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导报(北京)》2005,23(8):66-66
2005年7月11目,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目,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600年前,郑和率领由208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完成了7次下西洋的创举,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定最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最广的洲际航海活动,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1405年,伟大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庞大船队起锚远航,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称为"下西洋"。610年过去了,当我们站在长151.18米、宽61.6米的"宝船"模型前,当我们再次扬帆远航,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时,我们不仅要感叹于中国古代那些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福船"与帆橹"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显示出我国古代在造船和航海方面的辉煌成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丽凡高度评价说。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到明代,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郑和下西洋资料与文选,基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过程,着重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应用与创新,总结了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方面的成就与航海精神,结合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海军院校学员的素质要求,阐述了弘扬郑和航海精神,对培育当代海军学员航海素质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世界航海史上绚丽的篇章。隆重纪念这一盛事600周年之际,不禁令人无限感慨、浮想联翩。郑和下西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时的地球上,都发生了哪些足以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事情?我们不妨跨越时空,放宽眼界,倘佯到他们身边感受一下律动的历史脉搏。  相似文献   

5.
宗河 《创新科技》2005,(3):48-51
<正>今年的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首届“航海日”。在航海日当天,中国、印尼、肯尼亚、非洲沿海,凡郑和到过的地方,人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中国人600年前的一项壮举——大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率领船队,世界上第一个“远洋舰队”驶向三大洋,开始了人类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远渡重洋,遍访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比欧洲远洋航海家早了半个世纪,是中国海洋文明的盛事,更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经典篇章。  相似文献   

6.
直到前往位于中国中部的河南省讲学时,我才第一次听到“郑和”这个名字。当时,我刚作完题为《欧洲人们的航海与地球大发现》的报告,一名学生凑上前来告诉我,古代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叫郑和,是明朝的宦官。“郑和下过西洋”,这名学生显然在用中国人自己的表达方式对我说这番话,“他到过许多地方,有印度、阿拉伯,还有非洲。他是我们中国的哥伦布。”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作者30年来(1975~2004年)从认识李约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到对科技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的过程,并对“胆水炼铜”、“白蜡虫”和“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经历作了详细的回顾.  相似文献   

8.
郑和下西洋期间,回族通译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述所至22国见闻,堪称下西洋活动第一等史料。依据冯承钧《瀛涯胜览校注》,稽考书中动物,发现大多记述精确,信而有征。冯先生依据国外学者研究,对少数动物作注,但未及于全面。考释12国、22种动物,学者异日校注该书,或许可以参考。  相似文献   

9.
华侨"唐人"开发南洋即东南亚地区虽然不是从郑和下西洋开始的,但郑和下西洋,开创了华侨"唐人"开发东南亚的新时代,至今东南亚地区还保留有大量的郑和下西洋时所留下的遗址。郑和下西洋既提高了"唐人"在国外的地位,又展示了"唐人"的真正良好形象,还提供了中国货之品牌样板,并最终促进了"唐人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开始了“下西洋”的壮举。临近2005年,国内外学术界举行一系列会议和活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年。2004年12月11日,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科技史学会、武汉航海学会在武汉理工大学主办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湖北、北京、台湾、浙江、江苏的50多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组织者筹资出版了由29篇文章组成的论文集。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4):210-211
六百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一支庞大舰队,首次出海。他前后七次远航,将整个东方的航海事业推向了巅峰。笔者认为,正确认识郑和航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如何从强盛变为衰弱,从而接受历史教训,坚定不移地搞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很有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研究中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推动社会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互为动力、互为因果。尽管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指南针的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韩非子·有度》),虽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较哥伦布首航(1492年)早  相似文献   

13.
600年前,郑和这位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航海英雄,做出了令现代人惊叹的伟大壮举。他的船队有2.78万人,分乘63艘巨型宝船和更多小一些的船,浩浩荡荡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东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亚洲和非洲众多国家和地区树立了中华民族和平与文明的形象,也使中国声威远播,对今天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也给后人留下众多深层次的历史思考。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也许这些深刻反思才更具理性意  相似文献   

15.
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近三十年间,遍访亚、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物质、文化交流,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史无前例,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苏麻离青的命名、产地和输出等几方面,说明苏麻离青与郑和下西洋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极大地促进了中外交往,激发了背靠大山、面向海洋的历来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开拓创新的闽西客家人向海外移民的热情。与客家先民为避战火和灾荒而茫然无措、千里跋涉直至闽粤赣山区蛰居的历次移民潮有本质的不同,客家人明清以来的移民海外活动除了逃避兵祸和天灾之外,还有着开辟新世界、寻找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以缓解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生存压力这个明确目标,于是,他们循着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开辟的航道,到达台湾、海南和更加遥远的东南亚诸岛。与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便划地为牢占为己有并将当地土著或赶尽杀绝或强力殖民有所不同,客家移民在到达异国他乡伊始便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与侨居地人民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创业。既能理解和尊重侨居地人民的民族情感、生活习俗,又能恪守中华传统文化、恪守客家精神,慎终追远不忘根。客家文化也因此在海外得到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7.
在郑和下西洋中,郑和使团与海外诸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化传播,物质文化传播是其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郑和使团与海外进行的物质文化传播中,无论从传播者还是受传者来看,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资都有一定的传播意义,传播目的明确,传播类型多样,传播范围广泛,实现了一定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节课《有趣的现象》选自教科版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我们去发现》这一主题单元。【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世界上的许多伟大发明、发现都是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或现象开始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慧眼去寻找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一)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读了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之后,曾这样评论过中国文学:“在他们那里,外在自然总是和人在一起共同生活着。人们总是听到金鱼在池里跳跃,鸟儿总是在枝头歌唱……”(《世界文学》一九五九年七月号,朱光潜译《歌德和爱克曼的谈话录》)读  相似文献   

20.
孔子再次周游列国“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一曲传统中国民歌《茉莉花》在万里之遥的肯尼亚唱起。当地时间2006年4月29日上午9点20分,正在肯尼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下榻的饭店亲切会见了内罗毕孔子学院全体师生,并在现场与师生们一同合唱了优美动听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内罗毕孔子学院是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于去年12月。600多年前,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他和水手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成为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的先锋;600年后,又一位中华名人“孔子”远涉重洋来到了这里(内罗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