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语》中关于隐士的言行的记录虽然很少,但从这些仅有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政治和世事的态度。孔子虽然主张积极入世,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隐逸的追求,孔子的隐逸是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为前提条件的。隐士们和孔子对归隐的不同追求共同构成了《论语》中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2.
隐逸思想与传统的出仕思想相对,是士人阶层拥有的一种归隐心态、看法或倾向。隐逸与出仕在士人的思想中组成了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对隐逸思想的探查,是研究士人思想的重要途径。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其中佼佼者当属"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嵇康兼容儒道两家思想,又深受魏晋玄学影响,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隐逸之风,在他众多作品中均有体现。相比游仙诗中的超然洒脱,《与山巨源绝交书》更能体现他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积极入世的,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也有隐逸思想的存在。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隐逸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正是他隐逸思想的特殊表达,由此可以探析孔子隐逸思想产生的深刻原因和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不仅影响了郁达夫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而且影响了他的旧体诗创作.对郁达夫各个时期旧体诗作的分析之后就可以看到,"隐逸"构成了郁达夫人生理想的一种思想底蕴和旧体诗创作的一种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黄粱梦》蕴含丰富的道教文化精神,剧本集中反映了道教多神信仰的特点和二元对立的度脱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这种道教文化对元代神仙道化剧的题材内容、创作模式及元代文人的隐逸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文人的集体隐逸精神乌托邦,引发无数文人墨客遐思。从虚构与想象理论诠释《桃花源记》并诗引起的想象混乱,阐明其政治影射和隐逸精神乌托邦建构的用意,对全新理解《桃花源记》并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曾燠前后担任两淮盐运使14年,具有较大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影响力,但他却"不以奔竞趋走为事",被时人称为"热官冷做"。这种行为与其仕宦心态息息相关,一方面,"热官冷做"促使他不断萌发隐逸之志,在其诗文中屡次体现了对陶渊明的接受。他居仕望隐,仕与隐的矛盾折射了曾燠仕宦过程中内心的某种焦虑;另一方面,曾燠"热官冷做"具有深刻的内涵,他对隐逸的追慕,不仅是士大夫普遍化的一种心理诉求,还包含了他对于官场的深刻认知。他以隐逸诉求来消解官场的喧嚣和浮躁,"冷做"的同时,他建立了个人与官场的一种别样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文化沉淀着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成为一种具有很高旅游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认识隐逸文化的内涵,发展隐逸文化旅游,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位。发展隐逸文化旅游应突出个性原则、主题原则、文化原则。提出了若干发展隐逸文化旅游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陈霆是明代词史上著词较多的词家之一,而其隐逸词尤甚。这些隐逸词描写了闲雅的田园隐居生活,表现了他对功名的厌弃,其中一些词还表现了他对神仙的追求及向往。同时,陈霆的隐逸词既有豪放派之激越,又有婉约派的柔媚,形成了他词中别具一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论语.泰伯》云:"天下有道者见,无道则隐。"《易.上系辞》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两种处世方式,即出仕和退隐。隐逸之士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隐逸者因为其清高的外表及高尚的情操往往使人产生崇拜之情。范晔《后汉书》中增设了一批新的类传传目,其中包括《逸民列传》。南朝梁.萧统也关注到了隐逸之士,在编纂《文选》时选取了范晔的《逸民传论》。我们试从《文选》所选《逸民传论》为出发点,结合东汉历史背景,探析范晔思想中的逸民观。  相似文献   

11.
隐逸文化是以隐士为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复合体。隐逸文化具有丰富的旅游内涵。充分认识隐逸文化的旅游内涵,有意识地开发利用隐逸文化资源,发展隐逸文化旅游,对于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隐逸现象是魏晋南北朝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隐逸思想在社会各个阶层、文学的各个领域的广泛流行,隐逸主体对自身地位与意义的确认,社会与时代对其的积极认同以及隐逸行为呈现出的多样化与极端化并存的样态,共同彰显出这一时期的隐逸精神。对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隐选文化的来龙去脉,更进一步窥见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3.
曲靖师范学院历史学与公共管理系杨朝云副教授出版新《中国隐逸化史》。该书试图以时代背景为线索,考略古代隐士类型及隐逸化。探讨隐士产生和存在的化背景,又具体地描述了各类隐士的特征。同时,通过隐逸精神价值对出仕主流价值观念系统叛逆的分析,有  相似文献   

14.
论周作人的隐逸倾向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存在,他曾经有过近似"隐逸"的经历,在他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一种"隐逸"的理想和精神。周作人的这种隐逸倾向影响了同时代甚至当代作家的创作,因此探讨周作人的"隐逸"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湖湘大地具有古老的地域文化 ,秦观被贬湖南后受到很大的影响。屈骚形成的贬谪情结 ,湘妃等神话传说 ,世外桃源的隐逸风气 ,都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 ,使他的贬谪诗词成为其艺术创作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赵孟頫仕途中求隐逸的心路历程,以及后世对他的书法风格和人品诟病的原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赵孟頫利用他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倡导复古,回归经典,其书风影响中国书法几百年,贡献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7.
隐逸文化在宋代发生了转型,隐逸审美精神对宋代的书法审美态度、审美追求及宋人的创新精神都产生了影响,并促成了“尚意”书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北宋学者徐积一生积极用世,身后却被赐谥处士。宋代类似赐处士号的数量明显增加,不少致仕官员与任学官者也被认定为隐士,体现出唐宋问隐逸文化的深刻变化。它表明宋廷开始改造传统隐逸文化内涵,实质是将隐逸文化的不合作内涵替换以合作,这是一种被隐逸,可称之为“赐隐”,是宋以下集权化的一项举措。  相似文献   

19.
谢阁兰把中国看成一个独立的,外在于西方文化系统的又一文化系统,一个值得探究的系统,中国正是他可以求索理念与未知的精神家园。他的小说《勒内·莱斯》反映了他对中国皇家的神秘感,他创作的碑体诗《古今碑录》从形式到内容都汲取了中国文化丰富的滋养,构造了一个他自己的内在世界。他的游记《砖与瓦》本着接纳异质文化的态度,寻求中国的幻象,反映了他从真实走向想象的美学追求。《出征》记叙了他的“内心旅程”,他的形而上的思考深深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20.
中国隐逸文化源远流长,曾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中国悠久的历史画卷中谱写了重要的内容.在历代文人的心目中,隐逸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更被视为一种情结和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