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在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东北跨境民族要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交流中传承和创新发展自身的文化,充分发挥其与俄朝韩蒙同一民族语言相通、文化相通、习俗相通、宗教相通等边缘文化的功能和优势,在民心相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三处晋商大院的介绍,在把这些数百年历史的精关绝伦古建筑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把蕴含其中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也挖掘出来,以使人们在现代化的今天重新感受文化赋予建筑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与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有契合之处。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4.
许思园先生以浮士德精神称论李白 ,认为其天才至上的思想、抛弃和超越的热情以及独步千载的影响力 ,与西方浮士德精神相通。但李白更是传统的、中国的 ,其对生命和谐的追求、功成身退的人生理念、融注在酒与月意象中的诗情 ,都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李白身上有异质的因素 ,但总体上讲李白是传统文化渊源上的个性扩张。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 ,由于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不断使用 ,获得了附加在理性意义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 ,因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中 ,读者有时与作者不能“灵犀相通” ,撇开其它因素不管 ,是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了接受心理差异 ,成了“相通”的障碍。本文仅就委婉语和禁忌语的中西差异作一分析 ,并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动物主题是路易斯·厄德里克作品的主题之一。厄德里克充分吸纳了齐佩瓦族的文化传统和神话元素,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动物象征意象、动物神话、狩猎故事等来重构印第安人自身的文化和神话模式,真切地表达了先民们与万物生灵一体相通的神圣感受力以及敬畏生命的文化精神,揭示出这一原生文化形态蕴含的动物伦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与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有契合之处,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8.
作为五四与新时期文学代表人物的鲁迅与莫言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尽管两人关注中国文化“吃人”意象的立足点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但是他们在对人物深层文化心理的挖掘上,在作品所隐含的现代性思考上,在作品复调形式的运用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是百年人文精神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建筑和音乐分属于不同的艺术文化,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它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这两种艺术可以相互借鉴。本文从音乐与建筑具有情感表达形式、审美艺术的相通性以及两者相互影响三个方面阐释艺术文化学在建筑和音乐韵律设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所属人群和区位的特殊性,使其在地方人群共同体和国家战略中的社会价值更加凸显.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中缅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跨境交流互动的内在规律,探讨其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窗口中的作用.以当代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中缅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为中国边境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增进了中缅两国民心相通,加强了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增强了“边疆文化软实力”;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道德教育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着重对邓小平道德教育理论中的“四有”新人观、集体主义观和艰苦创业观与传统道德教育理论的相通之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邓小平道德教育理论固有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指出邓小平道德教育理论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同时更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扬弃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现代公共关系学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它能在中国扎根、发展,其重要原因是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根植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现代公共关系学被中国吸纳,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在东西方民族文化中,东方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与西方基督教《圣经》中的耶酥,有许多相似性,渗透着不同民族的某种共同的文化心理,显示出在一些相似的民族境遇中一些相通的民族心态,同时,这两位人物在“神性”与“人性”的比例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却能映射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异同点对于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美学思想等具有宝贵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东西方民族文化中,东方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与西方基督教《圣经》中的耶酥,有许多相似性,渗透着不同民族的某种共同的文化心理,显示出在一些相似的民族境遇中一些相通的民族心态,同时,这两位人物在“神性”与“人性”的比例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却能映射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异同点对于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美学思想等具有宝贵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要义。其结合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两者在理论品格、文化共性和文化精神上的相似相通是实现结合何以可能的文化根基。其结合产生了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又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艺生命情结,与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感觉和文化情境有关。中国悠久而独特的医艺相通的文化传统体现于养生、治疗、健身的需要,中国文艺的生命情结在以人为本的更高科学层次上得以延伸。  相似文献   

17.
“岜?”文化的提出源于壮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岩溶地区的地理人文事实。就“岜?”文化的表征而言,壮语地名展现其景观文化,干栏建筑展现其居住文化,山石崇拜展现其信仰文化。“岜?”文化还与其他文化联动,其与“那”(水田)文化互补相通,与“欢”(山歌)文化关系密切,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岜?”文化还可进行现代价值转换,调动其生态文化可守护“绿水青山”,挖掘其特色文化可助力乡村振兴,坚守其文化风情可弘扬壮族传统文化,发扬其包容精神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词的意义经常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文化中,既存在相通的词意联想,亦有其各自独有的一面.本文主要对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某些词汇的相同及不同的词意联想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佛教初持中国即获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探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精深、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相通、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及佛教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是佛教初传成功的原因所在。对此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型组织所倡导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与高度相通之处。在中国有适合学习型组织生长的土壤与气候条件。文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的契合,以期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学习型组织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