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入手,目的是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从经济上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作出说明,但在写作思路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关注共产主义问题,通过批判黑格尔思想,依据劳动实践观论述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扬弃.对黑格尔的劳动实践以及费尔巴哈的异化的理解来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的不和谐问题,我们将之称之为异化现象,并试图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异化现象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3.
“异化”第一次以哲学的维度独立登上历史的舞台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从费希特对异化的初步涉足,到黑格尔系统地阐述异化的思想,从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仅在宗教领域中的片面理解,到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本质人手以及对前人的批判基础上对异化的考察,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可以说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就从异化的起源到马克思形成异化理论的过程做简要地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哲学批判,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的异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并认为私有制所造成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析构成了劳动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内容。在该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产生异化劳动的资本主义制度予以无情的批判。但是,由于该手稿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研究成果,也明显带有一定程度的历史局限性。今天,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有一定启示,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应尽量消除包括异化劳动在内的异化现象;现阶段可以合理利用异化劳动的可供利用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欧洲法兰克福学派则继承了其中的批判思想,高屋建瓴地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的异化倾向。时至今日,我国大众传媒的异化倾向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传媒的异化必将导致人的异化,怎样在日益发达弥漫的传播中保持人的理性批判性和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而幸福的自我完善是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7.
何楠 《科技信息》2007,42(12):32
费尔巴哈在谈到上帝时,他总结为是人性的异化。马克思在谈到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劳动时,他指出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是一种异化劳动。异化概念本身含有主体因自身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的意思。如果把异化概念放到哲学史中去研究:从西方哲学到中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可以发现异化在不同的哲学大家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独具特色的内容。“异化”这一概念有着自己的历史演变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共有四种表现形式或规定,而且这四种规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值得我们予以全面地看待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把一切异化现象归于劳动异化,把异化的产生归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本身。指明了克服异化之路在于废除私有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而马尔库塞则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以存在主义观点为基点,割裂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把劳动异化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向存在主义方向发展。因此,马克思劳动异化和马尔库塞总体异化论之间有着原则性界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蕴含了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三个视角的二分结构。其二分结构赖以成立的缘由不仅体现在异化劳动内涵的历史传承上,而且体现在其双重性批判的理论目的、宏观与微观的理论形式之中。对此考察,有助于厘清异化劳动理论的预设前提,凸显异化劳动理论研究的动态性和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马克思所开创的反思与批判理论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用工荒"在近年日益凸显,成因复杂,但与往年不同的是,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日益扩大,因诉求增多而导致的"用工荒"日渐明显。除了薪酬待遇问题外,他们想和城市工人一样,成为有保障、有尊严劳动者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望实现体面的劳动。为缓解"用工荒"政府、企业应当一起努力,尊重农民工的权益诉求,为新生代农民工构建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其实现体面劳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探寻社会财富创造所应具有的劳动基础,通过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立法精神的解读,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财富的劳动应当体现劳动安定、劳动自由和劳动合作三种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3.
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在单一的社会所有制条件下,按劳分配只对个人消费品或工资部分进行分配,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相吻合的。而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在量上既包括工资,又包括一部分利润,这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从长远看,国民经济的增长还有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转移。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贫穷落后走向富裕的必然过程,也是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本文就目前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只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促进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险法》实施后,社会保险权在珠三角地区的保障情况并没有预期理想,在一线劳动者群体中,特别是在劳务派遣劳动者群体中,社会保险制度仍然没有得到全面覆盖。社会保险实施存在不少现实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配套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社会保险转移接续难;相关主体的不同利益导向导致社会保险权难以实现;对《社会保险法》宣传不足,劳动者在认识上出现偏差;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当完善社会保险方面的立法、行政与司法体制,加强社会监督并引入工会为代表的诉讼,构建畅通的社保转移接续机制,严格控制劳务派遣单位的市场准入和保障劳务派遣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  相似文献   

16.
温州私营企业劳动争议呈现案件数量及涉案人数持续增长、集体劳动争议较多、争议原因相对集中、申诉主体以劳动者为主、争议解决主要通过仲裁调解、双方部分胜诉率最高等特征,其原因涉及企业主的趋利动机、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法制建设不完善、监管力量不足等方面的因素。因此,需通过加强劳动立法、政府监管、用人制度建设等方面工作,减少私营企业劳动争议的发生,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是三个相互关联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界和实践中都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分歧。辨析三个概念之异同发现,劳务关系与雇佣关系是并列关系,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是种属关系。合理建构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之间的关系结构,不仅有利于人们从理论上清晰辨别三者之间的边界,而且有利于调整三者关系的法律制度之合理设置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梁晓 《科技信息》2007,(21):201
新世纪,我国进入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而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在此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技术教育的职业性以及实践中存在的大量劳动争议要求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劳动法教育的重视.如何在技术教育阶段,在学生们需要大量时间进行技能学习和操作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劳动法内容,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按建安工程成本发生和形成的过程将其分为三项:人工费、材料费和费用。系统分析了该三项成本项目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制订了管理对策,以期有助于建筑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经营状况。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云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和资料分析,评述了云阳县农村劳动力转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劳动力危机,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