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1):61-61,64
本项目主要依托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湿地资源监测与评价”、“北京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开展北京湿地监测技术方法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香港自然处     
在从罗湖往铜锣湾的地铁上,第一次看到了它的介绍:“多种湿地生境”、“芦苇床”、“红树林”、“多样化淡水植物”、“雀鸟栖息地”等关键词黏住了我们的目光,于是当机立断在紧凑的行程里拨出一天时问,探访香港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3.
中国利用沼气的历史考察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沼气是沼气发酵的产物。沼气发酵是指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通过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且功能不同的各类微生物的分解代谢,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它是自然界中极为普遍而典型的厌氧发酵,是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相对于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来说,沼气属于微观、复杂的物质形态,所以直到十九世纪人类对沼气的性质才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主要是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雨水等进行处理,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等作用.人工湿地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和美化生态环境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土地资源丰富的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在土地紧张的城市,可以与景观、湿地公园结合建设.近年来人工湿地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许多水质净化、水质改善以及水质保持项目中得到应用.本文根据文献检索、实际工程应用以及我国第一部人工湿地技术导则的出版对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北京蟹岛都市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蟹岛系统集成创新模式、“前店后园”的生态旅游经营模式和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模式,并进行了效益分析。研究表明:蟹岛构建了完整的生态型产业循环链,形成物质循环、能量逐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立体复合系统。蟹岛在各系统通过引进使用新型能源,广泛采用节能新技术,具有显著的系统集成创新的特征,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蟹岛模式已经成为北京都市循环农业的典范,可以作为都市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进行推广,对今后都市郊区农业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湿地是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湿地具有的特殊性质即地表积水或土壤饱和、淹水土壤、适应湿生环境的动植物,是湿地系统既不同于陆地系统也不同于水体系统的本质特征.湿地具有物质"源"、"汇"及"转换器"的功能,一般认为湿地是二氧化碳的"汇"和全球尺度上的气候"稳定器",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目前,要加强对湿地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对湿地的功能有明确的认识,清楚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02,(10):30-31
拯救湿地刻不容缓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均有分布。我国湿地总面积约6594万公顷(不包括江河、池  相似文献   

8.
2013年8月27日至10月18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未来载人深空探测飞行器结构与材料的关键问题研究”、“空间环境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关键科学问题”、“低维体系高温超导”、“中子科学平台及其在先进材料研究中的科学前沿和重大需求”、“储能技术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第466-470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9.
肾脏被誉为生命的“湿地”,一旦这方“湿地”被破坏,人体的整个生理系统将会紊乱。。肾脏的重要性促使着一群医务工作者为保护肾脏而做着不懈的努力,其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就是这样一支守卫着生命“湿地”的优秀团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07,(19):60-60
“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及应用”是广东省农业科技攻关“大型养禽场废物料无害化综合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编号:2004820201012)和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计划“猪场污水微生物净化处理”课题(编号:2001—2003)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中学化学练习册和某些中学化学教师的板书中 ,常常看到将“化学性质”简写成“化性”的现象 ,这种简略是一种不规范、不严密、不科学的做法。“化学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 ,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和性、化学稳定性等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化性”是生物学中的概念 ,指昆虫在一年内发生代数多少的特性 ,在自然条件下 ,一年内发生一代的称为一化性 ,发生两代的称为二化性 ,发生三代以上的称为多化性。可见 ,“化学性质”与“化性”是不同学科中的两…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会不断出现一些新词和外来语,这些词语的中文名称会因学科、地域而异,乃至同一学科也不完全统一。技术进步和认识的深化,要求将科技术语逐步统一,使之规范化。可以说,科技术语的规范、统一是人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基础。化学科学中的术语十分丰富、复杂,本文以《科技术语应具有的若干特性》阐述的原则为依据,列举化学术语的一些尚有分歧和认识不明确的具体实例,进一步说明化学术语应遵从和具备的若干特性,以求认识上的一致,进而求得术语用词、用字的准确、统一和规范。化学科学一些常见术语的基本特征:科学性 准确反映所指概念的科学含义。如在表征物质力学特性时的拉伸强度(tensile strength)、冲击强度(impact strength)、抗撕强度(tearing strength)等项性能应称力学性能(mechanical property),虽mechanical一词有“机械”之意。同样,早年使用的“热机械曲线”一词来自俄文Tермомеханическая кривая,表示高分子材料在一定负荷作用下所产生的形变与温度的关系,故现称为“温度-形变曲线”更符合其科学含义。又如,combine,早期音译为“康拜因”,后改称“联合收割机”。这说明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某些科技术语经历了仅从字面翻译(或音译)到意译的过程。单义性 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概念(一词一义),或称一个概念只有一个术语与之相对应(一义一词)。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时,表示所用试样量的多少应称“试样质量”(sample mass),不应称“试样重量”(sample weight)。前者表示物质的多少;后者是力的概念,是质量与因重力而产生的加速度的乘积。在不同学科的差异有如,relaxation一词在化学科学称“松弛”,而物理学称“弛豫”。activation energy,化学称“活化能”,物理学称“激活能”。在同一学科(领域)尚存许多差异。如在高分子科学中的大分子(macromolecule)、高聚物(high polymer)、聚合物(polymer)等均表示同一个概念;又如:functional monomer(官能单体,功能单体),functional polymer(功能高分子),其中的functional一词,就有功能、官能两种叫法。对chromatography一词中文有多种名称,诸如:“色谱法”、“层析法”、“层离法”等。遇到这种有分歧的术语,应按相关的标准选定。如:thermal conductivity有传热系数、导热系数、导热率、热导率等名称,应按标准称“热导率”(见:GB/T 13966-92分析仪器术语.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25)。对那些尚无标准可循的术语,应在正确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如在表示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分离特征与温度关系时,有术语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中文名称有“最低临界相容温度”、“下临界溶液温度”、“下临界溶解温度”,它是由相容区向相分离区过渡的最低温度,建议称“下临界相容温度”。相应地,有“上临界相容温度”(upp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简明性在科技术语中,有许多字面简明、寓意深刻的示例。如:laser是源于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laser是由这一组词的字头构成,曾有“光受激辐射放大”、“激射光辐射放大”、“光量子放大”、“受激发射光”、“莱塞”等,最后定名为“激光”。又如,软物质(soft substance)是材料科学中指稍许改变物质的结构或状态便可明显改变物质宏观性能的一类物质,“软”字表示可从结构-性能的关系出发,按预想的目的改变物质性质的这样一种高度可塑性。习惯性与用字的准确性如上述,mechanical有“机械的”意思,而涉及物质特性的测量,它是指测量物质的力学量,即力学性能(mechanical property),但考虑长期以来的习惯,仍称其为“机械法”,如: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TMA),热机械法,定义为:在程序温度下,测量物质在非振动负荷下的形变与温度的关系的技术。dynamic thermomechanometry,也称dynamic thermomechanometric analysis(DMA),动态热机械法(动态热机械分析),定义:在程序温度下,测量物质在振动负荷下的动态模量(或)力学损耗与温度的关系的技术。这类方法也试图称“热-力学法”,但这不易与热力学(thermodynamics)相区分。又如,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biopolymer通常称“液晶(性)高分子”(或“高分子液晶”)、“生物高分子”,而不称“液晶聚合物”和“生物聚合物”。chemical kinetics是物理化学中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研究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在化学界长久以来称“化学动力学”。相应地,日文有“速度论”的称谓。“动态的、动力的”对应的英文是另外一个词dynamic。但考虑习惯性,称kinetics为动力学不宜改动。应特别注意在科技术语中某些字的准确使用。诸如:“黏”和“粘” 现已承认“黏”是规范汉字,不是“粘”的异体字。它们有不同的读音,黏(读nián)是形容物质一种性质的形容词;粘(zhān)是动词。例如,这糖很黏,粘牙。又如,“黏膜”、“黏液”。严格来讲,viscosity是黏度,而不是粘度,这涉及到一系列的词,如:viscoelasticity(黏弹性)、viscoplasticity(黏塑性)、viscometric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黏均分子量)、viscose(黏胶)等。“像”、“相”和“象” 凡比照人物、景观而摄取的图片(photograph)和物质构造的写真(image)应称“像”,如“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像素”、“摄像”等;而“相”则表示通过科学实验手段而获知的物质的细微结构,如“聚合物共混物的相行为”(phase behavior of polymer blends)、“相组成”、“相态”。“象”,表示形状、样子,如:景象、万象更新;用具体的东西表现事物的某种意义,如:鸽子象征和平。“型”、“形”和“性” 例如“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流变行为与力学性能”中的聚乙烯是“线型聚乙烯”(linear polymer),而不是“线性聚乙烯”(或“线形聚乙烯”)。“型”是表示类型、模型;而“形”是指形象、形体、形状、形貌;“性”是表示事物的性质、性能,如x-y呈线性关系。应自觉地准确使用科技名词术语,做到用词有所依据。如在化学科学领域,对一些化学名词的称谓遵照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化学名词》以及中国化学会颁布的《无机化学命名原则》、《有机化学命名原则》,GB/T 13966-92分析仪器术语,以及其他相关的词汇、词表。比如“新的手性西佛碱型液晶化合物的合成”中的“西佛碱”应为“席夫碱”(见: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195)。同样,菲罗啉(phenanthroline)应为菲咯啉。注释: ①作者为刘青、黄昭厚,见《科技术语研究》2003年第1期第22页。  相似文献   

13.
“炭”与“碳”在化学、化工、能源和材料等专业的图书和资料中是很常见的两个字。本来它们本身的含义是很清楚的,无论是语言学家、科技专家还是一般读者都不会产生混淆和异议。但是,在用它们构成某些词时,使用者,尤其是某些专家,在用“炭”还是“碳”的问题上意见不一,甚至大相径庭。其后果是这些词在各种不同的出版物(甚至同一种出版物)上有用“炭”的,也有用“碳”的,有时还会使句子表达出现错误,既造成读者尤其是“外行”读者的理解误差,又造成了公开出版物用法“混乱”不一的现象。因此,将这二字的构词用法作一专题讨论实属必要。由“炭”与“碳”组成的词很多,其中大部分在两字的使用上不易混淆;但有一些词“炭”“碳”混用、乱用,多年来争论不休。下面就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由“炭”与“碳”组成的词的用法,及一般判断原则、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将一些经常遇到的、难以判断的情况提出来供讨论。一、“炭”与“碳”使用的一些基本原则1.“炭”与“碳”两字中,“碳”指的是碳元素C,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炭”多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或带黑色的实际物质。在判断使用“炭”或“碳”时可作为依据。2.英文char-派生的词如charring,charcoal等翻译出的词均应为“炭”。3.明显使用“碳”或“炭”的词,它们的派生词也使用同一个字。4.已形成约定俗成的词,使用时遵从习惯用法,包括专业和行业用语,及固定搭配。5.其他一些必须分别使用“炭”或“碳”的情况。二、“炭”与“碳”的含义及其常见词或词组以下主要是各专业出版物上基本不产生分歧的用法:1.“炭”字基本含义及用其组成的词炭:①木炭 ②煤 ③像炭的东西。由“炭”组成的词基本为下列两种情况。(1)由炭本义引出的词。常用的如:煤炭 木炭 炭火 焦炭 泥炭 草炭 骨炭 炭精(炭精灯、炭精条) 炭浆法 炭弧灯 炭蜡 炭渣 炭粒 炭粉 炭膜电 位器 炭尘 炭包 白炭(软炭、土窑炭) 黑炭(硬炭、钢炭) 沉积炭 药用炭 AR炭 CP炭 特殊炭等。尤其是化工及材料中最常用的活性炭、热解炭、炭黑等,它们用“炭”,而不用“碳”。(2)专用词。这种情况主要指专业用语及多年沿袭的用法。如:生物医药专业:炭疽(炭疽杆菌 炭疽病 炭疽热);催化剂专业:积炭 析炭 结炭 残炭(残炭量 残炭器 残炭值) 铂炭(或钯炭)催化剂等;其他:石炭纪 石炭酸(即苯酚) 炭青质 炭质岩等。2.“碳”字基本含义及用其组成的词碳:指碳元素C。“碳”在组成的词中,主要表达“碳元素”的意思,如:碳链 碳环 碳原子 碳族 含碳量 铁碳合金 碳-碳双键 碳源 碳宾 渗碳 增碳 减碳等。“碳酸×”、“×化碳”及“碳化×”产生的物质名词,如:碳酸钠 碳酸钾 碳酸氢铵 碳酸氢钠 碳酸盐 一氧化碳 碳化硅 碳化钠 碳化物等。三、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以下提出的是在各种出版物中“炭”与“碳”混用,并尚无定论,而且经常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讨论,得到明确、统一的意见:1.“碳化”与“炭化”碳化:①carbonization干馏②carbonation碳酸化。(《化工辞典》,下同)例:××加石灰成型并经碳(酸)化而成。配煤是炼焦或碳化前的煤料的准备过程。炭化:carbonification;char(r)ing有机质受热分解留下残渣成炭过程。例:××物质在200℃开始炭化。将烃类气体炭化直接蒸镀在人工关节的运动磨损表面。浓硫酸能使木材炭化。这两个词在使用时可以按词义判断,也可根据英文确定。两词如果用错了,词义就变了,句子概念会发生变化。2.“碳素”与“炭素”碳素:碳素钢(含碳元素的钢),低碳钢;炭素:炭素铅芯(木炭粉、炭黑、黏土制成),炭素电极(电化学专业词),炭素油墨及炭素墨水(炭黑及染料组成)。这两个词在使用过程中有向“碳素”过渡的趋势,很多地方已用“碳素墨水”,但在煤炭行业和电化学化工领域一般还用“炭素制品”、“炭素电极”等。一般来说,“炭素墨水”是黑的,因其中含炭黑;而“碳素墨水”有可能不是黑的,因为它含“碳元素”就可以了。同样“碳质”和“炭质”的使用也存在上述问题。3.“炭砖”及“碳砖”在《化工辞典》中使用“炭砖”,在《辞海》中使用“碳砖”;从定义上看“含碳88%~90%,以焦炭、无烟煤或石墨与焦油为原料,经混合、成型,在还原焰中烧至1450℃而成。”(《辞海》)。我们认为用“碳砖”比较合适,因为经烧结它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碳化物了。4.“无碳复写纸”“涂炭复写纸”由炭黑等制成,要用“炭”;另有“增炭过滤纸”也因填活性炭而用“炭”。“无碳复写纸”从它一问世就用“碳”,并沿袭下来了。根据其实际情况,有人也曾试图改用“炭”,但未得到认可,因为它的显色物质为活性白土、酚类物质,当然有含“碳”的物质。5.“碳纤维”和“炭纤维”作为用高分子物质生产的纤维材料,在化工和高分子行业,一般都使用“碳纤维”,这是多年的习惯用法,虽然原有“活性炭纤维”的叫法(《材料大辞典》),但近年来已将其理解成“活性的碳纤维”而趋向于用“碳”。同样的情况还有“玻璃碳”、“纳米碳管”等。总之,对于由“碳”和“炭”构成的词的用法,尤其是上述这些涉及面比较广、出现比较多的现实问题,有必要经过广泛的讨论,得到统一的认识,指导今后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美好的性生活对很多病症有意想不到的缓解和抑制作用。科学家归纳出了“11种奇效”:奇效一:有利于消除失眠。特别是女性。当经历一次和谐的性生活后,紧张激动的身体开始放松,肌肉也在满足之后的疲倦中得以舒展,睡意自然而然地袭来,有助于消除失眠症。奇效二:减轻经前综合征。女性在月经前的5~7天内流入骨盆的血液增加,有可能引起肿胀和痉挛,导致腹胀或腹痛。而性生活中的肌肉收缩运动,能促使血液加速流出骨盆区,进入血液总循环,从而减轻腹部不适。奇效三:有助于女性阴道消毒。实验证明精液中有一种抗菌物质———精液胞浆…  相似文献   

15.
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就是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例如星球大战中的死星,黑客帝国里的“锡安”和蚁哥正传里的蚁丘。  相似文献   

16.
李翀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8):45-45,49
1项目执行情况 中俄边界河流——额尔古纳河流域湿地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有繁殖和迁徙过境的众多水禽和其它珍稀濒危动物,同时是东北亚鸟类迁徙、停歇及繁殖的重要通道及栖息地。处于该区域内的达赉湖珍禽湿地及草原生态系统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达7400多km^2,2001年1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2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吸收为世界生物圈网络成员。流域内湿地的水文、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区域的水文循环变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编后语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学术界一直使用“原子量”、“分子量”这两个术语,其概念十分明确。1986年公布的国标GB3102.8-86根据ISO31,Part8对这两个术语进行了修改:8-1.1:“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备注:以前称为原子量)。8-1.2:“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定义: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备注:以前称为分子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述繁琐,遭到学术界强烈反对。1993年,国标GB3102.8-93中进一步简化为:8-1.1:“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备注:以前称为原子量)。8-1.2:“相对分子质量”。定义: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备注:以前称为分子量)。ISO31,part8:phys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physics原文为:此国标公布后,一直未能将“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真正推广,部分学者对出版界将“原子量”、“分子量”改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做法颇有意见。目前存在两组术语同时使用的现状。《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就此问题配合全国科技名词委展开调研、讨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共收到67位来自科研、教学、出版界专家的来稿来函。其中支持保留“原子量”、“分子量”的23位,占34%;支持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的15位,占22%;建议两者同时使用的29位,占44%。修改术语要充分考虑约定俗成的原则。国标或其他规范的制定要尽量考虑已有规范,同时在对不妥之处加以修改完善时,应慎重,多做协调工作,这样才能形成高度统一,才能便于贯彻、使用。像“原子量”、“分子量”已在中国学术界存在多年,概念上很清楚,并不影响学术交流,不会带来混乱,而且目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下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CAWIA)仍使用质子量、分子量的称谓。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主要应该在概念上接轨,何况国际上也并非只用relative atomic mass一词。为了和国际接轨采取原字对译的方式而废弃已使用多年的术语似乎有些成本过大。如果当时国标制定时考虑中文保留“原子量”与英文atomic weight和relative atomic mass对应,是否就不会产生这些问题,值得商榷。“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但因国标的影响力,很多学者已习惯使用,而且已写入中小学教科书,对新一代学子影响很深。这两个词经多年贯彻后虽反对之声仍在,但再改回去,对教育界将造成很大困难。此外,术语也应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针对此问题争议很大,以及使用频率很高等特殊性,也有一些专家建议,保留国标中“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加注简称“原子量”、“分子量”,承认“原子量”、“分子量”的合法地位。这样既能保持国标的连贯性、稳定性,又能照顾到广大使用者的习惯性。这两组术语在概念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非此即彼”。“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字面上更能体现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准确性,而在行文叙述中使用“原子量”、“分子量”则更方便,有时还更利于理解。本编辑部认为这不失为一可操作的方案。在术语修订过程中,科学性、与国际接轨和约定俗成这些原则有时会产生矛盾,如何把握、协调这些原则关系到术语修订的成败。编辑部也希望通过此次讨论引起学界对术语修订原则的探讨。(执笔:魏星)  相似文献   

18.
术语学有悠久的历史。名词术语是人类为识别和反映事物的思维与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相结合的产物。这在原始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已经萌芽。由于奴隶制的发展结果,当时文明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了记载和论述。中国《墨子》和《荀子》都有论述,且是通论,因此也就应该理解为包括科技术语的理论在内。名词术语学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有其必然性。其中的科技术语正确与否,就关系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正因为如此,近、现代更加重视,国内外乃至世界范围都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审定机构。为了进一步搞好这种工作,不宜仅视为审定,而且应该力求在审定过程中有创新。本文就此创新的观念和途径发表些粗浅认识。一、创新观念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任务繁重,且是一项经常和长期性的工作。一般地说,总的审定中总是包含着创造性劳动。为了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创造性,首先应该树立创新观念。为此又须把握下述一些要点。科技名词术语的提出和审定是一门学科,属于术语学的重要分支。既然是一门学科,就要有不断地创造性的探索。从事这项工作,必须具有科技、文字、语言、历史、哲学等学科的高深和较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名词术语上的体系,不同学科间的各自特点和相互关系,判定和预见名词术语的生命力。渐进式中有跃迁性。这里指由渐变过程中有整体上的跃迁性和个别因素的跃迁性两种情况。这也就是事物由变量到质变的两种情况。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也不例外。一般地说,这种审定的范畴是对历史发展至今的经验总结,表现为对科技发展在时序上有落后性,且是随科技发展而工作的。在这前提下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审定工作是渐进式的。但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跃迁性。这又有不同类别。将科技名词术语长期积累的混乱状态作了正确的判定和统一,这是审定工作的跃迁。另一类型不同于对已有的名词术语的肯定、否定、筛选及直译,而是对科技名词术语本身提出了新的正确的见解,在这个意义上又具有超前性。增强启迪科技发展的主动性,这也是一种应有的重要观念。一般地说,将审定的成果为科技界应用,对科技会起到启迪和促进的作用。此外,有关刊物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登有关理论和具体名词术语的争鸣和商榷,也都是这种功能。然而,由于上述两方面是在已有名词术语基础上的成果,因此,这是不够的。此外,还应有注意“副产品”和发挥其功能的观念。例如审定过程中偶然发现非原题的有价值的因素。不同名词术语交叉可能产生新术语等,就不宜疏忽。“副产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正产品,有的起着很大的启迪作用。这在科技史上是常有的事。因此,要重视。这将有助于审定工作在服务目的的意义上,从带有某种被动性转为增强主动性。为了求创新,还要继续探索审定科技名词术语的方式、原则、途径及规律,并从中寻求可以发挥创新作用的、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的途径。下述几项就是讨论这类途径。二、增加分类交叉的研究增加科技名词术语分类交叉的研究,这是实现创新的途径之一。这与直接研究科技的研究对象而总结相应的名词术语有别,是从已有科技名词术语为起点,作分类交叉研究。此外,还应将它们与哲学和社会科学作分类交叉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交叉呈现的组合中寻求新的有价值的名词术语。为此,首先要对科技名词术语、哲学和社会科学名词术语作出多种分类。这种多种分类,指按不同原则所作的分类。它包括按具体学科、词性结构、新旧、稳定性及正确程度和部首等原则,分别作出分类。由于类别的变化,根据和原则就有不同,因此,同一名词术语所蕴含的质或量就会被揭示出来,呈现某种新意。这不仅丰富了它的内容,而且也就有利于审定它反映研究对象的准确性如何,有利于对它作出肯定、否定或改进。至此所达到的状况,如果仍然视为审定的成就,那么,将不同类别的名词术语作交叉,就有可能发现具有创新意义的名词术语,或者发现具有启迪意义的新因素。现假设将湖泊和沼泽两个名词交叉,就有:“湖泊沼泽”和“沼泽湖泊”两种组合情况。若将它们各自看作一个名词或术语,显然欠妥。但是它们可以引起思考:若将它们各自的中间加一个“化”字则得到“湖泊化沼泽”和“沼泽化湖泊”两个名词。其中后一个已是常用的定名,而前一个似乎尚未见用,但它可能成为有用的名词。这是因为原来的沼泽,因自然的或人为的作用,使它不再具有典型的沼泽特征而具有湖泊特征。这样,在认识和反映湖泊和沼泽两者关系时,就形成了这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两个名词,避免了只有“沼泽化湖泊”的片面性。此外,对前述两种组合情况,又可使人考虑采取缩写形式,得到“湖沼”和“沼湖”两种情况。这前一种已是常用缩写名词,如“湖沼学会”中的“湖沼”即是。与此相比,“沼湖”可弃。然而,当遇到这类情况时,也宜增加一些思维。例如,可以联想到古代已有非沼泽的“沼”,也非指湖泊,而是池沼之沼,又名池塘。它是古代至今具有水生养殖和抗旱乃至优化环境的水域,是科技研究的对象。那么,“湖沼学”如何反映这点?起码应在名词术语的概念和定义中有所说明。也可以将湖泊与池塘两个名词交叉,取“湖塘”为定名。这样,也就起着扩充内容的新意。甚至还可设想分支出“池塘学”分科。增加类别交叉的实例,不胜枚举。只要认真地去做,肯定有创新的作用,而更多的则有启迪作用。三、增加对象的信息量的研究科技研究对象有不同的复杂程度,无论在时间和空间性质上还是在实体特性上都如此。此外,认识的主体及其拥有的手段等等存在差异。这样,不同的主体对客观的认识也就往往出现差异性。与此相应作出的反映同一对象的术语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也不相同,尤其在未成熟阶段更是如此。这诚然是科技发展中的一种麻烦事,但不宜仅看到这不利的一面,而是应看到它积极的主要一面。不利的一面构成审定的必要性。积极性的主要的一面构成了审定的基础。此外,在总体上也为审定中求创新提供了又一条途径。这就是尽量搜索反映同一对象的名词术语及其信息量进行研究。当作了上述尽量搜集的基础上的审定,通常会遇到下述情况:一种是名词术语与欲反映的研究对象的实际比较,有一致、基本一致、错误较多、基本错误以及同名异实的现象。另一种是名词术语所含的信息量不同,有满足、剩余、不足等现象。因此,在处理上就可能存在多种办法,而为了创新,就须对删除的一些名词术语所含剩余信息作出研究。通过研究就有可能重组、派生或转化成新名词术语,还可能发现含有启迪意义的科学因素。科技计算中,将“分支解”、“多重解”、“多种解”和“不同解”作为同义词。由于“分”、“多”、“不同”有不同含义的一面,“支”、“重”、“种”也有不同含义一面,因此,需要审定。仅就“分支解”和“多重解”而论,前者可以包容后者,而后者不能完全包容前者,因为后者不能包容二分支,只有等于和大于三分支才能称为多。又“重”有“重复”和“重叠”,“相等”及“再”等意义,而“支”在“分支解”中一般理解为同时在质或量不同。这样,审定中应取“分支解”而“多重解”则成为剩余名词。然而,对这后者又可引起这样的思考,即在“多重解”中是否存在质或量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在自然界和人为系统中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就可以考虑“分支解”的下一层次新增两个名词,即“异支解”和“等(或同)支解”。这样就起到审定中求新创的目的。再举一例,现代“耗散结构”术语己被常用于地球科学和其他许多科学。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它包含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输入和输出,但从这术语上易被强调输出而忽视输入。此外,科技乃至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它们本身特征也存在许多耗散结构。为了更全面地反映科技和其他科学的对象特征,要很重视时空规定性,既要重视输出,又要重视输入,究竟是耗散结构还是与之相反的结构,应视具体情况而有异。既然如此,就可以考虑对“耗散结构”的规定性作必要的补充说明,同时宜创造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累积结构”新术语。四、作文字的各种组合研究文字是记载和表达语言、知识、思想及理论的符号。然而,历史发展到现代,所有语言、知识、思想、理论及它们的总和,一般地在文字组合形式中,都未达到饱和状态。虽然这在不同文种中会有差异,乃至有的已感不足,而许多文种具有这种性质是可以肯定的。其中汉字就属于这后一种,这就为作汉字的各种组合研究而期望有所创新肯定了前提。现设想将汉字作各种组合,例如作2个、3个……15个的交叉组合,就必然有如下结果:一是已有名词术语及概念的重显;二是可能存在通过解释即可使用的新名词术语;三是存在“半可取用”的名词术语;四是含有启迪成份的;五是未知和无解的许多组合。这不仅有助于已有名词术语的搜集,有助于选择,订正及改进已有名词术语,而且还是审定中求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上述五种类型的划定,是要经过研究才能获得的结果。对第2至第5种的总体上,事实上是从无序中求有序,从模糊中求清晰,从不定中求有定,从无解中求有解。现代“模糊”一词愈益成为科学上的名词术语,因此,在上述一般要求中,又要注意这种特殊。现就文字组合的个别情况作为例子,说明这些研究是具有价值的。将科技的传统六大学科和现代命名的“技术科学”的名称,先拆字而后组合的结果,其部分为天学、地学、生学、数学、物学、化学、技学。其中数学和化学为常用而无异议的名词;天学为尚不常用的名词,且包括天文学和气象学在内,地学已常用而尚有异议的名词;生学。物学及技学则为尚未使用的名词。这种不统一就具有启迪作用,使人们考虑是否可以统一的问题。根据缩写、节约及约定俗成的原则和方法,将它们统一为科技系统的高层次简称学科名词是有益的。天学宜限定为天文学的简称;地学是地球科学的简称;生学、物学及技学依序分别为生物学、物理学及技术科学的简称。据研究,常用汉字约为4000字,而新版《中华大词典》收字50000多个。为了作这样多字的各种组合,采用电子计算机系统操作已有可能性。组合及其研究结果宜以专著或报刊陆续出版。就专著而论,可以考虑几种方案:一是将已有的全部名词术语删掉,只出版其他组合形式。二是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认定可取的、半可取的及有启迪作用的汇集出版。三是不管已有名词术语还是其他组合形式,按笔划和部首相结合编排出版。这第三种可谓“汉字天书”。可以相信,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版,都将是有价值的,对审定工作及其创新也如此。五、加强系统性研究科技名词术语是整个科学名词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构成既要遵循语言文字的规则和规律,又是有自己特点的系统。这个系统在总体和分支上,都有许多名词术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少方面存在着无序状态。这些无序状态不仅说明审定的必要性,同时通过研究又是审定中求创新的一条途径。为了这种创新,基本思路是:科技是相对的独立系统,而系统内又有各种级别的分科系统。它们各成系列而又在不同程度上横向相互关联。这些特点又都以相应的名词术语来表达,因此,名词术语也就是有系统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导致部分名词术语的不准确性、不统一性和不齐全性。而审定中求创新就侧重于填补不齐全。而为此,就须先作系列检查和横向交叉的检查,而后研究恰当的名词术语去补充。作这种检查和补充,又可分3种方式。一种是从名词术语系统的逻辑性考察。第二种是将思维投向科技研究对象,将已有名词术语与反映研究对象的程度作对比研究。这包括对象组分、结构、形态、运动、成因、条件及规律等。第三种是考虑认识主体所拥有的手段,如仪器等设备。这三种方式中最本质在于第二种。此外,还应将科技名词术语系统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名词术语系统作纵横对比和交叉研究,加强相关环节或关键处的不全性研究。作为例子,物理学和地学上都有“碳循环”名词,作横向的两者对比,它们有不同的内涵。这不仅要去审定而加于区别,而且也可以去考虑物理学上还有哪些应该研究的元素或物质的循环问题。至于地学研究元素或物质的循环则很广,包括地球上的所有元素和物质。就后者而论,又可假设分出“等时(或速)循环”“非等时循环”;“同质循环”、“异质循环”、“变质循环”;“等量循环”和“非等量循环”等。就水分循环而论,地区性循环频率有同异,这就可谓有“等时循环”和“非等时循环”;仅就纯水而论,它属“同质循环”,但如果同时还考虑它夹带的其他物质,则可谓“异质循环”;如果考虑水在循环过程受污染则可谓“变质循环”。科技上广泛应用循环一词,因此,又可以考虑地学以外,也采用相关术语。又例:学术界曾讨论过科技名词“反物质”与哲学上“物质”一词的对比研究,但科技上还采用“反物质”这一名词。这一名词与名词“物质”并列是欠妥的,因此就要寻求新的名词或给予新的规定性去反映。可以假设:仍采用物质一名为宇宙本源和总实体的最高层次的名称,其次一层次分出“正物质”和“负物质”;或者为“正质体”和“负质体”。可注意的是宜避用“反”字,如“反粒子”,就可能被理解为非粒子而只具波等性质。如果研究范围在分子层次以下的物质,则可以根据它们的传统名称和属性分别命定为“正……”和“负……”;如果在某一层次上要概括,则可考虑名为“正粒子”和“负粒子”。至于处于最高层次与微粒子之间属性相反的物质,事实上已有大量的其他命名原则去命定的,但也还存在有待补充的环节和层次。从生物学名词系列看,与动物和植物同一层次的类名就是一例,即动物和植物过渡型的生物的总类名就可考虑补充。审定中求创新是发展科技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树立相关的创新观念和积极寻求其途径。本文所述的途径只是部分而已。就前人已采用过的而论,也还有新创造文字一途。这也值得重视,今后在必要时也还可采用。为了创新,必然要加重审定机构的工作量,因此,必须在它的人员编制等方面有所增加才能保证。在这前提下,不仅有助于审定工作,而且可望有更多的创新。注释:--------------------------第46页①周硕愚:《系统科学导论》第135页,地震出版社,1988--------------------------第47页①作多少个文字交叉组合为妥,可参考《辞源》、《辞海》、《大百科全书》的名词术语的字数,但宜适当增加;有价值的再提炼或缩写,减少字数。  相似文献   

19.
我国杂粮黄酒研究开发中存在基础研究薄弱、专用酒曲缺乏、色泽风味差、品质不稳定和生物胺含量较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杂粮黄酒产业的发展. 针对我国杂粮黄酒存在的问题,项目团队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了杂粮黄酒酿造过程中微生态结构的变化,同时将微生物与风味物质进行关联分析,探索核心风味物质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核心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8,(11):51-51
华东理工大学承担的“十五”国家863计划“微生物细胞表达产品过程优化技术”课题以微生物表达系统为对象,开展工艺、工程、装备一体化技术研究,建立有技术通用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细胞表达产品生产过程的优化工艺技术体系,发展和完善相关理论与方法,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