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与其所在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方法运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和自评抑郁量表(SDS),随机抽取上饶师范学院163名大学生,东华理工大学74名大学生和中国药科大学70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有抑郁倾向与无抑郁倾向的学生在其家庭亲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χ2=24.87,P<0.01),在家庭适应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χ2=11.17,P>0.01)。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所在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在性别(χ2=2.85,P>0.01;χ2=8.96,P>0.01)、城乡(χ2=3.95,P>0.01;χ2=1.49,P>0.01)和年级(χ2=8.66,P>0.01;χ2=6.55,P>0.01)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自评抑郁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存在抑郁倾向的学生在"偶无"、"有时"、"持续"三个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没有抑郁倾向学生的得分。在"经常"因子分上,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调查结果表明,存在抑郁倾向的学生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上和无抑郁倾向的学生在一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环境是导致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重要诱因之一。科学的进行家庭教育对于预防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女大学生对月经知晓情况、态度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女大学生月经期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取样本,利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利用Epidata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和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大学生月经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同学或朋友、父母或师长和书籍杂志,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二者在课堂学习(χ2=13.620,P=0.020)、书籍杂志(χ2=11.684,P=0.033)、互联网(χ2=7.968,P=0.041)这3种知识来源渠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专业女大学生月经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9.56%,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月经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1.09%,二者在"月经"概念(χ2=10.263,P=0.027)、月经周期(χ2=14.274,P=0.013)、月经经期(χ2=12.827,P=0.038)这3方面的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sitic回归分析,女大学生是否学医、年龄和独生子女因素会影响月经知识的知晓,OR及其95%的可信期间分别为1.980(1.345~2.916)、2.827(1.382~5.785)和0.604(.367~.992)。结论:女大学生对月经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3.
了解南昌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高校有效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依据。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该高校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1 145名,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了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结果该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晓率平均为68.3%,远低于国家水平;绝大多数同学能接受婚前性行为,但是只有76.07%的学生知道安全套的使用能有效阻断艾滋病的传播,只有38.78%的学生知道安全套的正确使用。今后高校应该以讲座、视频及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全面认知,让其正确面对艾滋病,真正远离艾滋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青少年学生婚恋观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4~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某中职卫生类学校采用多级抽样调查方法,采用自编问卷调查1290名学生的恋爱情况、性取向情况以及父母的婚姻状况、家庭陪伴情况,并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1290名学生中,有过恋爱行为的占比46.2%,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性取向不明确的分别占比90.1%、1.4%、3.4%、5.1%;父母婚姻正常、再婚、离异、丧偶、双亡分别占比77.0%、8.9%、10.9%、2.6%、0.6%,近5年主要有父母陪伴、爷爷奶奶陪伴、其他人陪伴分别占比60.5%、33.3%、6.2%;且学生情感状态与父母婚姻关系(x~2=11.697,P=0.001)、学生情感状态与不同陪伴人状态(x~2=8.372,P=0.015)、学生性取向与父母婚姻关系(x~2=5.427,P=0.020)、学生性取向与不同陪伴状态(x~2=9.793,P=0.007)等不同的婚姻状况、不同的陪伴状态下学生的恋爱情况和性取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环境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婚恋观,不同的婚姻状况、不同的陪伴状态下家庭环境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恋爱情况和性取向不同。  相似文献   

5.
了解沈阳大学生的吸烟现况,为制定大学生控烟措施提供依据。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2所本科院校共4 620名大学生集体进行问卷调查。吸烟行为包括尝试吸烟、现在吸烟、频繁吸烟和重度吸烟,其报告率分别为45.1%、23.8%、41.2%和2.5%,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级、母亲文化程度和家庭类型,大学生某些吸烟行为的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危害健康,尽早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中吸烟行为报告率较高的重点人群,如男生、大二至大三学生、母亲文化程度最低(小学及以下)和最高(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隔代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等,及时采取控烟教育和措施,预防物质成瘾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和态度,探索适合大学生无偿献血知识宣传的模式及健康教育方法。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大理学院在校的1143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统一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大学生献血率为36.05%,其中男生献血率占42.86%,女生献血率占32.59%,男女生献血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1.685,P〈0.01)。大学生对献血知识的认知程度与心理因素是影响其无偿献血行为的主要原因,男生最主要的无偿献血动机是认为献血光荣,女生的动机是帮助灾难受害者,有显著性差异(χ^2=78.441,P〈0.01)。男生未献血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献血会感染疾病,女生则是以自己实际因素不符合为主要原因,有显著性差异(χ^2=50.702,P〈0.01)。结论:大学生是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加强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消除男女生对献血的错误认识,能更好地保证无偿献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高校大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现状,并结合大理学院实际提出合理干预措施,为学校预防意外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大理学院1~4年级在校学生980名学生,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意外伤害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2011年至2012年期间,每年大学生意外伤害平均患病率为48.7%人,其中男性为30.9%,女性为69.1%,不同性别之间运动伤害患病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P=0.00);大学二年级意外伤害患病率48.5%较高,其次为三年级28.8%、四年级15.9%,大学一年级新生患病率6.7%最低;从意外伤害的患病率分析,意外伤害发生较高的前五位类型依次为运动伤害、跌伤、碰撞伤、钝/锐器伤和动物或昆虫咬伤;不同性别之间运动意外伤害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4,P=0.00);从年级总体意外伤害患病率从大到小顺序前六位依次为运动伤害>跌伤>碰撞伤>钝/锐器伤>动物或昆虫咬伤>烧烫伤;不同年级之间车祸(交通伤)患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4,P=0.03)。结论:某高校大学生中意外伤害的患病率较高,应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预防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庆不同属性高校大学生对性知识知晓情况及性态度和性行为发生情况,学校生殖健康教育的现状,探讨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11所高校的大学生4 023人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有效性为82.6%.结果: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方面,仅有少部分学生能正确回答紧急避孕的方法等4个问题.性态度方面,男生比女生开放,不同专业男生之间无差别,艺体类女生比其他专业女生开放.男生性行为发生率高于女生.所调查的大学生大多数都面临生殖健康困扰,男性大学生最关心早泄与阳痿(29.15%),女性大学生最担心月经不调与痛经(52.54%).面临生殖健康问题困扰时,大学生最常采取的措施是通过网络媒体获取知识自行解决(39.97%).64.3%的大学生表示学校从没有或很少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仅有1.05%的大学生满意学校生殖健康教育现状.结论:高校应加强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普及,根据不同性别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从开展卫生知识教育,加强卫生运动,号召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开展心理咨询的方面来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了解在校大学生压力状况,分析性别、年级、出生年代、家庭构成差异等因素对在校大学生压力的不同影响,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湖北省6所高校2880名学生中展开调查,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是目前大学生感到的最大压力来源。80后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高于90后大学生(P<0.01),男生在恋爱和经济方面的压力显著大于女生;单亲家庭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上压力过大;大三年级的学生是四个年级中承受压力最大的年级。因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早期干预策略,化解压力,消除潜在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西藏大学学生血色素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藏大学学生血红蛋白水平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横断面研究方法,即单纯随机的抽样方法抽取1038名学生,再从中抽取480名学生检测了血常规,连续3天的24小时回顾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西藏大学学生贫血总患病率为10.0%(其中男生4.6%、女生14.4%,P=0.000),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女大学生的贫血患病率高于男性。红细胞增多症总患病率为2.7%(13/480),其中男生4.6%,女生1.1%,P=0.019,男大学生的多血症患病率高于女性,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经过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民族与贫血患病率有相关性。结论女大学生的贫血问题值得关注,红细胞增多症作为慢性高原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大学生中需要及早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家庭、以及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等原因,使得高校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变得不容乐观。因此,对一年级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开展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措施有:注重构建“两个平台”;注重浓厚“两个氛围”的营造;注重调动“两个群体”的力量。以此推动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唐山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唐山市某大学965名在校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3.9%,三大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达90%以上,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其中蚊虫叮咬不能传播知晓率仅为44.7%。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男生优于女生(P<0.01),医学生优于非医学生(P<0.01);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正确态度率较低(43.1%-47.1%);91.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重要;大学生获得艾滋病有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广播电视、书刊报纸、互联网,而来源于学校教育相对较低。结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应注重全面性、系统性,还应根据不同性别、专业的特点,制定适合大学生教育的有效措施,培养正确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学校是知识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地点。学校是一个人群集中人口密集的地方,应当积极做好学校的卫生保健与传染病感染预防,避免因卫生保健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卫生保健涉及到饮食、住宿、疾病预防与控制等多个环节,为做好学生卫生保健工作应当在做好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所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予以解决,保障学校卫生保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理学院2010级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学校更好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大理学院2010级全体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为85.5%。大学生对于艾滋病基本知识、概念性问题掌握良好,知晓率超过95%,但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等知识缺乏准确认识,知晓率仅为50%左右。不同性别、生源地、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民族、学历、专业和户籍对艾滋病认知状况有影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校在普及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今后应继续大力开展对大学生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校女教工乳腺疾病的患病情况,探讨乳腺疾病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某高校670名在职女教工进行乳腺疾病普查,采用专科医生触诊、红外线乳腺诊断仪、乳腺彩色B超、钼靶x线检查和病理活检等方法.结果:接受检查的670名女教工中,乳腺疾病患病率为40.60%,以乳腺增生发病率最高,为37.61%,占乳腺疾病的92.65%;其次为乳腺纤维瘤1.49%.发现乳腺癌2例,患病率为0.30%.乳腺疾病的发病与年龄、职业、月经等因素相关.结论:高校女教工乳腺疾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基层卫生保健服务及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检查能力,定期进行该疾病的普查普治,对乳腺癌的早期预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我校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学生的膳食情况、生活情况、心理情况、体育锻炼情况、卫生保健情况五方面对我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我校学生生活方式基本正常,但也有部分生活方式存在着性别差异。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促使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资助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对资助的认同体现思政育人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持续强化,以资助认同为视角能有效观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研究发现新时代资助认同面临经济资助无偿性与感恩意识缺失的矛盾,受助学生认识偏差影响资助带动功能,进而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形成等挑战。运用Probit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发现个体差异对资助认同感具有显著相关性,家庭特征对学生资助认同产生影响,评选程序、资助宣传与学生资助认同感呈正相关,评选标准与资助金额在模型估计中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多维度、多层次开展感恩教育,多渠道、不定期进行家校联系,全方面、有重点完善资助评选、宣传,有计划、有要求组织志愿服务等措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资助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大理某高校大学生性教育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大理某高校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学生性教育需求现况,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性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样本;共发放问卷1030份,回收有效问卷976份;使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6.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性认识[包括性知识来源(P<0.001)和对两性知识的了解(P<0.001)、性价值观中的性观点[包括开展性教育的途径(P=00.031)和希望学习的性知识(P<0.001)、性适应中的自身适应(P<0.001)、性行为(包括发生过的性行为(P=0.014)和发生性行为时采用避孕和防病措施(P<0.000]4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性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西藏大学学生血红蛋白水平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横断面研究方法,即单纯随机的抽样方法抽取1038名学生,再从中抽取480名学生检测了血常规,连续3天的24小时回顾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西藏大学学生贫血总患病率为10.0%(其中男生4.6%、女生14.4%,P=0.000),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女大学生的贫血患病率高于男性。红细胞增多症总患病率为2.7%(13/480),其中男生4.6%,女生1.1%,P=0.019,男大学生的多血症患病率高于女性,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经过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民族与贫血患病率有相关性。结论女大学生的贫血问题值得关注,红细胞增多症作为慢性高原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大学生中需要及早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