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权利的道德实践必须回答“捕食问题”,即,是否应该干涉自然界中的捕食甚至灭绝食肉动物。本文剖析了汤姆·里根关于此实践困境的立场(即,不干涉自然)的三种辩护,即:(1)非人动物作为道德受体免于责罚;(2)保护人类免于被食肉动物攻击是一种特殊情形;(3)不干涉动物界的弱肉强食是对动物自身能力的敬重。但是,分析表明,这三种辩护都与动物权利自身的伦理学体系的核心相矛盾。进而,本文展示了权利论面对该实践困境的可能的有效辩护:一方面,灭绝食肉动物的实践是以一种“剥夺”的伤害替换“侵害”的伤害,因而不具有应然性;另一方面,“生命价值”的阐明也为保护人类免受食肉动物攻击提供了合理的辩护。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8,(5):44-44
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机载干涉SAR系统”课题于2004年5月研制成功。2004年5月17日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试验飞行,获得了我国第一幅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图,并成功获得了地形数据。  相似文献   

3.
传统认识论从工具论视野出发,认为科学仪器是起“表征”作用的主客体中介工具。该认识不足以从认识论甚至本体论意义上揭示仪器的作用。对科学仪器的实在论分析表明,仪器通过“居间调节与统合”作用,构建了人类和世界的界面,人类和外在世界均被“仪器化”。对科学仪器的现象学分析表明,仪器不仅“干涉”了主体和客观世界,使主体和世界成为相互开放的现象,而且将在科学世界发觉的现象通过技术的解释“转译”到生活世界中,成为人类知觉可以理解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自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首次证明光的波动本性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实现光的空间干涉需要一个相干光源。我们2009年发表在PhysicalReviewLetters上的实验研究表明[1],这一观念并不完全正确。我们设计了一个类似于Gabor的干涉全息实验方案,不同之处是使用了空间非相干光源。为了实现非相干光的干涉,我们对实验中物光和参考光采取了不同的衍射长度或构型,尽管它们的瞬态干涉图随时间呈现无规则涨落,但这些干涉图的统计平均强度分布记录了物体的全息信息。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光条纹的出现,是由狭缝在实验中产生一个一个光脉冲,大量光子分布、叠加作用下的统计结果。作者设想,以现有实验设备为基础,在光学双缝、单缝、圆屏表面实施特殊的超黑材料处理,做同样的光学实验,常规材料下的一切光学现象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殷末和西周的天象记录,推定了武王伐纣年和西周诸王年代。根据“五星合聚”、“岁在鹑火”及“月相干支”的记载,得出天文受命元年是公元前1058年,伐纣之年为元前1046年。把“天再旦”现象解释为发生在郑州地方的日食的“懿王元年”算出是公元前903年,但公元前925年也有成为“懿王元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在一些中学化学练习册和某些中学化学教师的板书中,常常看到将“化学性质”简写成“化性”的现象,这种简略是一种不规范、不严密、不科学的做法。
“化学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和性、化学稳定性等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化性”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指昆虫在一年内发生代数多少的特性,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内发生一代的称为一化性,发生两代的称为二化性,发生三代以上的称为多化性。
可见,“化学性质”与“化性”是不同学科中的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没有任何关联,绝不能混为一谈。
河北省保定师专化学系 卢玉妹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09,(5):36-37
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许多奇异古怪的自然现象不仅转眼即逝,而且许多奇迹般的自然现象都发生在人类难以抵达的地区。以下便是日前美国媒体列举的全球7大“自然奇迹现象”。  相似文献   

9.
天坛声学现象的首次测试与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以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举世瞩目,又以其奇妙的声学现象位列我国四大回音古建筑之首。该文首次运用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和先进的测试仪器对天坛声学现象进行了现场测试与综合分析,揭示了“回音壁”、“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圜丘台”和新发现的“对话石”声学现象机理,对古建筑声学现象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0.
科学合作与小国普赖斯奖获得者共生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赖斯奖是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国际奖项。本文揭示了发生在比利时,荷兰和匈牙利这三个较小国家的普赖斯奖获得者共生现象,通过建构“双核”或“三核”的合作网络模型,描述了共生获奖者的之间的合作关系,说明科学合作能促进学术共荣,因而是引发小国普赖斯获得共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能否在科学领域保有一席之地,有赖于引发目的论思维的现象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和机制。然而,目的论现象的形态多种多样,未必都适用统一的解释模式,因而有必要分门别类考察。通过辨析传统的二分法、阿亚拉的三分法、迈尔的四分法以及克里斯滕森的程度性分类,可以基于心理表征和系统方向性的差异提出一个综合的目的论现象分类框架。区分“目的”、“目标”和“方向”三大概念,有助于进一步澄清目的论现象在不同组织层次上的类型叠合。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3,(23):26-27
“鸣沙”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全球已经发现了数十处沙滩或沙漠存在“鸣沙”现象。但多年来,科学家们对于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一直未能找到明确的答案。但近日,法国巴黎市立高等工业物理化学学院的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鸣沙”的形成原理是由上层运动的沙粒与下层固定的沙层之间摩擦而产生的一种弹性波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术界就提出了学术规范、学术传统重建的问题。但是,直到今天,学术违规的现象依然弥漫于整个学术界。在当今的学术领域,弄虚作假,剽窃抄袭,一文多用,一稿多投等现象蔚然成风;自我吹嘘、自我炒作的现象也时有所闻;更有甚者,拉关系、怕马屁、抢资源、买版面甚至制造“思想”等大手笔的“战略”举动也频频“露脸”。透视这些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学术违规与学术腐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我国的学术传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与其自身的“规范化”之间出现了冲突,造成学术研究不独立;同时,由于我们没有建立起一套严整的学术研究制度,学术研究中的自律、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10,(15):68-68
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国就有“飞车”的传说,以后又有“赤龙”、“车轮”、“瓮”、“盂”等酷似现代目击者对此种现象的描述或比喻。  相似文献   

15.
由“技术”的多样化定义出发,引出了认识事物进行定义时所表现的“丛林效应”现象,并给出了“丛林效应”的来源、产生的原因及其判断原则。  相似文献   

16.
何鹏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4):68-69
2009年初,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线粒体超氧炫现象及其产生机制”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7.
刘丹  文璐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3):76-79
提到“泡沫”这两个字,恐怕很多人第一反应会联想到“经济泡沫”、“地产泡沫”,确实,身处这个投机活跃,金融、地产价格严重脱离实际价值的浮华时代,“泡沫”真可谓无处不在。面对这种表面繁荣而内在虚浮不实的现象,人们大多担心“泡沫”破碎之后难以避免的衰退和萧条。  相似文献   

18.
因体现出时间、节点、方向特性,在媒体的影响下,“路线图”一词,被借用为“某项工作或活动的详细计划”。属于术语命名中的借喻现象。 “技术路线图”一词已成为当前重要术语。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中学化学练习册和某些中学化学教师的板书中 ,常常看到将“化学性质”简写成“化性”的现象 ,这种简略是一种不规范、不严密、不科学的做法。“化学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 ,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和性、化学稳定性等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化性”是生物学中的概念 ,指昆虫在一年内发生代数多少的特性 ,在自然条件下 ,一年内发生一代的称为一化性 ,发生两代的称为二化性 ,发生三代以上的称为多化性。可见 ,“化学性质”与“化性”是不同学科中的两…  相似文献   

20.
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语言”和“言语”混用的现象,词典在“语言”和“言语”定义上的不严格、不科学,是促成混淆使用的催化剂。作为科学术语,“语言”和“言语”,各有各的特定含义,语言学界有着严格的定义和使用约束。有必要严格框定“语言”和“言语”的内涵,重新对这两个语词进行定义,消除容易产生混淆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