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排球运动对中老年脂肪肝患者血脂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9名中老年脂肪肝患者,进行11个月的排球练习.结果:经过11个月的排球运动后,实验对象血清谷丙转氨酶、甘油三脂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脂肪肝病情减轻.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单纯性脂肪肝的发生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 及血糖(PG)水平的关系.对583名离、退休人员进行全面体检,结合门诊病例资料进行横断面分析.结果显示TG及TG合并TC与脂肪肝的发病显著相关(P<0.01),而单纯TC或PG升高与单纯性脂肪肝无显著相关(P>0.05).从而得出单纯性脂肪肝的发病与高TG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高糖饮食及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琳  刘玉兰 《实验动物科学》2009,26(3):14-17,23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及高糖饮食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上的异同。方法分别给予雄性SD大鼠正常饮食、高糖饮食、高脂饮食,于48、、12周处死,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检测肝重指数、ALT、AST、CHO、TG、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标。结果高糖饮食及高脂饮食大鼠的肝脏均出现脂肪浸润,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程度逐渐加重,以高脂组为明显。高脂组在12周时肝脏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并且转氨酶升高,说明进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阶段。高脂组血脂以CHO升高为主,高糖组血脂以TG升高为主。高脂组在4、8周HOMA-IR均高于高糖组,与病理变化相平行,12周时低于高糖组,提示尚有其他因素参与单纯性脂肪肝向肝炎的转变。结论高糖饮食及高脂饮食均能成功诱导大鼠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在肝脏病理、各生化指标及HOMA-IR指数上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小鼠高脂血症及脂肪肝模型,观察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程度和时间的动态关系.方法:采用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30),高脂组(n2=30),对照组喂普通饲料,高脂组喂高脂饲料,分别检测2~4周小鼠血清TG、TC、HDL-C、LDL-C、和肝组织TG、TC含量变化;并观察肝指数,根据肝脏病理切片HE染色和冰冻切片苏丹Ⅲ染色分析肝脏脂变情况.结果:在喂高脂饲料2周后,小鼠血清TC、HDL-C、LDL-C、TC/HDL-c出现明显升高,肝脏TG、TC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后的3~4周血脂及肝脂水平保持稳定上升;肝指数持续增大,有肝细胞脂肪变性,肝脏组织细胞脂变程度随喂高脂饲料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结论:高脂饲料喂养的小鼠4周内可形成不同脂变程度的脂肪肝,为抗脂肪肝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岛地区脂肪肝患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海岛地区脂肪肝患者多项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应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脂肪肝患者进行实验室多项血清学指标检测,并与非脂肪肝患者比较,结果用SPSS.10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1)脂肪肝的检出率为30.14%;各年龄组间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2)脂肪肝的检出率随着体重指数的增高而增加;肥胖组与非肥胖组脂肪肝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P<0.05).(3)除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及其比值(A/G)外,脂肪肝患者的其他项目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患者(P<0.01);谷丙转氨酶(ALT)升高的相对量较谷草转氨酶(AST)高.(4)脂肪肝患者的血细胞数量在一年前后有所改变,其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略有下降,血小板(PC)明显增加(P<0.01).海岛地区脂肪肝的发生出现明显低龄化;肥胖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脂肪肝对患者的肝功能和造血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中等强度耐力运动对大鼠肝脏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与抗高脂饲料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形成作用的关系,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NC)、运动普通饲料组(EN)、抑制剂+运动普通饲料组(DEN)及高脂饲料对照组(HC)、运动高脂饲料组(EH)、抑制剂+运动高脂饲料组(DEH)。观察血清TC、TG、FFC浓度及肝脏HO-1蛋白表达与活性、肝脏抗氧化能力与MDA含量的变化,以及血转氨酶ALT、AST水平及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发现:NC、EN、DEN这3组中,EN组肝脏HO-1蛋白表达、活性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最高(P0.05)。与NC组相比,HC、EH、DEH组血清TC、TG、FFC浓度均显著升高,肝脏HO-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肝脏HO-1活性、抗氧化能力均显著下降,MDA含量均显著升高,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及肝脏呈典型脂肪样病变;其中EH组的肝脏HO-1蛋白表达最高,但上述异常变化程度最轻(P0.05)。此外,EH组肝脏HO-1蛋白表达也要显著高于EN组(P0.05)。可见高脂膳食引发大鼠血脂异常,肝脏HO-1活性及肝脏抗氧化能力下降、活性氧水平升高,形成脂肪肝。中等强度耐力运动可通过诱导肝脏HO-1的蛋白表达,提高高脂饲料大鼠肝脏HO-1活性及抗氧化能力,清除活性氧,发挥抗脂肪肝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高脂饲料喂养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血清中氨基酸谱的变化,初步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对机体氨基酸代谢的影响.20只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和正常组,高脂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24周后,两组大鼠取肝脏作病理分析,取血测定血液中ALT、AST、GLU、chol、TG、HDL、LDL、CP,并采用HPLC测定血清中游离氨基酸谱,两组进行对照分析.高脂组大鼠肝脏出现明显的脂肪性病变,其血清中除牛磺酸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以外,其余氨基酸均较正常组升高.其中,天冬酰胺、鸟氨酸、酪氨酸、瓜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显著升高(p0.001);天冬氨酸、丝氨酸、组氨酸、甘氨酸、苏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丙氨酸、谷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升高,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明显增高(p0.05),Fischer(支/芳)明显下降(p0.05).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中氨基酸升高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Fischer(支/芳)比值下降与肝细胞损伤有关.而血清中鸟氨酸、瓜氨酸和牛磺酸浓度的变化具有特征性,在临床上对NAFLD的诊断和预后以及进一步研究其机理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饮食因素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脂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具有贴近临床、模型稳定的特点,故被广泛运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中。本文简要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肝诱导模型中常用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并探讨了制作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技术要点及体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乙硫氨酸所致小鼠脂肪肝模型不同时间脂代谢的变化,为利用该模型研究抗脂肪肝药物及选择适宜的给药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小鼠分为6组,分别检测正常组血脂、肝脂及灌服乙硫氨酸后6、12、24、36、48h各组动物的血脂、肝脂变化。结果小鼠灌服乙硫氨酸后,血清TG在造型后6~48h显著升高,血清TC在造型后6~36h显著升高;肝脏TG在造型后6~36h显著升高,肝脏TC在造型后24~36h显著降低。结论乙硫氨酸诱导的小鼠脂肪肝模型在6~36h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脂肪肝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膳食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100人进行健康体检,以B超检查诊断脂肪肝,并对诊断的脂肪肝100例、同期查体的条件相似的非脂肪肝100例(对照组),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教职工脂肪肝平均患病例率为10.2%,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两性之间有差异.血清甘油三酯、血糖及丙氨酸转氨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脂肪肝组饮酒、抽烟、零食、加餐、在外就餐、户外活动少等生活习惯及膳食因素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脂肪肝属多因素的疾病,其患病率随年龄和性别不同存在差异,脂肪肝的发生与饮食、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脂肪肝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膳食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100人进行健康体检,以B超检查诊断脂肪肝,并对诊断的脂肪肝100例、同期查体的条件相似的非脂肪肝100例(对照组),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教职工脂肪肝平均患病例率为10.2%,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两性之间有差异。血清甘油三酯、血糖及丙氨酸转氨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脂肪肝组饮酒、抽烟、零食、加餐、在外就餐、户外活动少等生活习惯及膳食因素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脂肪肝属多因素的疾病,其患病率随年龄和性别不同存在差异,脂肪肝的发生与饮食、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脂肪肝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膳食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100人进行健康体检,以B超检查诊断脂肪肝,并对诊断的脂肪肝100例、同期查体的条件相似的非脂肪肝100例(对照组),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教职工脂肪肝平均患病例率为10.2%,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两性之间有差异.血清甘油三酯、血糖及丙氨酸转氨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脂肪肝组饮酒、抽烟、零食、加餐、在外就餐、户外活动少等生活习惯及膳食因素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脂肪肝属多因素的疾病,其患病率随年龄和性别不同存在差异,脂肪肝的发生与饮食、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SIRT1基因多态性与BMI及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相关性,选取268例重度饮酒者,依据是否患有酒精性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病组(n=176)和饮酒对照组(n=92);237例轻度饮酒或不饮酒者,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组(n=117)和健康对照组(n=120),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临床资料;选择SIRT1四组核苷酸片段,命名为rs33957861、rs11599176、rs12413112、rs35689145,用西格诺质谱分析平台检测SIRT1基因类型。结果显示,与饮酒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rs33957861、rs11599176、rs12413112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和酒精性脂肪肝病(AFLD)的发病风险,而rs35689145增加其发病风险;单倍型AAAA、AAGA、CAGA、CGAA可降低AFLD的发生风险,而CAAG增加AFLD的发病风险。另外,在NAFLD和AFLD组中,rs33957861、rs11599176、rs12413112突变基因型携带者较野生型体重指数(BMI)低,而rs35689145中,突变基因型携带者较野生型BMI高(P<...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院高知、中层以上干部121人体检中B超诊断脂肪肝2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现,中老年B超脂肪肝检出率为23%,脂肪肝与动脉硬化、高血脂(特别是三酸甘油脂增高)有明显相关,脂肪肝患者与高血压、肝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并探讨不同强度耐力运动抗高脂饮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形成作用及其机制,将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普通饮食对照组(C组)、高脂饮食对照组(H组)、高脂饮食大强度运动组(Hh组)、高脂饮食较大强度运动组(Hv组)和高脂饮食中强度运动组(Hm组)。除C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7周,同时采用相应强度的耐力运动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脂肪肝病变情况,比较血清ALT、AST及TC、TG、FFC水平变化,比较肝组织SOD2mRNA表达水平,比较血及肝组织T-SOD、MDA水平变化,结果发现:高脂饮食大鼠血清TC、TG、FFC浓度升高,肝组织SOD2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血及肝组织T-SOD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肉眼下及HE染色的肝组织表现出NAFLD样形态学病变,肝功指标即血清ALT、AST浓度显著升高。但比起H组,Hh组、Hv组、Hm组的肝组织SOD2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上述异常变化得到不同程度的连锁样缓解,其中Hm组最明显。综上可见:不同强度的耐力运动均可改善高脂饮食大鼠血脂代谢异常,提高肝组织SOD2 mRNA表达,提高血、肝组织T-SOD活性,减轻肝脂质过氧化反应程度,最终发挥抗NAFLD形成作用,保护肝功能,但中等强度耐力运动调血脂及抗NAFLD形成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公务员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方法对176名在公务员体检中,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和脂肪肝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年龄的增长各种危险因素检出率升高,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和脂肪肝检出率在年龄小于35岁组较35-55岁组呈明显升高趋势,男性高于女性(P〈O.01);年龄大于55岁组男女性的检出率无差异(P〉0.05)。结论公务员男性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率更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1076例职工部B超体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B超技术对武汉科技大学本部1076名在职职工进行腹部检查,主要检查肝、胆、脾、肾以及膀胱、前列腺、子宫、附件。体检结果表明,在1076名受检者中,检出腹部病变者201人,占受检者总人数的18.68%,其中男性检出率比女性检出率高6.44%。这表明,腹部脏器患病率高,尤其是男性腹部脏器患病率很高,应加强防治;在201名病变检出者中,结石病患者多(119人,占51.97%),其次为脂肪肝、囊肿患者,说明应特别重视结石病、脂肪肝及囊肿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以斑马鱼为实验材料,研究白凤菜醇提物对斑马鱼酒精性脂肪肝损伤的修复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白凤菜醇提物对斑马鱼慢性酒精性脂肪肝具有防治作用.白凤菜醇提物能抑制成鱼酒精肝损伤血清中ALT和AST的升高,抑制肝组织中MDA的升高,提高肝组织中SOD活性水平;能够有效减轻肝脏的炎性病理;能够升高斑马鱼幼鱼组织匀浆液中的AST和ALT含量,抑制肝组织中MDA的升高,提高肝组织中SOD活性水平,幼鱼整体肝脏脂肪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脂肪肝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脂肪肝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目的是为广大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脂肪肝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脂肪肝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探讨茶多酚复方制剂对脂肪肝大鼠的肝脏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脂肪肝造模组和治疗组3组,正常组基础饲料饲喂,脂肪肝模型组高脂饲料饲喂,治疗组高脂饲料饲喂茶多酚复方制剂灌喂。饲喂4周摘除眼球取血,测定血液AST、ALT、ALP活性,肝脏TC、TG、FFA、MDA含量及SOD活性。结果:与脂肪肝造模组大鼠相比,茶多酚复方制剂灌胃治疗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液AST、ALT、ALP活性(P〈0.05),可显著降低肝脏TC、TG、FFA、MDA含量(P〈0.05),可显著提高肝脏SOD活性(P〈0.05)。结论:茶多酚复方制剂对脂肪肝大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