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对昆明附近云南松人工林群落类型进行了初步划分,主要依据生境条件类型:如地形、坡向、坡位、土壤深度和水湿条件、林下植物的相似性以及反映在林木生长特征、生长量的变化。在群落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云南松人工群落的结构,林木生长分级,叶面积,生物量,木材蓄积量与不同生境和群落类型之间的关系,试图对云南松人工林生态地植物学和营林问题,提供一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林上层木生物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分析和比较了生态因了对云南松林上层木生物量的作用强度.共选择生态因子九个、即上类,土层厚度,坡向,坡位,坡形,海拔,林龄、林分密度和平均树高.结果表明,影响云南松树生物量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林龄,林分密度、坡位、坡向和平均树高.但生物因子的作用比生境因子更强烈.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林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特殊的松林类型。其分布范围较局限,分布区以云南高原为分布中心,仅限于云贵高原西部地区。由于云南松的生态适应性宽广,在分布区内形成云南松林的优势复盖和集中连片分布。但分布地区所处生境条件复杂,本文根据不同的水热组合状况,将云南松林划分为云南高原中部和金沙江中游、东南部南盘江中上游、西南部元江上游和怒江中游,以及西北部金沙江上游和澜沧江上游等四个云南松林区。依据生态环境的差异和相似性,将林内的伴生树种和主要森林植被相近似的林分,归纳组合了十个森林亚类型,以利于对云南松林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4.
云南松林的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其分布区内的森林资源中,均占优势,云南松在林业生产建设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利用400多块测树样地、12块皆伐测树样地、25000株样木和大量森林调查实测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云南松林分结构特点为林木组成单纯、林相整齐,是同龄的单层林。林木高度结构,为最高林木是平均树高的1.4倍,最低树高是平均树高的60%。成熟林分林木平均直径一般为24—28厘米。云南松林分的生长规律为具有生长较快,并采用经验公式求算材积生长与直径、树高生长的相关关系为V=-4.1976D~(1.9760)H~(0.8843)。同时初步提出各种成熟龄,为合理经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木质纹理的一般变化规律。云南松单株由上至下各节间的木质纹理偏转角度由大变小;林木胸径处的木质纹理偏转角度随其年龄增长由大变小;在同一林分内,年龄大、树干通直的优良木多为直纹理;在相似的生境条件下,不同林分的直纹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生境条件优越的林分直纹率比生境条件恶劣的林分高。  相似文献   

6.
李德品  肖文  邝粉良  刘宁 《科技信息》2007,(18):35-35,20
2006年4月~6月和2006年10月~2007年2月对滇西北七县雉类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共记录到6种雉类,不同海拔带栖息着不同的雉类,6种雉类主要分布在中间海拔带(4000m≥A>3000m)。(2)不同雉类种类对生境的需求不同,勺鸡在4种生境中有分布,主要为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雉鸡和白马鸡分布在3种生境中,白腹锦鸡主要见于云南松林及针阔混交林,四川雉鹑分布于高山栎林和林缘灌丛,血雉仅见于暗针叶林生境。生境丧失和狩猎是滇西北雉类生存的主要威胁因子。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西南部横断山地区至云南南部一线,高山松、云南松和思茅松构成有规律的地理替代。这种替代是以生境梯度变化为基础的,针叶、球果等生物学特性也发生了相应的渐进性变化。作者认为,原始云南松适应寒冷或干燥生境而分别演化出高山松与地盘松。适应湿热生境形成细叶云南松(与思茅松有相似之处)。思茅松与云南松的关系尚不清楚。可能是原始松树趋同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长白山山地寒温针叶林带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不同林型(典型云冷杉林、红松云冷杉林、亚高山型落叶松林、落叶松林)分析林内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细根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富集,亚高山型落叶松林红松云冷杉林典型云冷杉林落叶松林,1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为典型云冷杉林落叶松林亚高山型落叶松林红松云冷杉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偏相关分析显示:0~1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无显著相关性,1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有机质及氮素营养水平,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全P、全K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云南松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迄至目前为止,云南松(Pinus yunnancnsis Franch)一直是云南省林业的主要采伐对象,也是荒山荒地造林的主要树种。过去,对这一树种的普遍看法是:它能“飞籽成林”(因而又被称为“飞松”),而且,既耐干旱瘠薄的条件又是速生高产,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良乡土树种。 随着对云南松林进行大面积采伐和在不同地区人工营造云南松林,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首先,“飞籽”不一定都能成林,在这一方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干扰的原因;同时,特别在人工造林中发现,云南松树干纹理扭转和弯曲的现象大量增多,大大降低了它的材用价值。生产部门希望得到纹理不扭或至少是扭曲度很小的云南松树,而研究工作却必须从了解树干纹理扭曲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开始。这样,在对云南松林采伐利用的几十年后,却不得不又来研究云南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这也是人类利用  相似文献   

10.
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土壤昆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昆虫进行了研究.在10个生境中共获得土壤昆虫60类,隶属1纲11目43科.研究区土壤昆虫优势类群为弹尾目节跳虫科、球角跳虫科、鳞跳虫科和棘跳虫科;常见类群为双翅目成虫、双翅目幼虫、蚁科、隐翅虫科、摇蚊科幼虫、绫跳虫科和鞘翅目幼虫,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共11类构成了研究区土壤昆虫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计算发现,赤杨林群落生境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人工云冷杉林生境和人工红松林生境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研究区的云冷杉林、云冷杉红松林、阔叶红松林、人工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和赤杨林生境相似性程度最高,而草甸生境和其他的生境相似性最差,其余生境之间相似程度为中等.在水平方向上土壤昆虫多分布在赤杨林、阔叶红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生境中,而在人工林和草甸生境中分布较少;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对云南松林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土壤分布、坡向分布、坡位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省境内,云南松林水平分布范围北至28°23′33″N,南至23°01′20″N,东至97°46′39″E,西至105°54′05″E;垂直分布海拔跨度在710~3320m之间,其中分布面积最多的海拔区间为1500~2500m,占云南松林总面积的66.66%;云南松林下的土壤包括8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最多,占61.58%,其次为紫色土和黄棕壤;就分布的坡向而言,在阳坡的分布多于阴坡,前者占58.29%,后者占41.71%,但分布于阴坡的云南松林质量总体上优于阳坡,前者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9.1m3/hm2,后者平均为74.0m3/hm2;坡位分布方面,分布于中坡位的云南松林最多,其次为上坡位,下坡位的居第3,分布于山脊的居第4;从林分质量上看,山脊上的优于上坡位的,上坡位的优于下坡位的,出现了林分质量与立地质量相背离的情况,但下坡位到山脊受到的人为干扰不断减少.这表明在现存云南松林中,人为干扰因素取代立地质量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云南松林质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松是云南最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种群和个体多样性情况异常复杂,本文对云南松类型及性别偏趋向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以往的文献报道,斜纹理多发生在过熟林木中,幼林内不甚普遍。我们在滇东南削皮调查4108株云南松的木纹理,发现幼林普遍扭转,林分平均扭转度大,过熟林中扭转木少,林分平均扭转度小。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有些轻度扭转木在生长过程中随茎干增粗而逐渐变直,二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扭转度大的个体被淘汰得多。  相似文献   

14.
滇中3种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比较,对滇中区域桉树林的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降雨再分配比率受到自身特性与环境影响较大.场降雨与连续降雨的降雨再分配比率不同;场降雨事件中,云南松林的林冠截留率较大;除云南松林在降雨量和雨强较小时,树干茎流比率较小,达到2.40%以外,穿透降雨和树干茎流的分配比率接近;连续降雨事件发生时,3种群落林冠截留、穿透降雨和树干茎流分配比率一致,穿透降雨量、茎流产生量与降雨量成正相关,林冠截留趋于恒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估测西山林场内主要可燃物特征,预测潜在的火行为大小,为西山林场的防火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外业调查,对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和麻栎(Quercus acut...  相似文献   

16.
以小孢子材料为对象,全程观察并分析了云南松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及特征.云南松减数分裂构型为11.72II0 0.24II1 0.04I,配对指数为98.67%,环状二价体的频率和配对指数高于其他裸子植物.染色体交叉平均数目(2.42)和染色体异常分裂现象频率(4%)远低于其他裸子植物.云南松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表现出高度保守性,与其高度保守的有丝分裂核型较一致.这也说明云南松所在的松属是松科中较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17.
昆明松花坝水源保护区云南松林地表蚂蚁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陷阱法调查了昆明市松花坝水源保护区无干扰及干扰云南松林地表蚂蚁群落.无干扰样地蚂蚁群落由3亚科13种组成,亮毛蚁Lasius fuliginosus最常见;干扰样地由4亚科21种组成,细胸蚁2 Leptothorax sp.2和玉米毛蚁Lasius alienus最常见;2个样地的蚂蚁物种丰富度ACE估计值分别为24.76和26.27,样地间多度及物种丰富度估计值没有显著差异;无干扰样地蚂蚁群落物种组成不同于干扰样地,但部分样带与干扰样地接近;亮毛蚁是无干扰样地的指示物种(IndVal=0.9787,P=0.001),邵氏厚结猛蚁Pachycondyla sauteri是干扰样地的指示物种(IndVal=0.6667,P=0.001);地表蚂蚁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显示:云南松林地表蚂蚁多样性能够指示植物多样性;松花坝水源保护区云南松林地表蚂蚁多样性相对较低;干扰已经改变了云南松林的地表蚂蚁群落组成;保护区的建立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有积极作用,但保护力度仍然不够.  相似文献   

18.
首次研究了国产湿地松及云南松树皮单宁的化学组成。二者均为聚合的原花青定。在组成单元中,前者以2,3-顺式为主,后者含2,3-反式单元较多。对单宁的分子量,甲醛值及凝胶时间也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黄缘阿扁叶蜂Acantholyda flavomarginata Maa是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针叶的害虫,1994年首次在越西县云南松林区发生。通过1997年至2000年长期野外定点观察、室内饲养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黄缘阿扁叶蜂的生物学特性为在该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入土作土室而以预蛹越冬。翌年4月初开始活动,5月中旬为产卵盛期,5月中旬幼虫孵出,幼虫5-7龄,6月下旬幼虫开始下树,7月下旬全部下树越冬。其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卫生伐、人工物理防治、喷施化学药剂。特别是当幼虫处在2-3龄期,是化防最佳时期。采用杀虫双、灭扫利等杀虫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不同森林群落类型对其土壤蚯蚓数量(密度)及生物量时空动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击法研究了云南省昆明市3种森林群落类型的土壤蚯蚓密度与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用相关分析与方差分析方法,分析3种森林类型的样地土壤理化环境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①森林群落类型显著影响蚯蚓密度(P=0.001)和生物量(P=0.006),各森林群落类型下土壤蚯蚓密度与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分别为:云南松群落>桉树群落>疏林群落、云南松群落>疏林群落>桉树群落。②蚯蚓密度和生物量时间变化总体上表现为:9月>10月>11月。垂直分布表现为:桉树群落与云南松群落蚯蚓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5~10 cm土层,而疏林群落主要集中于0~5 cm土层。③桉树群落土壤温度、pH及水解氮与蚯蚓密度和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等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它们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云南松群落和疏林群落下蚯蚓密度及生物量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等相关性不显著。【结论】3种森林群落类型中土壤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样地土壤理化环境(温度、水分、pH、土壤氮等)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