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空间批评”是在西方思想文化“空间转向”背景下,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前提,实现文学研究批判功能的一种新型批评形态。其在融合文化地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认同和女权主义等后现代文化理论。空间批评强调对丈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现代性所造成的空间与文化政治的融合。其从后现代美学和文化角度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多维属性,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有关文学经典的内涵、特征和生成机制等的研究成果丰硕。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许多学者从文化权力、消费主义、大众传媒、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等视角出发,对文学经典进行了解构和重构,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反思这段时间的文学经典研究,在客观总结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还存在诸多不足,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3.
世界名著《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历来得到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的充分关注批评,一百多年来掀起阵阵研究热潮,颇多文章从不同的批评视野,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解析这一经典名著,本文试从文学空间的视角来解读女主人公凯瑟琳独特的复杂个性。  相似文献   

4.
白族民间长诗以其丰厚内涵,高超技巧,提供了从民间文学的视角,解读白族族群诸多观念的途径;浸染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是白族文化独特性与包容性的载体之一;彰显了白族文学的独特品质和风貌,是白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渠道,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系统研究,进而补充、提升白族民间长诗的研究空间和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5.
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文本里的边缘角色出发论述其创作的边缘色彩——杜拉斯从边缘中来,她早期的童年/东方生活让她对主流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对人生的边缘体验和文化身份的边缘性直接导致了“边缘思想”,这使得杜拉斯自觉主动地在她的文本世界中关注具有边缘人身份的女性及其他的弱势群体;于是她的文学视角与立场便自然地与女性文学的立场趋于一致,自觉地呈现出了一个边缘对中心、亚文化对文化的对抗姿态。  相似文献   

6.
“空间”是一个与戏剧的本质存在方式尤其是现代戏剧的特质极其相关,且可以兼顾具体作品的形式与内涵的美学范畴,笔者提议用“空间”一词建构现代戏剧批评理论。从戏剧的剧场空间、外部文化空间、内在结构空间三个层面,可建构三种批评策略的方法和前景。首先,从剧场的角度出发进行戏剧的空间批评,关注剧场空间实验的成效及其可能的拓展范围,必然为戏剧阐释带来一种有效的解读视角。其次,有鉴于文化空间理论的蓬勃发展,戏剧批评亦应努力突破传统的空间概念,结合现代文化地理学等空间批评理论,多多关注戏剧作品中地理、历史、权力关系、民族身份等文化空间问题。最后,现代戏剧创作出于体类自觉,发生了空间化叙事转向,针对这一现象的理论关注与阐述,便是直指戏剧作品本体内在之基本结构的“元空间批评”。“元空间批评”通过内部形式分析,解读作品中因空间结构错置而产生的隐喻,进而关切本原性的社会文化问题,并借助空间结构样式的分类为戏剧史研究积累材料。  相似文献   

7.
《加西亚家的女孩没有口音》中家园空间是怎样失落的?重建是否可能?从空间理论看,空间是权力、意识形态的客体,是权力、意识形态产生的结果.权力对身体空间惩罚、对想象空间规训造成家园的失落;语言、意识形态阻止了在移民国的家园重建;而主人公重回故国,意欲找到家园,但也因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影响而以失败告终.权力、意识形态是家园追寻、家园重建和家园失落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卢琳 《科技信息》2011,(24):I0409-I0410
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对1979年以来的中国内地城市电影进行的思考与研究,可以从社会空间、影像空间、形象空间(城市意象)和文化心理空间(身份认同)等角度对城市电影的空间生产问题进行一定的考察。以空间观念为基础,以空间生产与文化想象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以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为指导,对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生产进行深入细致的探察和研究,并且提出关于中国电影应该如何表达城市的思考,尝试为城市电影开启一种新的文化研究视角与路径。  相似文献   

9.
初唐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辉煌的业绩。从唐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流程看,初唐女性对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些女性当中有一群特殊的创作者,那就是皇室女性。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往往把视角放在她们女性的性别特征上,去关注她们作品的母性、妻性、甚至是奴性,而很少去关注她们诗文中的男性化审美特征,以及这种审美特征形成的心理原因。本文试图从女性本身和与之相对的帝王男性身份,两个视角简单分析其崇男心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当代玄幻文学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当前,玄幻文学的兴盛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通俗文学现象.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了玄幻文学的历史渊源和现状,以代表性作品为例分析了中国当代玄幻文学的文化身份和创作特点,并指出玄幻文学在艺术上和思想内涵上还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期,学术界的“空间转向”使诸学科呈现交叉互渗的态势,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天然的依存关系,激发和塑铸了人类的空间意识,也为文学与地理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新文化地理学”把空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重视对地方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脉的研究,把地点感的研究转向“地点身份”的研究,注重空间景观的符号学意义和象征学意义。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下,阿来的文学创作具有典型的空间化写作特征,他将地理、空间、文化与文学相结合,通过对嘉绒藏区民族文化空间背景、空间记忆及其文化表征的描述,展示了一种生动有机的地域文化身份。空间化写作构成阿来文学文本生产空间的多元性和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也给读者阅读和阐释民族文学提供了多重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2.
研究归纳了新世纪小说批评文体,认为主持人、作家、评论家、读者共处一个半虚拟空间的互动行为,不仅使批评者身份多元化,也使批评文本鲜活多趣。这种批评氛围,使新世纪小说批评文体主要呈现五种模式:连载式批评、美文式批评、档案式批评、窗口式批评、论文式批评。  相似文献   

13.
视觉文化的风生水起给面临生存困境的文学期刊以启示和借鉴。文学期刊的图像化成为纯文学期刊在“视觉文化时代”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尝试。视觉元素的外在包装和视觉艺术栏目的内在设置是图像化的主要策略。文学期刊的图像化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资本和象征资本,但同时也应注意“图”“文”之间要保持一种适度平衡,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相似文献   

14.
在明清时期,《牡丹亭》女读者的活动地域主要在江南。她们大都是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青年妇女,对她们来说,阅读《牡丹亭》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遣,而是能够触发灵感、推动文学创作的审美中介。明清时期有些女读者因阅读《牡丹亭》而早亡,她们明知阅读有伤身体,却仍然如痴如醉地沉迷于阅读,可见《牡丹亭》的阅读对于明清女读者来说具有特殊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5.
[]?汉代的政治格局使得汉代士人(或士大夫)有着矛盾的文化心态与复杂的身份,他们在与君权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的紧张关系中从事着精神文化活动,他们的身份也因此出现多维度的情形.“文人”是汉代士人多重身份中的一种,这种身份的形成体现着士人阶层对精神生活之独立性的吁求.“文人”身份的形成对汉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阅览服务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在概述高校图书馆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图书馆不能坐等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应从管理和服务创新入手,加强软实力建设,力争满足高校师生的各种文献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7.
杨晓晖 《菏泽师专学报》2004,26(3):69-71,97
同一性是关系到人的发展的重要心理结构,而情绪对同一性的形成、发展和保持又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从情绪的角度来理解同一性,具体分析情绪影响同一性的理论基础、情绪对同一性的作用机制以及20世纪以来有关同一性的理论模型,将为人们对同一性的了解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的文本分析 ,揭示女性文学由“五·四”时期发展到 2 0世纪 90年代之后出现的一些偏差———由于缺乏真正的个体人格独立和人道主义的大背景 ,被误置为一种消解女性 ,最终消解个性的文学 ,由此落入传统的男权文化的陷阱  相似文献   

19.
同一性是关系到人的发展的重要心理结构,而情绪对同一性的形成、发展和保持又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从情绪的角度来理解同一性,具体分析情绪影响同一性的理论基础、情绪对同一性的作用机制以及20世纪以来有关同一性的理论模型,将为人们对同一性的了解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期至今,钟敬文先生以世纪老人的高龄坚持学术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学术成就是以民间文学理论为出发点倡导的“大文学理论”,这既是钟先生与当前文学理论界一批著名学者共同倡导的文化诗学的结晶,也是他以可敬可贵的学术创新精神关注与思考当前中外文学理论的缺失与偏颇而提出的理论创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