移,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对改善储集层储集性能有利。与传统层序地层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消除人工划分层序的不确定因素,提高旋回划分、对比的精度和准确性,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单断断陷湖盆发育过程中,由主断层控制的幕式差异沉降活动将导致可容空间重新分配。水体发生重新分配过程中,湖盆中各点的相对湖平面变化并不统一,由此产生的准层序组也不一致。本文提出了断陷湖盆中可容空间转化枢纽的概念,建立了可容空间转化枢纽的数学计算模型,讨论了可容空间转化枢纽的分布位置,以及对其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位于缓坡带可容空间转化枢纽下部,相对水体深度变深,形成退积型准层序组;反之,则变浅,形成进积型准层序组;稳定期形成加积型准层序组。可容空间转化枢纽的提出,对于定量认识单断湖盆相对湖平面不均一变化,以及对于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阳信洼陷下第三系火山层序为例,探讨了火山活动等事件对层序发育晚期可容空间产生与分布的影响.阳信洼陷下第三系火山层序发育的特征及湖退时期的可容空间变化特征表明,火山锥在断陷湖盆中的堆积使得盆地中可容空间演化特征与常见断陷湖盆不同,局部可容空间的分配出现非均一性特征.研究表明,火山锥体使湖退时期可容空间分布复杂化,是可容空间分布呈现非均一性的直接原因.进而丰富了层序地层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利用测井、岩芯、地震、野外露头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层序边界、三级层序内的最大湖泛面和初始湖泛面进行识别,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Jsq1和Jsq2),每个三级层序又划分为3个体系域,即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对准层序、准层序组进行识别,划分19个准层序,分别对应19个小层,对5口单井进行层序划分,在横向上进行连井层序对比。对2个三级层序的地层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三工河组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活动是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物供给条件和气候变化对层序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湖平面的变化是构造沉降、气候变化、沉积物供给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9.
河流相地层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河流相单砂层级别的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形成机制及河流相自旋回对异旋回的改造和影响,总结了单砂层级别高精度地层构型界的识别标志,及在异旋回控制下进行自旋回对比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对比方法。结果表明:一个单层主要由河道侵蚀前期沉积物掠夺可容空间并逐渐充填、洪水期形成洪泛泥岩后形成;共有5种河道砂体的叠置模式和对比模式,而且河道砂体的叠置模式受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沉积物供应速率比值控制。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泌阳断陷湖盆的构造演化 ,以及盆地充填、沉积层序及沉积、沉降中心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并利用凹陷中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变化特征来确定边界断裂的活动时间 ,恢复湖盆的演化历史 .研究结果表明 :燕山运动的拉分作用、燕山运动之后的盆地边界断裂活动及喜山运动后的拗陷沉积作用形成了本区 3个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层序 ;除了盆地形成、沉积充填序列受构造活动控制外 ,沉积层序的发育也受控于断层幕式活动引起的可容空间及沉积物供给变化的控制 .另外 ,对核二段沉积时期沉积、沉降中心研究可知 ,该时期凹陷内构造格局一直发生变化 ,至核二段一砂组沉积时期 ,两边界断层的活动都大大减弱或基本停止 ,凹陷内沉积格局稳定 ,沉降、沉积中心基本统一 ,断陷盆地真正进入萎缩阶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岩芯观察资料、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分析, 对松辽盆地南部火石岭组地层沉积相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表明: 火石岭组上覆火二段为全区广泛发育的火山岩, 其下的火一段沉积岩可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 其沉积环境主要为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 断裂转换带显著地控制了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火石岭组一段沉积演化主要受控于小型断陷内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应的变化, 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属于低位水进体系域, 以滨浅湖至半深湖相沉积为主, 为湖扩阶段; 后期高位体系域以扇三角洲相充填为主, 为湖退阶段。  相似文献   

12.
根据钻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对番禺4洼珠江组层序地层进行研究,明确砂体发育特征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二级层序不同演化阶段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构造沉降要素对砂体发育的影响,并建立二级层序控制要素作用下砂体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珠江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均只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不同三级层序的结构特征存在差异,其中三级层序SQ1和SQ2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均较为发育,而三级层序SQ3~SQ5以高位体系域为主;砂体发育特征与二级层序基准面演化及三级层序结构密切相关,二级层序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砂岩含量整体有降低趋势,单层砂岩厚度减小;二级层序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砂岩含量整体有增大趋势,晚期单层砂岩厚度明显增大;三级层序SQ3~SQ5砂体主要发育在高位域;全球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研究区三级层序的发育及结构类型,进一步控制不同结构三级层序的砂体发育规律;物源与二级相对海平面共同控制二级层序内砂体的垂向叠置样式和平面演化。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现代黄河下游沉积环境演化,在原阳段钻取了两个钻孔岩芯(YHX-1、YHX-2),通过对钻孔沉积物粒度测试与分析,运用沉积物粒度参数、频率曲线与概率累积曲线,结合沉积物岩性及周边钻孔年代信息,划分研究区钻孔地质年代,揭示研究区沉积水动力条件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YHX-1分为7个沉积段,YHX-2钻孔为11个阶段,中更新世时期,两根钻孔以中细砂为主,沉积相以河床亚相为主;晚更新世时期,钻孔经历短暂河漫滩微相,进入漫长的河床相沉积;全新世早期,YHX-1钻孔由湖泊沼泽沉积转变为河漫滩沉积,YHX-2钻孔为河漫滩沉积;全新世晚期,黄河改道流入当今河道,两根钻孔河床沉积相对比分析表明,改道后黄河主河道经历由北向南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环境为潮控滨岸带,主要发育潮坪沉积体系,这在柯坪塔格组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低缓地形背景下发育的柯坪塔格组潮坪沉积环境可分为潮间带和潮下带,发育泥坪、混合坪、砂坪和潮道沉积相.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研究野外露头、测井、地震等资料,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均由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两部分组成.由于潮坪沉积的特殊性,每个层序均由1个完整的旋回构成.结合试油资料对塔中11油藏的塔中11井、塔中11-1和塔中117井进行分析,发现在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中富集油气,而且在SQ1中富集油,在SQ2中富集气,形成低孔低渗油气藏.形成储层的潮道和砂坪沉积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其上覆泥坪形成有效遮挡的盖层,这些是形成油气藏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高位体系域中的储层比海侵体系域中的储层更靠近盖层.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混合沉积较为发育。本文通过对龙门山地区北川甘溪剖面养马坝组的野外实测,在混合相和混积层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养马坝组层序体系域中的混合沉积机理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由下部的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中、上部以砂、灰为背景的Ⅱ型混积类型组成,混积机理包括间断混合、相混合和原地混合,前两种是主要类型。由陆向海依次发育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沉积和碳酸盐混积陆棚,建立了混积滨岸—混积陆棚沉积模式。养马坝组发育Ⅱ型混积层序,沉积体系域可划分为4种:SMST、TST、EHST和LHST。各体系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沉积现象,但混积沉积机理存在差别:SMST和LHST以间断混合为主,相混合为次,TST和EHST以相混合为主;风暴作用是引起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间断混合的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相对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碳酸盐生产速率和气候变化是控制和影响混合沉积的因素。SMST和HST主要受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有关,TST则受控于物源供给,气候变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各体系域的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非被动大陆边缘下刚果盆地中的A区块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确定Albian阶主要为一套具"间断-交叉"混积机理的碳酸盐岩混杂陆源砂、泥沉积,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经历了从混积缓坡→周缘混积台地→破裂混积台地→深水混积陆棚→深海盆地(深水扇)的沉积演化全过程,对应于威尔逊构造旋回中后裂谷拗陷阶段向大陆漂移的过渡阶段,其中发育主力储、产层的SQ2-SQ3层序为Ⅱ型周缘混积-破裂台地沉积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TST和HST两个体系域。解析了混积碳酸盐岩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响应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混积碳酸盐岩"滑脱-盐拱-转换"多因素联控的沉积演化模式,提出SQ3层序时期的盐拱构造顶部呈帚状分布和垂向偏转加积发育的破裂混积台缘浅滩为最有利的储集微相类型;以TST和HST体系域作为编图单元,编制了SQ2和SQ3层序各体系域的岩相古地理图并探讨了有利储集相带展布规律,认为A区块Albian阶SQ2-HST、SQ3-TST和SQ3-HST三个体系域中预测出的叠置台缘浅滩,应成为今后的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17.
根据钻井、测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塔中志留系可划分为层序1、层序2和层序3三个三级层序,每一个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层序1海侵体系域可细分为相带l和相带2,即,砂泥岩薄互层岩相和板状交错层理砂岩岩相。相带l反映了潮间带混合坪沉积环境,遗迹化石丰富,以进食迹和居住迹为主,纵向上,由下到上,丰度、分异度和生物扰动指数逐渐降低。相带2反映了潮下带高能环境,遗迹化石的丰度和分异度都比较低,只发现少量居住潜穴;层序1高位体系域反映了潮上带泥坪沉积环境,纵向上构成一个向上变细的序列。泥坪中以进食迹和居住迹为主,相时于海侵体系域相带2,属种组成明显不同,丰度和分异度也显著提高。在高位体系域内部,由下到上,丰度和分异度逐渐降低,生物扰动指数逐渐下降。综上所述,在同一层序内部,不仅不同体系域中遗迹化石组成、丰度及分异度存在差异,而且同一体系域内部遗迹化石特征也存在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冰后期沉积物的元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口冰后期钻孔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无比民表层沉积物非常接近,反映冰后期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其它物源及环境变化影响较小,不同沉积环境中一些元素组成会发生变化,尤其是河床相沉积物中过渡金属元素组成化最明显,不同沉积相中稀土元素(REE)绝对质量比虽有差异,但稀土的配分模式很接近,同样反映出冰后期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单一。  相似文献   

19.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地震、测(录)井、岩芯、露头、古气候及古生物等资料,通过地震合成记录标定,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在松辽盆地北部四方台组-明水组共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古暴露界面、河道侵蚀冲刷面、地层叠加型式转换而4类层序界面,并识别划分出1个新的超层序界面SB4,最终将四方台组一明水组划分为1个超层序组,2个超层序(SSQ1和SSQ2),6个三级层序(SQ1-SQ6),17个体系域,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盆地北部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充填演化规律为:层序SQ1~SQ3(SSQ1)沉积时期,盆地主要发育南北向长轴物源的河流及滨浅湖沉积;层序SQ4-SQ6(SSQ2)沉积时期,盆地主要发育东西向短轴物源的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从四方台组时期开始,盆地沉积中心向西北方向不断迁移.根据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储盖组合分布及成藏条件综合分析可知:纵向上四方台组时期层序SQ1发育本区最有利的储盖组合,而大安-新站地区SQI低能体系域厚层河床砂岩为本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最有可能形成构造一岩性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