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普通级及SPF级正常大鼠主要脏器病理切片,为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对动物自身疾病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了解目前实验室内动物自发病状况,为病理诊断提供SPF级饲养大鼠自发病组织学改变类型及发生率。方法采用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对40只普通级和40只SPF级Wistar种大鼠肝脏、肾脏及心脏病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另观察39只普通级40只SPF级大鼠肺脏)。结果普通级与SPF级大鼠均检出自发性感染性病变,且存在较大差异,检出率分别为肝94%、42.5%,肾55%、20%,心22.5%、5%,肺支气管旁淋巴组织增生程度92.31%、62.5%。SPF级大鼠依然存在比较轻微的小灶性感染和非正常组织形态改变。结论SPF级大鼠主要脏器潜在感染明显低于普通级大鼠,因此,动物实验室的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SPF级大鼠感染特点①肝、肺较为明显;②感染检出率较高但病变比较轻微。SPF级大鼠在屏蔽条件下可见非实验因素引起的肺、肝、肾与心脏自发性病理改变,在毒性实验中应与试验引发的特异性病理改变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实验室留存的大鼠血清样本进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抗体检测,调查LCMV在我国实验大鼠中的感染情况。方法依据现行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免疫荧光试验(IFA)方法对我实验室保存的172份大鼠血清样本(包括48份无级别、100份清洁级和24份SPF级大鼠血清样本)进行LCMV抗体检测。结果无级别大鼠血清样本(n=48)15份阳性,阳性率为33.25%,强阳性样本滴度可达1∶1280;SPF级及清洁级大鼠血清样本全部阴性。结论大鼠可以感染LCMV,实验动物等级标准应增加对大鼠LCMV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通过解剖镜检测分析了长白山林区不同地点、年龄组、性别及生活期中国林蛙肺线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中国林蛙肺线虫为双角棒线虫(Rhabdia bufonis),感染率为81.5%.不同地点肺线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地点肺线虫平均感染强度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林蛙的肺线虫感染率差异较大,成体感...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动物实验设施动物饮水微生物控制状况。方法根据实验动物无菌动物生活环境国家 标准检测方法,对实验动物设施内的动物饮用水样品进行分离培养。扩增分离绿脓杆菌的16SrRNA,并进行测序, 绘制发育树。结果在27 个参与检测的单位中,未经过处理的饮水无菌生长率41% ; 经过处理的饮水无菌生长率 仅29% 。绿脓杆菌检出率30% ,主要为RHH13 和ZAQ22 两个菌株。结论本次检测的实验动物饮水在处理后的 效果普遍不甚理想,存在绿脓杆菌的污染,直接影响实验动物质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别调查昆明市三家单位提供的共 90 只实验用 ICR 小鼠和 45 只实验用豚鼠的体内、外寄生虫感染 情况,以及小鼠及豚鼠仙台病毒(SeV)、小鼠肝炎病毒(MHV)、豚鼠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CMV) 的感染情况, 为实验动物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所描述的方法及病毒检测试剂盒说明书的 说明,对昆明市三家单位随机提供的共 90 只 ICR 小鼠和 45 只豚鼠样本,分别进行体内、外寄生虫、小鼠 MHV 及小 鼠 SeV、豚鼠 LCMV 及豚鼠 SeV 的检测。结果 昆明地区实验用小鼠及实验用豚鼠均检出体内、外寄生虫;3 只小 鼠检测出体外寄生虫,检出率为 3. 3% ;20 只小鼠检测出体内寄生虫卵,检出率为 22. 2% ; 4 只豚鼠检测出体外寄 生虫,检出率为 8. 9% ;9 只豚鼠检测出体内寄生虫卵,检出率为 20. 0% ;小鼠 MHV 及 SeV 血清学检测无阳性; 豚 鼠 LCMV、SeV 血清学检测无阳性。结论 实验动物质量监测是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对医学及生命科学 的研究至关重要,昆明地区实验动物的寄生虫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06年4月~2008年9月本院门诊350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进行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筛检(Mh),并采用10种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350例患者中检出支原体阳性共211例,感染率为60.3%。其中Uu单独感染102例,感染率为29.1%;Uu和Mh混合感染78例,感染率22.3%;Mh单独感染31例,感染率为8.9%。交沙霉素敏感率最高,对Uu感染是97.06%,对Uu+Mh混合感染分别为80.8%;环丙沙星敏感率最低,分别是6.9%和6.4%。结论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交沙霉素敏感率最高,临床上可用于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在屏障环境繁育的不同品系实验兔的生理指标特性。方法采用SPF级大耳白和新西兰兔各10只,通过心脏采血获得检测样本。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生化仪及凝血仪检测其生理指标。结果大耳白实验兔部分指标有差异(P<0.05),而新西兰实验兔部分指标也存在差异(P<0.05)。结论不同品系的SPF兔生理指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对选择生理指标稳定的实验动物、保证动物实验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国家标准(GB 14925-2001)的规定,建立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SPF级大、小鼠实验设施。方法在原有土建的基础上,利用普通级大、小鼠饲养室的空调净化系统,室内进行必要的装修和改造,饲养室内安装IVC、净化工作台及配套设备,使动物饲养和实验全过程达到SPF级。结果改造后的SPF级实验室的环境设施各项指标均符合GB 14925-2001的要求,已成功饲养SPF级SD和Wister大鼠,远交系小鼠(KM和ICR),近交系小鼠(C57BL/6转基因鼠、BALB/C、BALB/c-nu裸鼠)共20批次。动物的生长健康状况良好,成活率接近100%。结论这种在初、中效过滤环境下的IVC配置,大大节省了运行的电费和维持费用,便于管理,非常适合于以动物实验为主的实验动物使用单位。  相似文献   

9.
辛文虎  潘惠娟  王芳 《甘肃科技》2022,38(2):90-92+119
探讨甘肃省部分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基因型分布特征和年龄的分布特点,指导女性宫颈HPV感染者的早期筛查和诊疗,为女性宫颈癌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分析2018年5月—2020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妇科门诊及体检中心行HPV检测患者21 402例,采用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试剂盒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检测,统计23种HPV亚型的感染率,分析HPV感染的基因型特征和年龄分布特点。21 402例女性的HPV感染率为21.07%(4 509/21 402),其中,以单一型感染为主(感染率14.33%),该地区感染率排名前五的HPV基因亚型为HPV52(3.64%)、HPV16(3.28%)、HPV51(2.86%)、HPV58(2.77%)、HPV18(2.44%),不同年龄段的HPV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8.82,P<0.01),其中≤20岁和≥61岁年龄段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甘肃省部分地区女性HPV感染率较高(21.07%),以单一型感染为主,不同年龄段感染率有所差别,应重点加强HPV知识宣传和科普教育,大力开展HPV筛查及疫苗接种工作,切实降低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SPF级与普通级Hartley豚鼠的血液学参数,并进行比对研究。方法选取300~350 g健康的SPF级和普通级Hartley豚鼠各60只,雌雄各半;运用血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液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血液常规值:SPF级雄性豚鼠与普通级(CV)雄性豚鼠的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压积等9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SPF级雌性豚鼠与普通级(CV)雌性豚鼠血小板平均分布、单核细胞数、单核细胞比率差异极显著(P〈0.01)。血生化值:SPF级雄性豚鼠与普通级(CV)雄性豚鼠比较,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葡萄糖等8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雌性与雄性豚鼠指标比较一致。SPF级豚鼠雌雄之间比较,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葡萄糖等9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普通级豚鼠雌雄之间比较,总胆固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钾、钠、氯离子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指标都出现了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环境、性别对豚鼠血液学参数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使用哨兵鼠的监控探讨我院实验动物屏障环境中病原菌的产生途径。方法选择27只ICR小鼠、27只Nu/+裸鼠和27只SD大鼠作为哨兵鼠,分为实验组(手术组、非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通过更换"脏垫料"进行饲养,对照组按正常饲养方式饲养,每隔3个月送检27只哨兵鼠进行检测,共送检3次。结果正常对照组3次均未检测到病原菌,实验组在冬季月份未检测到病原菌感染,春、夏二季检测到病原菌感染,三个季节的病原菌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2,其中春季较冬/夏季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4,另两个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病原菌感染率随着动物饲养量的增减而升高或降低;实验组中手术组病原菌感染率较非手术组略高;大鼠的病原菌感染率略高于小鼠。结论屏障环境内实验鼠群的病原菌感染可能与季节、饲养量、频繁实验操作、动物种类等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2009-2013年北京地区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遗传质量抽检结果的回顾和总结,为实验动物的生产、管理和检测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现行国家和地方实验动物检测的相关标准,由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依法对北京地区具备资质的实验动物生产单位进行抽样,委托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发布质量报告。依据报告数据,对5年中北京地区不同级别大小鼠、豚鼠、兔、犬、猴、小型猪等实验动物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5年抽检动物总数和批次逐年递增,批次合格率则有递减趋势。SPF级、清洁级、普通级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其中弓形虫感染在5年中均有检出。普通级动物的免疫抗体不达标率持续存在,并且有联合感染及上升趋势。有3个批次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检测不合格。结论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抽检是确保质量的有效手段,对实验动物行业发展和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HBeAg及HBV-DNA之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eAg及HBV-DNA的关系.分析前S1抗原在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前S1抗原,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PCR法检测HBV-DNA.结果:400例HBV—DNA阳性的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率为86.0%,前S1抗原阳性率为75.5%.其中:前S1抗原阳性率在HbeAg阳性患者中为75.6%、在抗-HBe阳性患者中为75.0%.HBV-DNA阳性情况下,Hbe鲰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两组经χ^2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前S1抗原是诊断乙肝病毒复制的有价值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泻患者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状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肠道门诊收治的腹泻患者1 904例,采集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同时整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症状表现.结果 1 904例腹泻患者中,诺如病毒感染阳性271例(14.23%),以寒冷月份感染阳性率较高.不同性别患者之间诺如病毒感染阳性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龄~5岁年龄段的诺如病毒感染阳性率最高,5~18岁年龄段阳性率最低,各年龄段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散居和托幼儿童中感染阳性率最高,服务业感染阳性率最低,不同职业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诊断的患者中诺如病毒感染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诺如病毒感染阳性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发热、腹痛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腹痛部位、腹泻次数、粪便性状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如病毒是本地区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重要病原菌,6月龄~5岁年龄段儿童诺如病毒感染风险最高,恶心、呕吐为诺如病毒感染的多发症状.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普通级大、小鼠病原体携带状况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山东省大部分单位普通级大、小鼠病原体携带状况的调查 ,了解省内实验动物质量情况 ,以利于新国标的宣传和执行。方法 选取省内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普通级大、小鼠 ,按清洁级标准对其所携带细菌病毒进行检测。结果 小鼠肝炎病毒 (MHV)和小鼠仙台病毒 (SV)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11%和 19%。小鼠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LCMV)、汉坦病毒 (HV)和鼠痘病毒 (Ect )血清抗体均为阴性。大鼠HV、SV血清抗体均为阴性。细菌检测结果 ,Wistar大鼠支气管鲍特杆菌阳性率为 8 3% ,其余所检项目均为阴性 (支原体、泰泽氏菌未能检测 )。结论 山东省实验动物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达到了普通级要求 ;但是 ,MHV和SV的存在以及Wistar大鼠支气管鲍特杆菌的隐性感染 ,说明普及清洁级大小鼠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在老年患者双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行双侧入路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124例,按TXA的应用情况分为两组,其中静脉TXA组66例,空白对照组58例.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死亡率、血栓率、出血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切口感染率、渗出率、血肿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主要指标方面,静脉TXA组的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而不增加血栓发生率和死亡率.次要指标方面,与对照组患者比较,TXA组的渗出率降低,术后感染率减低,围手术期住院时间减少,血肿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XA对老年人行双侧入路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具有诸多益处,可降低围手术期的伤口感染、渗出和出血,减少住院时间,而并不增加患者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