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科学未必是真理,事实上却必定有“必然”效用。何以如此?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有赖于探明科学的本性,有助于深刻地认识科学。从科学的对象、目标、方法和结果看,科学具有经验和超验双重性格,且其超验始终以经验为基础并受着经验的严格约束;而作为科学成果的科学定律等的获取、运用及其效果的确定,都是在同一经验现实中进行的。科学的这种“基于经验而超越经验”的品性,或者说科学的“经验超验”的实质,正是未必是真理的科学必定有“必然”效用的根据和保证。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认识过程模式,这就是“实践——认识——实践”。毛泽东同志指出,人不可能一下子认识客观规律,只能通过不断实践来修改我们的主观认识,使之不断逼近真理。如果从现代科学角度来分析一下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认识模式,可以发现,“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循环正好相当于控制论中著名的负反馈调节原理(图一)。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的理解语境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在批判“语言学转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解释学转向”密切相关。他立足于语境方法之上,对意义上的理解带有强烈的后现代色彩,不再承认理解的唯一确定性和客观性,主张理解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是在诸多要素相协调一致的系统中的意义创造活动,从而展示了认识与真理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悖论与极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有条件性、具体性。如果片面夸大绝对性,无视真理的具体性、相对性,则形成极性思堆。极性思维是追求简单化、齐一性的产物,科学史上主要表现为还原论、机械论。“蕴涵怪论”、“集合论悖论”、“说谎者悖论”、“秃头悖论”都是极性思维的后果。科学家们在解悖过程中建立新理论表明他们对导致悖论的极性思维的认识,对真理相对性的认识。通过解悖,克服极性思维,创建新理论,这正是解悖的意义与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站在现代逻辑的角度对真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1)现代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真理”(truth)概念主要是指其值为真的命题或语句,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真理”。(2)从逻辑的观点出发,可以将真理分成语形真理、语义真理与语用真理,就其“真”的程度看,每一前者都高于后者。(3)真理的表述语言可有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之分,它们各有自己的特征,一般地说,自然语言更适于用来表达语用与语义真理,而人工语言更适于用来表达语形真理。  相似文献   

6.
对逼真性的兴趣最初来源于Popper的《猜想与反驳》(1963,p.235),他渴望提供一个能够从两个假理论中选出其中一个的非归纳的优劣标准。如果两个理论都不是完全真的,或许其中一个至少比另一个有更多的真值。因此,波普尔派告诉我们,“科学的目标就是真理;不是真理的某种认识上不同的变种,而就是真理本身。或更有进取心地说,就是追求更  相似文献   

7.
论爱因斯坦关于“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思想,在爱因斯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爱因斯坦一生,曾不厌其烦地多次阐述自己这一独特的思想。国内外学者对于爱因斯坦关于“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思想的理解,始终相当混乱和不一致。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初步的分析与研究。一,爱因斯坦对认识过程的一般理解及提出"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主要依据爱因斯坦曾用下图(见下页).来说明自己对认识活动诸过程的一般理解  相似文献   

8.
“术语”的通常释义是“某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这就是说,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该学科的专用术语,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都是如此。“术语”是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正所谓“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从事科学研究,需要使用术语,科学研究的发现与创新需要创造新的术语,这些术语统称为“科技术语”。  相似文献   

9.
自然语言中真理概念的语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语用学的基本原则分析“真理”一词在自然语言中的用法,从而阐明“真理”的意义。“真理”的语用学分析表明,第一,简单符合论的真理观对真理的定义是不完全的;第二,实用主义的解释对于真理意义的阐明是不可缺少的;第三,精致符合论和实用主义真理观并不相互冲突,而是同一种真理观的不同表述,融贯论并不构成一种独立的真理观,而是真理所必须满足的许多要求之一。同时,这种语用学分析还导出一个推论:理论性的知识是可以证实的,但不可以证伪。  相似文献   

10.
“求是”与“致用”,作为学术研究的两种理念,它们之间究竟何者更为根本,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剪不断”的话题。不难看出,近代以来,中国学人关于学术理念的探讨一直在这两者之间左右摇摆:或主张学术研究就是“为学术而学术”,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纯粹“求是”,学者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主张学术研究必须“学以致用”,求真只是手段,致用才是目的,学者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清末时期章太炎的“实事求是”与康有为的“通经致用”之争就是这两种学术理念的典型代表。当然,这种极端的观点必然逃不脱被扬弃的命运。梁启超曾主张把两者结合起来,他给“学术”下的那个定义——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就是对康梁学派过于强调“致用”而“借经术缘饰其政论”致使“其业不昌”的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于光远先生的“四种消费品”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一个新发展。我们知道,消费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消费就必然有消费品。而于老的精彩和深邃之处在于他从“四种消费品”人手,来让我们认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规律以及消费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符合论与融贯论是相互竞争、无法共存的理论。对这种通常的理解,本文试图从真理定义与真理标准的区分出发来进行质疑。本文要论证,在定义与标准的区分下,符合论提供定义,而融贯论提供标准。为此,本文将讨论对符合论之核心概念事实的各种批评,以及融贯论者使融贯论成为真理定义的各种努力。文章最后要展现一种新的理解两者之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多重关系理解的真理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各个流派争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在西方科学哲学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对真理的理解,一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一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一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而在当代,真理虚无论则是一股强大的否定真理的思潮。本文认为,这三种不同的对真理的理解都存在着欠缺,真理虚无论的理由则难以成立。本文认为,真理是一种多重关系基础上理解的范畴,第一,我们应当从人与客观对象之间互相符合的角度来理解真理;第二,真理是一种条件关系;第三,真理是一种人类生存需要基础上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哲学和逻辑学中一对重要的范畴.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真理的定义做了一番考察,并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蒯因打破了传统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克里普克提出了“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存在,打破了原来以为先验命题一定是必然的,后验命题一定是偶然的这种传统的观点,这个现点是对蒯固观点的发展。我们认为,蒯因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他忽视了逻辑真理作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克里普克对先验偶然命题的和后验必然命题的论证与他的理论体系是融贯一致的,但他对严格指示词的证明是不充分的。当然,蒯因和克里普克现点的提出是分析哲学发展中的重要的里程碑,极天地推动了分析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尼采时科学的评价围绕着他所发现的“科学难题”这个中心展开,他认为科学乃是苏格拉底的理性乐观主义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真理意志与柏拉图一基督教形而上学共享一个基础,即虚无的意志,否定生命的意志。但是,对科学的评价也是尼采的价值重估的一部分,他的“积极的虚无主义”要求科学具有新的价值和意义,即从艺术和生命的视角对科学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7.
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侧重于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问题。而当代哲学则更加注重于人的价值学和实践生活方面的研究。而且,当代哲学超越于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回应当代自然科学技术革命最新成果,加深了对人的本质、价值和实践等问题的理解。比如,前些年人学研究热烈讨论“裂脑人”、“冷冻人”、“挟体人”、“复制人”等问题。最近时期,克隆技术的发展向我们提示“克隆人”时期的到来。网络技术发展使“网络虚拟人”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也尖锐地摆在面前。韩民青教授在他关于未来人类大结局的设想中更是提出了“非原生人”、“文化系统人”的理论,这些都使得传统哲学关于人的理解面临一次实质性的革命。笔者认为,无论面对何种奇妙形式的人学或人格自我论问题,我们都必须坚持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看作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生成、发展和自我完善化的存在。我们还要立足于价值论思考,把当代人类现实生活需要与意义的满足作为理论的归宿。我们还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批判与开放宽容精神,要通过各种理论观点的比照与辩驳,来发现解答当代人学问题和人格自我论各种问题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通常的观念中,根据对应原理,经典系统与量子系统建立起一种对应,即经典力不只是量子力学所描述的物理学更深层真理的近似。希而,本文通过对量子混沌的讨论深刻揭示,无论是作为物理学的理想,或作为哲学的论断,世界是统一的,但具体的统一性却是对理想化和抽象化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如果把培根的“Knowledge itself is power”读解为“知识就是权力”,如同读解为“知识就是力量”一样,它也就立刻获得了对于中国学术界与教育界现状的强大解释力。如果再加上福柯的视角,则更可以将这一理解引向深入,甚至于打开历史的纵深。也就是说对于培根、福柯们表述为西方现代性的知识权力,对于我们而言却同时是关于前现代与现代的双重描述。  相似文献   

20.
崔清田先生说:“墨家辩学”不是探究与认识科学真理的工具”崔说是非,需要辨析。先论墨家逻辑是求真工具,后析崔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