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着王宝利同志<宝鸡方言代词--<关中方言代词概要>补正>一文予以补正,对王文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予以澄清;也称作对"补正"的补正.如王文有把宝鸡一带的方言与宝鸡方言点的方言混淆之嫌,把宝鸡方言一些代词的语音记录错了.本文的重点讨论代词问题.如讨论了"咱"字、"人家"的合音形式、"自己"的变体、远指代词的层次、表示承接关系"阿"的其本字是"那"、"个"字用作近指代词等问题.笔者指出:今宝鸡人有把"咱"字读作[tsa]的、别称代词有"别的"的,这不是原生态的宝鸡方言.笔者还特别指出,取得大量的第一手方言田野资料是方言研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湘西凤凰方言的名词"夜"除了在普通话中常见的意义外,还具有自己的方言义,尤其是最近还产生了新的方言义,文章通过相关例证认为其新义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词汇系统内部的自我发展,二是类推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三是受当今名词活用模式的影响与推动。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被傅雷先生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有很强的文学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分析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合肥方言在小说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张爱玲巧妙地将合肥方言植入到小说创作中,不仅仅让小说更具张力,同时也是她对自己生命"寻根"的重要方式。张爱玲是孤独的,通过方言的使用,她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沿着这条路走向记忆的深处、心灵的田园。合肥方言在小说中的运用反映了张爱玲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从语义分类及功能的角度来看,宁德古田方言的介词有自己的特色。语序上,古田方言介词都是前置式介词,介词短语语序基本上是"介词短语+VP"类型,少数为"介词短语+VP"和"VP+介词短语"并存的语序。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运用最多的方言是淮阴方言,其中有不少俗成语,虽然在别的地方也有与其意思相似的,但表达形式与淮阴方言有所不同,那怕是细微的变化也是"什么地方说什么话"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表现,甚至书中出现的错别字也和淮阴方言有关,有的词话校注者或词话研究者因为缺乏对淮阴方言的了解,作了不适当的改动或解释.  相似文献   

6.
亲属称谓是认识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广东茂名地区方言的亲属称谓,有其区域特征(如有"女甫""奶""爹""翁"等特色词),一致性比较强。总结这一地区方言的亲属称谓特点,对于认识茂名方言文化,对于了解广东三大方言的接触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分为四部分:一、茂名地区方言概说;二、亲属称谓的含义及亲属关系的分类方式;三、茂名地区方言亲属称谓的主要特点;四、亲属称谓反映出的汉语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7.
唐山市区方言的音系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市区方言属于北方官话唐山方言中的一个次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相比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更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声调方面尤为突出,本文从音系的角度对唐山市区方言做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汉中虎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汉中地处秦岭巴山之间,历史上虎患频繁,文人多有咏叹,一些史料也屡有记载.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所编修的《汉中府志·物产》(卷二十二)在"兽之属"中,首列为"虎".该书"祥异"篇中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洋县有二虎入文昌祠,众共毙之."洋县文昌祠在今洋县县城内,洋县中学西侧.西乡县明清时代虎患尤为频繁.《汉中府志·艺文》(卷二十六)中载有明代汉中知府崔应科所撰的《捕虎文》,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蕞尔西乡,尤处山蔽……虎豹成群……初掠牛羊于旷野,渐窥犬豕于樊落,底今益横,屡报残人.昏夜遇之者糜,白昼遇  相似文献   

9.
汉中三堰是继张骞墓之后汉中的又一处世界遗产,其申遗成功意味着距离汉中文化研究可被名正言顺地命名为"汉中学"越来越近。汉中文化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地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作为地域文化研究的学科概念——"汉中学"来命名汉中文化研究,对于汉中文化研究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与导向意义。即使汉中学这一学科概念得以确立或许还为时尚早,但对于汉中文化的特征发表相关见解和观点,无疑具有建设性的学术意义与价值,对于未来的"汉中学"学科建设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方言中"形 掉"的用法普遍存在,但在普通话中却很难找到类似的用法;"形 掉 了"、"形 补 掉 了"等在普通话中从不使用的结构形式在云南方言中成为一种习惯用法,其意义、功能与普通话中"了"特别是"了1"基本一致;此外,"形 掉"的否定形式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与普通话又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方言和共同语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相互联系,互有影响,同时也各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11.
"来"是蒙城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在蒙城方言里,除用做动词外,"来"大量用做语气词和方位词。蒙城方言语气词"来"分布领域比较广,可以用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由方位词"来"构成的词,可以表示处所地点或时间。  相似文献   

12.
罗磊 《科技信息》2007,(32):126-128
济南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大区(也叫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区,在鲁西的中部方言中有代表性,是山东快书和吕剧的艺术语言基础。本文在学习、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走访了许多济南的老住户,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整理,对济南方言的语音、语法,尤其在词汇、词法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求证、考察,并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分析,使济南方言词法的研究更通俗化、生活化、口语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对济南方言感兴趣的朋友"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济南方言。  相似文献   

13.
以八月末云南紫娟红茶和汉中绿叶红茶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价与测定其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和香气化合物,对紫娟红茶和汉中红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紫娟红茶外形挺直,汤色较红,气味蜜香;汉中红茶外形卷曲,汤色明亮,滋味甘醇;紫娟红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花青素及茶褐素含量显著高于汉中红茶,可溶性糖、茶红素含量显著低于汉中红茶,咖啡碱、茶黄素与汉中红茶相比差异不显著;紫娟红茶与汉中红茶中分别检出21种和27种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3.109%和2.293%;紫娟红茶和汉中红茶中均鉴定出50种挥发性化合物,有26种化合物不同,紫娟红茶主要表现花蜜香,汉中红茶焦糖甜香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贵州兴义方言语音的调查,总结出兴义方言的语音系统、兴义方言语音与普通话比较的特点以及同音字汇,兴义方言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有19个、兴义方言韵母有30个、兴义方言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调值是44;阳平,调值是21;上声,调值是42;去声,调值是13.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中严格分工的否定副词"不"和"没(有)"在湘方言中存在特殊现象:可以用"没(有)"代替"不",也可以用"不"代替"没(有)"。这种特殊现象有其产生的动因:"没(有)"代替"不"是方言早期层次的保留;"不"代替"没(有)"是方言之间相互接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江西赣方言的"吃价"是个性质形容词,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词汇化而来的."吃价"在江西赣方言中分布较广泛,也在吴方言中存在.它是否能像"忽悠"等词一样在全国用开,乃至进入到普通话中来,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巴蜀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以《雾都夜话》、《麻辣烫》、《成都情事》等为代表的优秀方言栏目剧,它们凭借浓郁的川味色彩和强烈的巴蜀平民风格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但随着各地媒体纷纷兴起"方言工程"时,电视方言栏目剧也因自身突显出来的种种弊端而倍受争议,因而要想在"主流艺术"——普通话电视节目和众多"夕阳艺术"——方言电视节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四川方言电视栏目剧该如何进行自身整合和策略优化;如何适度地把握节目的数和量,成为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利用汉中市11个测站1959-2008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依据干旱湿润指数的经验公式,计算了汉中湿润指数,分析了汉中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1)汉中干旱站次冬夏季节减少,春秋季节增多,春季减少最明显,导致汉中干旱明显增多;2)干旱有明显年代际变化;3)除西北部外,其余各个县区均呈增多趋势;4)干旱易发生区域干旱有增多趋势,干旱不易发生区域干旱变化趋势较小。  相似文献   

19.
汉语"方言特征词"属于比较方言学的范畴,是基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横向比较研究而产生的。要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必须在方言词汇宏观比较的基础上开展"方言特征词"的研究。从"方言特征词"理论的提出至今,"方言特征词"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在"方言特征词"的性质和范围上存在争议。存在的争议主要是由特征词的提取方法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焦作方言属于晋语区,保留了晋语特征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中原官话的特点。焦作方言的词法特点主要包括特殊的词缀"圪""卜""骨""慌"、词的重叠式、副词"老""歇""很""将""情"以及动词的体貌系统这四个方面,它们各有其语法形式和语用价值;焦作方言动词的体貌系统,主要包括起始体、持续体、完成体、将行体、进行体、实现体,其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