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华北前线,在太行山区创建了敌后根据地。敌后根据地政权以抗日、民生和民主为政策导向,以组织对敌斗争、开展建设、改善民生、实施民主等为日常职能,是中共在敌后坚持抗战的重要依托。抗日根据地政权所实施的各项政策,落实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方针,推动了根据地社会性质革命性转变,促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生成。尤其是根据地政权秉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使中国共产党获得广泛群众基础。关注民生、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成为根据地政权施政中的显要标识,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局部执政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
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前提和根本。罗荣桓进入鲁南后,将政权建设视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强力推进鲁南抗日民主政权的创建与发展。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乃维护群众利益、坚持统一战线、善做群众工作、机构清正廉洁。其做法和经验,有些及至今天仍对我们不乏启迪和教益。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立了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政治水平,加强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了抗日救国,为了更好地进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积极地探索文化建设的理论,并努力实践,创造了一种新的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  相似文献   

4.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创建和领导的民主政权形式,“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实践,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一次重要实验,为中国共产党今天的民主执政积累了历史经验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到敌后,在创建抗日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同时,又领导根据地广大军民开展了全方位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其内容主要包括组织乡村民众团体、开展普选运动、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和民主运动等四个方面,其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当代的村民民主自治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华北地区建立的首个根据地,也是党首创的敌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政权.为了更好地支持抗战,党在根据地进行了全面而富有成效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根据地政权建设与社会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共同统一和服务于争取实现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共成功地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为党在全国范围的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依据在于:民主政治是实现全民族团结持久抗战的根本保障,民主政治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巩固的必然要求,民主政治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 日寇侵占中原,盘踞武汉之后,肩负抗日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继开辟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之后,又开辟了跨鄂、豫、皖、根、赣五省的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从此,抗日烽火燃遍的中原有了抗击日寇的战略基地。一鄂豫边抗日民主政权是随着武汉周围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根据地的开辟而建立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建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10月—1940年8月)。武汉沦陷后,共产党人领导鄂、豫的零星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首先建立了应城县抗日政府。1939上半年,李先念、陈少敏在鄂中组编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  相似文献   

9.
局部执政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初尝试,而其间法制建设的尝试,表明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思想开始萌芽;党领导的各根据地创制了大量符合中国实际,能够解决革命中具体问题的法律法规,为以后在全国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毛泽东指示下,新四军部队挺进华中地区,开辟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中共中央正确领导和新四军部队的大力协助下,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新政权、开展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这些举措不仅使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在政治上享受着空前的民主与自...  相似文献   

11.
川陕苏区作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其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局部执政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实践执掌政权的重要基地,为中国共产党掌握治国安邦的本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深入研究川陕苏区政权建设的特征、成就和局限,对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条件下的执政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抗战胜利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在各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具体实施活动:推广民主选举制度、采取议会民主制、政权组成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进行政府建设等,对于当时抗战的胜利、共产党执政权的取得及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民主运动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抗日战争对于中国民主运动发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在民族危 亡的紧要关头,它在中国催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主宪政运动,极大地冲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抗日根据地掀起了 一场广泛深入的人民民主运动,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主政权;为中国民主运动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我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战场的战略中枢。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作为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一直战斗在晋冀鲁豫边区,和刘伯承一道为创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和发展根据地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是我们党早期局部执政的实践,积累了执政党建设的宝贵经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廉政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形成了较系统的廉政建设理论,各根据地据此进行了早期的廉政建设实践,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我党实行民主执政的"试验田",其实践经验极其宝贵,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实现向"科学、民主、法治"的转变具有重大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中国革命,拿起枪杆组织人民进行英勇争斗,至一九三○年,共建立了大小十五块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尤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的心脏,以蒋介石为头子的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根据地不仅进行军事上的"围剿",而且在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从物质上保障红军的供给,以及改善群众的生活,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各项必要的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在土地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发动群众,打土豪,建立政权,分配土地及查田运动,大大激发了干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热情,根据地很快掀起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民主政治理论。新中国建立后,党对民主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党内民主建设紧紧围绕着国家政权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和党风建设展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不断地从理论、组织和制度等方面完善和发展党内民主。总结90多年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进路,对于新时期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建立了一个国家的雏形,这是政权建设的最初"演习".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的联系空前紧密:一方面,苏维埃政权为广大的普通民众批评监督提供了表达渠道和制度化保障,并从舆论上动员群众起来积极参与政权建设;另一方面,苏区的民众以自己的方式实行群众监督,"阐释"着他们们心目中的"民主".这起着医治贪污腐化行为、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引导民众自身教育的积极作用.同时.这种"草根民主"也带着农民朴素的"均平"现念、同质性而导致的"仇异"意识和来自下层的粗俗性.  相似文献   

20.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苏区党和方志敏等领导下 ,为了巩固与发展苏维埃政权建设 ,提高广大劳苦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创造性地开展了文化教育建设 ,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与丰富的历史经验 ,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