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水浒传》结构本身带有明显的双构性:以显层的技巧性结构蕴含着深层的哲理性结构,反过来又以深层的哲理性结构贯通着显层的技巧性结构,这即是神理。整部《水浒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天人感应”的玄虚层面和宋江心理结构层面倾向于神理的范畴,属潜隐层面的“结构之道”。英雄们与高俅的对立处于显层,它是提挈全文的“结构之技”。《水浒传》中的整体生命意识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其所叙之故事都与一定的时间相联系,故而可以按年月日顺序对其进行编次。研究《水浒传》的著名专家何心先生已对《水浒传》前七十一回中的故事进行了编年,至于七十一回之后,何心先生认为“年月日难以计算”,不可进行编年。其实小说第七十一回之后的时间线索虽不如前七十一回清晰、明确,但根据常理与小说的具体叙述进行推断,仍可确定其发生的大致时间,故而也可对之进行编年。  相似文献   

3.
刘相雨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76-80,119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男英雄,但是其中的女英雄形象却不尽如人意;而《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荡寇志》等续书中的女英雄形象则不同程度地超越了《水浒传》。其中,《水浒后传》中的顾大嫂在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中有所不同;《后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爱的、充满女性色彩的女英雄屠俏;《荡寇志》则塑造了以陈丽卿、刘慧娘为首的一系列女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对《水浒传》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儒家文化中的天道观、仁爱观以及礼法观扭曲了侠义精神的本质,弱化了英雄的侠义形象,儒家文化实际上消解了《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从英雄们的悲剧结局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政治残酷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仇富心理、富人安全问题和《水浒传》的讨论文章颇多。有人认为“仇富心理”乃中国国民独有的劣根性,而《水浒传》便是“仇富心理”的典型。本文针对《水浒传》的“仇富心理”说,结合《水浒传》“逼上梁山”和“杀富济贫”两方面的特点,从心理层面剖析梁山好汉“逼上梁山”和“杀富济贫”心理动因,并对《水浒传》“仇富心理”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72年被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以情节"节选"的方式改编拍摄成为电影《快活林》。该片导演张彻在相对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武松这一小说中极富传奇性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重塑,通过对其侠义性格的着意彰显与小说中男性情谊的有意张扬令这一艺术形象更显丰满、立体,体现出改编者对于小说原著思想内涵的特殊理解及当时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7.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曾有“隐居”苏北兴化“施彦端”的说法。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素材”而在《水浒传》中被大量充实扩展的几个例子看来,《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是那位被认为“隐居”于苏北兴化故居的施彦端,而更可能是久居于钱塘的施耐庵。  相似文献   

8.
李杨 《上海信息化》2007,(10):48-50
当年,由一部《水浒传》,看各路英雄为争座次,不惜头破血流; 近日,由一个“Alexa排名”,看搜狐、新浪这对“老冤家”互扣“不正当竞争”、“作弊”的大帽子,再度上演“口水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概都记得,在第五十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曹雪芹对贾府这一大家族“左昭右穆,男东女西,按次站列”,同祭荣宁二祖的情景有真实的描写。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对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后正式排定座次也有生动的描述。长幼尊卑之序,一点不能错乱。“位次”的安排在不同的外交场合,其讲究的程度不亚于贾府和梁山忠义堂。不过,随时代的变化,其所根据的原则则有变化。本文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和反映农民起义的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成功地适应了中国百姓的审美趣味,使“粗卤”一词在该小说语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修辞和人物塑造的审美效果——正义美、率真美。这一风格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后世英雄传奇和公案侠义小说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11.
水浒英雄们忠义豪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历来所世人所称颂。然而,在他们上山之前及他们往后的某些表现,显现出盗的一面,使无辜的百姓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第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每位梁山好汉都有自己的绰号,好比自己的名片,这是《水浒传》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图从绰号命名方式及分类、绰号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绰号暗含的感情、绰号产生的原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水浒传》的这一特色.  相似文献   

13.
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女性缺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以《老人与海》为中心,通过海明威的其它作品,探讨了该作品的主题,并解读了《老人与海》中女性缺席现象.指出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是其创作的外化表象,而其冰山之下是以平常心来看待人生:男女之爱固然重要,但生命的意义实质上存在于寻求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本旨在通过《三国演义》中读并不留意的、原本就闪烁不定、扑朔迷离的人物形状、面容、姿态、语言等艺术描写,分门别类地做一番按迹寻踪、探幽索隐的分析,进一步管窥曹操、刘备、孔明等学形象原本深藏、作蓄意掩饰的隐秘心理。  相似文献   

15.
革命历史短篇小说《百合花》是建国后十七年间由国内组织英译的众多文学作品之一。在主流评价的影响下,该作品的英译文本出现了大量的删改内容,遮蔽了原作中女性个体"我"对战争和革命英雄的充满人性的独特理解和体验,归化于当时主流革命叙事的既定模式。对《百合花》英译文本的分析,可以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外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潘健 《科技信息》2007,(11):181-181,219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值此背景下,教师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转变角色,由原先的教学活动的主角变为组织者和服务者,并且要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完善自己的新角色。  相似文献   

17.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而最终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其实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而他的"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劫富济贫”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一直被梁山英雄挂在嘴边,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好汉行为,是劳动人民无可非议的正当要求。但梁山英雄们实际上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而是把劫来的财富占为己有。《水浒传》"劫富济贫"思想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应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仇富心理;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会保障;调节利益关系,崇尚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云南壮剧植根于民间,审美取向上与普通民众的精神、理想、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着平民百姓对历史、对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取舍,对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等的评价,并具有鲜明的包容、宽容意识,且都希望有一个光明、美好的结局。具体到各类型戏中又各有具体特色:在英雄戏中突出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在起义戏中突出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与压迫;在清官戏中突出维护正义、惩治邪恶;在爱情戏中突出阿哥阿妹式的自由恋爱,突出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神话戏中突出神仙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在伦理戏中突出好人有好报;在生活小戏中突出平民百姓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20.
忠于朝廷,让起义军接受朝廷的招安,是《水浒传》创作的思想核心。分析梁山先后三位首领的性格与遭遇,了解梁山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