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程慧波  王婷  张强 《甘肃科技》2013,29(8):33-34,16
用RS和GIS技术对甘肃省夏河县2000年、2005-2010年七期遥感影像数据统计分析,结合实地调研相关资料,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取相应的空间信息,对夏河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夏河县土地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进行分析得出:2000-2010年面积变化较大的土地类型为农村居民用地、城镇居民用地、、草地、其他建设用地,其中草地10年间减少了357.65km2;夏河县应做好水源涵养和草场生态恢复工作,合理开发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和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以ArcGIS软件为支撑,探讨了天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在不同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ESV)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8年天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草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减少趋势; 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比1990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28.35万元; 不同土地类型生态敏感性均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不敏感.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总体处于发展期,由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整体减少,所以其生态环境受到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三亚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p GIS K9,选取2004年、2009年和2014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研究了三亚市生态服务价值及其敏感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2004~2014年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林地和耕地向建设用地和园地转化;三亚市2014年生态服务总价值较2004年减少了2.834亿元,变化率为-3.98%;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样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农牧交错带牧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关系到农牧交错带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1997-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土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对其近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四子王旗大部分土地类型面积发生了变化;旱地的减少量最大,减少了56445.4hm2,未成林造林地的增加量最大,增加了77287.1hm2,菜地的年平均变化率最大,年增加率达39.59%,人工草地、独立工矿用地、荒草地均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逐年上升,说明四子王旗土地利用系统日趋无序.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预测——以井陉县威州镇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以遥感影像得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源 ,通过利用GIS技术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 ,以及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 .并且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马尔可夫模型 ,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预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曲沃县土地资源研究,从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指数、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4个方面来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乐都区2009-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当量因子法及敏感性分析,结合乐都区实际情况,计算与分析乐都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研究区各地类与地类面积变化、土地利用程度、气温、GDP的敏感性系数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结果。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呈正值,乐都区土地利用在研究期内处于发展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气温和地类面积变化与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度系数较高;林地对乐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选取闽三角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的Landsat TM和2015年的Landsat Oli影像,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影像进行解译,提取多时相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敏感性分析,系统分析了闽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林地和耕地面积一直处于减少的状态,建设用地面积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后10 a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相对前5 a有所加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渐下降趋势,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015年比2000年少了47.61×10~8元.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都小于1,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字正射影像,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宏观描述和微观定量分析研究。首先提取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从总体上研究广州市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然后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构造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和数量变化模型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位置转移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来分析广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程度,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评份。结果表明:广州市地类变化绝对量大,并以一级地类内部转换为主;耕地减少较快,可调整地类大幅度增多。  相似文献   

10.
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长江上游地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和相对变化率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模型等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西藏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最不稳定,但土地利用程度增幅非常小.青海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虽然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但土地利用程度有所下降.其余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都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四川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云南、陕西和贵州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变化的趋势和幅度都基本相似.虽然湖北、甘肃和重庆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不大,但土地利用程度却有明显地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Landsat-TM图像为基本数据,运用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公式,研究安徽省明光市1995~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耕地(主要指水田)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5年的85.99亿元减少到2009年的83.28亿元,水田面积的减少是总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旱地面积的增加补偿了总价值的部分损失,但损失略大于收益.各项生态功能的服务价值对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大小的等级基本稳定,其中,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能力的贡献率最大.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生态价值系数是缺乏弹性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具有快速、客观的特点。对 L ANDSAT TM图像进行解译判读 ,获取反映黄河流域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到 90年代末期土地利用和覆盖情况的 1:10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和土地利用重心模型 ,对黄河流域近 10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0年来黄河流域草地、林地面积减少 ,而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 ,而人类活动是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酒泉市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酒泉市为例,根据酒泉市1997~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利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谢高地等人分析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研究酒泉市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酒泉市1997~2005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447.356亿元下降到406.437亿元,下降了40.919亿元,价值变化率为10.07%。对于处在生态脆弱区的酒泉市来讲,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要盲目地进行开发利用,最终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生态环境评价及其生态功能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察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全域,对其气候特征、环境状况、地质地貌特征、人口、社会状况、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功能特点及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对水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等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对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生境和水环境污染等状况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GIS技术和生态服务功能将玉泉区划分为9个生态功能区,分析了各功能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典型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为例,剖析了其1980—2000年20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情况;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河谷地形影响,兰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受到限制,20年来土地利用虽然处于发展期,但土地利用类型总的变化速度不大;城市化和工业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广西陆地边境2001—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等指数系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广西陆地边境土地利用呈现"林地—耕地—未利用地"主导的地域结构特征,近11年来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逐渐增大。(2)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总体波动下降态势,优势度则逐年上升,说明土地利用系统向着相对有序方向发展,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未利用地的开发及建设用地的增加,同时预示着边境经济发展形式的调整优化过程。(3)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应,生态系统结构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年均增长1.17%,土地利用整体生态效益持续提高,说明边境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未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其发展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7.
榆阳区土地利用和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榆阳区1988—2003年土地数据为依据,在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学者在生态价值估算的方法与模式,结合该区的实际情况对估算方法进行修正,并对所研究时段内各年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以1988年土地数据为基准,测算了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和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变化的时段特点及变化原因,定量地揭示了在生态脆弱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1988-2003年,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环境响应总体来说是积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年度总量在波动中提高;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及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实现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7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4期多伦县TM影像,结合RS与GIS技术手段,运用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多伦县近23年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987~2010年,多伦县除了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外,耕地、林地、草地、居民点、水域面积均有所增加,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度在2005~2010年最大,2000~2005年次之,1987~2000年最小;多伦县景观基质为草地景观,各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指数均发生了重要变化,林地明显增加,未利用地呈明显减少;除了人居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呈增强趋势外,其他各类土地利用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均呈下降趋势;景观异质性上升,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在整个研究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向同类型分散、不同类型间邻近、各类型间彼此混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弹性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状况.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等5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生态弹性度模型定量分析湖北省生态弹性力的变化,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生态系统与土地利用程度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生态弹性度指数由2000年的81.64%增加到2020年的84.16%,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缓冲有所提高.在空间格局上,各区域间生态弹性度差异明显,表现为以东南、西北地区为高值区,以中、西部地区为低值区,且呈团块状分布.湖北省生态弹性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耦合协调度值呈平稳上升趋势,截至2020年上升到0.775,处在中级协调阶段.本研究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视角探究湖北省生态弹性力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结构和数量变化是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重要原因.本文以秦皇岛市为例,运用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敏感度指数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秦皇岛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期为秦皇岛市新一轮土地规划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分析依据.研究表明,1996年~2004年秦皇岛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波动变化过程,秦皇岛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改善;但目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长又趋于平缓,与GDP快速增长的态势不符,说明土地利用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仍需要新一轮土地规划严格调控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