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蔡华教授: 欣闻蔡华教授荣获法国科学院2002年度“法语国家大奖”金奖,我们对此表示真诚祝贺。 人类学是一门自西方传来的学问。它要求研究者既要具备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艰辛的田野工作。蔡华教授的研究就是运用西方人类学知识研究中国本土文化的一次尝试。他以其研究成果对传统人类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与补充,并由此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首肯,说明随着中国学者研究实力的提高及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已经逐渐为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所认知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面向未来的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北京部分博士(博士候选人)关于本学科发展座谈纪要1995年3月31日,在京人类学民族学博士(博士候选人)聚集一堂,并邀请几位社会学,民俗学出身的博士一同从学术上探讨人类学民族学教学、科研以及该学科发展问题。座谈会由中央...  相似文献   

3.
岑家梧先生是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基础宽深、注重田野、提倡本土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学术方向始终顺应着世界先进文化潮流和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传播论派的主张又沉渣泛起。迄今在我国考古学、历史学和民族学诸多研究领域仍然依恋着传播论者所主张文化历史研究法,实质上是为外国学者早已唾弃的传播论叫好。在全面讨论文化人类学方法论时,有必要旧话重提,就传播论的理论进行介绍,并对中国部分学者的研究实践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学自恢复重建以来,学科建设顺利推进,学科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景象,这与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郑杭生先生为社会学学科重建和繁荣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郑杭生先生秉持兼容并包的信念,致力于把中国社会学学科做大做强,倡导社会学与相近学科的沟通和合作,大力支持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研究糅合了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传播学等新老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本文以广西古代汉文化传播为例,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古代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学者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 ,在广西民族学院美丽的相思湖畔 ,我们迎来了首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的召开。在此 ,我谨代表学院党政领导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对和我们共同发起倡议举办论坛的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澳门大学人文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上海大学文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东华大学 (…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地位,使之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门显学?本文认为应加强民族学人类学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加强综合研究,积极参与全国性的重大学术问题的争呜和探讨,并要重视基本功,提高研究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9.
学科发展有赖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更离不开学科建制的形成和发展。学科建制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组织基础、人员保障和物质条件,是学科发展的"助推器"。近代中国民族学学科是地道的舶来品,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也是其学科建制肇始、初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近代民族学学科建制的过程表现出如下特点:从人才培养向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不断扩展;与人类学和社会学难舍难分、共同发展;学科外来性与本土化并存等。近代民族学学科建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我国当下民族学学科在目标导向、路径选择以及与社会学、人类学关系的处理问题上有一定的借鉴和思考价值,即民族学学科发展的目标导向是问题研究还是理论建构;民族学学科发展的路径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民族学与社会学、人类学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分而治之"还是"开放融合"。  相似文献   

10.
正第七展厅民族学一级学科自20世纪30年代创建以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扎根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沃土,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区位优势,先后有吴文藻、费孝通、潘光旦、陶云逵、许烺光、杨堃、方国瑜、江应樑等享誉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在此任教与从事研究工作,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学术共同体的雏形——"魁阁团队"。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积极参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逐渐形成了 "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学术研究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彰显、文化传承创新活跃"的发展格局。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民族学本科生、文化人类学方向硕士生的专业主干课,是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广西民族学院近几年对这一门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一些经验,构建了教学梯队,编写了教材,组织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将从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田野考察,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上进一步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学只有在承认与国际人类学发展差距的基础上,根据形势需要,明确培养目标,提出高素质的要求,廓清理论,整合团体,确立人类学、民族学在国家学科、专业中的地位,选好教师、教材,加强人员培训,注重田野研究,才能培养出跨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3月29~30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与会代表就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教育人类学的本体论与学科史、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学术前沿、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次会议是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建立了教育人类学的学术研究共同体,而且促进了教育学与人类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2014年3月29~30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创新基地、《民族教育研究》编辑部在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教育人类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卷首语光阴似箭,转眼本刊改版,高举“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的旗帜已两年了。今年6月,在’96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期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周星博士向本刊负责人透露:北京大学每年都给学术期刊排队,由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推动人类学发展有...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9月20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国际研讨会在杭州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召开。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代表,宗教界代表,国际和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从事人类学和宗教研究的知名学者以及文艺界、企业界代表,共计70余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于2014年7月批复中国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本次会议早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批复之际便开始筹备。浙江大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在努力寻求把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方法综合起来以探讨中国社会及文化的研究思路 ,这一思路有别于一般民族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着重思考“族际社会”这个视角在中国社会及文化研究中的特别意义。从传统的族别研究转换到族际研究和地域研究 ,从强调族别个性转换到强调族际文化共享与多民族社会共同发展 ,以及族际视角在应用研究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学领域中,巨型理论与个案研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主要的困扰之一。为消除这个障碍,美国社会学家墨顿倡导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学说──中距理论,以作为沟通二者的桥梁。本文认为,在人类学中同样存在上述的困扰,故很有必要引入中距理论,以推动人类学的发展。实际上,人类学家早就将之应用于人类学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即主要探讨中距理论自诞生以来对人类学研究的一些较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和前景并存。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人类学与民族学这两个名称的界定与涵盖范围没有一个共识,功利主义的压力,以及现有人类学的方法不足以有效地研究中国社会是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但是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前景又是十分美好的,其主要内容是:现代人类学将在新的中国资料中受一次洗礼,从而变得更有世界性,升到更高的理论水平;中国丰富的文献成果将对整个人类文化变迁的历程有一个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最终能共存共荣以大团结为结局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类学可以对此提供全面、客观、系统的解释,以向全世界提供中国的经验;中国人类学者应充分利用人类学的比较方法与结构分析方法深入中国文化资源,把其中的认知方式,世界观与价值提炼出来,以充实甚至更新现代人类学。  相似文献   

20.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1):F0003-F0003
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室成立于1986年,现有研究人员2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是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主要研究基地。这支队伍的专业结构合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科技史、物理学、化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