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论《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及其在当代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花列传》出版一百多年来,未在一般读者中风行,但在一些特殊读者中颇有影响,如鲁迅、胡适、刘半农,尤其张爱玲等.而到了当代,王安忆的创作又与《海上花》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选材、立意、结构、语言风格等.至少可以说王安忆在新的时代回应了《海上花》.  相似文献   

2.
丁纯 《世界博览》2008,(10):6-6
1970年,王安忆下放到我的老家蚌埠农村捅队,那年她16岁。三年后,我才出生。王安忆插队的村子就是小说《小鲍庄》的原型。后来我读了王安忆的《隐居的时代》、《漂泊的语言》、《姊妹们》等作品,发现文章中的人和事,仿佛就是我们村里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3.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以上海租界为背景,描写了上海青楼中一群妓女和狎客的故事。展现了租界文化对上海人的生存境遇的影响。从传统与现代混融的新奇体验,外国巡捕统治下的租界及人们的自卑感,以及浮华境遇下自我的迷失及幻灭感三方面来分析《海上花列传》中租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4.
《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形象既有艺术的概括性,又有生活的现实性,形象鲜明,性格统一,人物之间很少雷同。小说人物塑造艺术高超,作者善于使用曲笔,善于扣住性格特征,步步深化、完善,在人物的相互关系中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时,小说成功运用了写实、白描,以及多层显现、由表及里,关键之处最后点出等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刘红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4-1446,1489
上海精神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之一,她在不同的时代寓之以不同的形式。《长恨歌》与《天香》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回溯了上海文化的精神气象,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纵向承续与转型变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精神中优雅精致文化的象征,《天香》则描摹了几代天香园人对刺绣的精湛追求,成就了艺魂诗心的高贵品质。不论是王琦瑶个体式的娇艳姿态,还是天香园人集体式的群芳潜质,都凝结了王安忆对新旧上海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强调写作不是流水浮云 ,需要对生活的思考和沉淀 ,她以一部部作品实践着自己对文学的认识 ,而在这些作品中潜藏的重要线索则是其对女性命运本体的追问式的探索与思考 ,这种追问贯穿了王安忆写作的始终 ,《我爱比尔》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王安忆通过这篇小说告诉世人 ,政治或经济的解放与平等并没有使女性走出社会边缘角色 ,她们仍然依附着男性 ,仍然在心理和精神上附属于男性。王安忆在《我爱比尔》中充分展示了其前期对人生、对女性命运思索的伸发以及追问精神。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是对以《绿化树》为代表的男性中心文化核心文本的“游戏”与“改写”。正是《绿化树》等文本触发了中国女性作家试图创建女性文化文本的深层思考。《叔叔的故事》之出现 ,意味着男性中心文化视阈唯一局面在文学中的终结。  相似文献   

8.
对研究《海上花列传》的成果作了一番详实的搜集和梳理。作者认为《海上花列传》的研究大体呈现出具有明显特征的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对相关史料进行一些收集和整理,是研究的基础时期。第二时期是开辟研究领地的重要时期,对小说研究有开拓性的发展。第三时期是前一时期研究的延续和补充,对小说的研究呈"大同小异"的状态。第四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虽有重复性的研究但也提供了一些新视野。这种研究状况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也留有未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能够驾驭多种题材,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她仍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来表现上海这同一主题或主体。本文试着从其主要作品《长恨歌》等出发,着重考察了作者作为迁居上海者的丰富人生经历,以及其深厚的上海怀旧情结,并就王安忆作品中对上海的追忆与寻找做了较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身世阅历、艺术个性促使张爱玲王安忆在上海小说中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张爱玲的小说追求一种激光般的深度的艺术穿透力,她的意象化叙事与反讽叙事侧重于将读者的感受导入人的内心世界。王安忆则喜欢在广阔的时空里展开动人的画面,她的叙事由直观写实向元叙述的转变,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广度的艺术辐射面。王安忆比张爱玲更具宽阔的文化视野与不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V上和V下     
V上和V下各自可以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型,它们表达的语义不同,出现的时代也不同。这些不同类型的语义是有联系的,特别是和原型语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时用V上和V下似乎意思差不多,但仔细分析还是有差别的。在吴方言中,V下说成V落,但《海上花列传》中,即使在对话中也多写作V下。  相似文献   

12.
对女性个体意识与生命体验的书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恒定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始终以女性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女性的命运和前途。自八十年代的"雯雯"、"三恋",再到九十年代的《长恨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既有物质层面的叩问,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其中《长恨歌》更为人们展示了在现代都市下女性真实琐碎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3.
这期将有SIERRA三个重量级强作--《地球帝国》(EMPIREEARTH)、《浩劫重生》(Arcanum)、《暗黑武士道》(Throne ofDarkness)的游戏前瞻,这些作品的制作成员包括了许多如《帝国时代》、《暗黑破坏神》、《辐射》等经典游戏的幕后精英。至于这些新作有没有青出于蓝的实力,得让读者们好好评析一番了。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小说打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其厚重的心灵一路坎坷,人物形象或歌或泣,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王安忆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开拓新的艺术境界,无不折射出深刻的"灵"与"魂"的交突,这是一部厚重的心灵文化史。  相似文献   

15.
抒情,是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贯穿了他整个的小说创作,而在早期创作特别是代表作《沉沦》中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沉沦》的抒情艺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散文体小说,使读者从一个侧面理解郁达夫小说的风格。新颖的散文笔法《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二篇小说,一九二一年和《南迁》、《银灰色的死》结为作者的第一个小说集,以《沉沦》的书名出版。该书问世后,轰动了文坛和社会,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作家敢于和读者赤诚相见;直抒自己心中的苦闷和要求;不加掩饰地坦露自己灵魂深处的奥秘。通过主人公的自白,人们仿佛感到作家如泣如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都市文学创作中,张爱玲和王安忆两位女作家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她们都把手中的笔对准了那些他们自身并不属于的都市“小市民”生活,展示了她们的文化形态和真实生动的人生欲望,并把都市人嘈嘈杂杂、零乱琐碎的日常生活情形和对人性深刻、细腻的体察与时代变迁中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动结合起来。张爱玲和王安忆这两位生活在上海的现代都市女性,她们对都市民间文化和市民生活的关注与热情,显示了接受过五四新文化传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大悲悯和真同情。张爱玲和王安忆毕竟是两个时代的人,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动足以使苍海变桑田。生活于乱世之中的张爱玲对人生的感受与理解多了一份茫茫无边的苍凉和彻骨的凄冷。成长于太平盛世之中的王安忆对世俗人生则多了一份富于智慧的平和与安祥。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和王安忆的小说《香港的情与爱》分别述说了两个来自上海的青年女性白流苏和逢佳在香港发生的情爱故事。将这两个相隔了近半个世纪的情爱故事放在一起参照阅读,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人性的永恒和两位作家对人世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中国期刊是座围城,外面的人削尖脑袋想进去,里面有些人想出去、有些人却出不去。近年来,进入期刊业的资金可谓多种多样,从民营资本到外资;进入方式则是深浅不一,但都在内容禁区的外围打转。近两年创刊和改刊的杂志达200多种。诸多因素所限,有一大批期刊得不到资金“输血“,在苦苦维系着;而一些经营不善的杂志,则欲抽身而去。中国期刊是块舞台,不同的模式、做法演绎出迥异的生存状态。在目前的8000多种期刊中,以往计划体制下造就的强势杂志,加速向商业化运作的转变,进一步争夺市场;后起之秀更是盯住细分市场和读者需求,踌躇满志、挥斥方遒。从赢利模式看,有的立足低端市场,以发行量取胜;有的走高端、精品化的路子,成为广告收入大户;有的则剑出偏锋,通过论坛、会展等衍生收入求发展。但是,中国期刊要红火起来,不但要走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办刊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在新经济与互联网大潮中脱颖而出(如《I T经济世界》、《互联网周刊》等),后有时尚消费类杂志引领风骚(如《世界时装之苑》、《瑞丽》)等,与此同时娱乐类杂志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走红和青少年读者\规模的扩大而风光无限(如《北京电视》、《看电影》,以及专业类期...  相似文献   

18.
《长恨歌》采用超越话语性别的叙事策略,更突出了王安忆创作的超前性、独特性,她为中国女性文学叙事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而又成功的探索。超越意在寻求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在沟通理解中更有效地传达话语。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中青年作家,张承志、李杭育、张辛欣、刘索拉还有王安忆、铁凝、张曼菱等让人感到一种不平静的力,同时,在强劲雄风中绽开着一簇簇清新和缓的花儿,令人赏心悦目。本文想就张曼菱的中篇小说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谈谈她小说的创作追求。《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以散文诗般的笔调和完全属于作者自己的激情和神韵,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初步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并在作品中寄托了作者的美学追求。这部集子共有三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云》和《星》,均以作者的家和她插队的傣寨为背景,反映了祖国西南边疆的风貌和作者同代青年的艰苦、动荡却又终生难以忘却的插队生活。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杂志编辑部在《你知道吗》中,请读者提出自己认为1984年发表在《大自然》中最好的文章.意想不到的是:在收到的1645封来信中,以十分集中而压倒多数的答案,评选出《野人到底有没有?我说没有》、《又有五只朱鹮起飞了》和《鸟,人类的朋友》三篇佳作.通过这次民意测验式的评选,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读者是有眼力的,在读者的心目中有一架符合绝大多数人判断文章优劣的天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