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以H_2SO_4为催化剂,无水ZnCl_2为脱水剂,用对羟基苯甲酸和乙醇进行酯化反应合成尼泊金乙酯。讨论了酯化过程中,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对尼泊金酯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固体超强酸TiO2/SO2-4催化合成丙酸苄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固体超强酸TiO2/SO^2-4为催化剂,环己烷为带水剂,合成了丙酸苄酯、考察了催化剂制备,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其最佳反应条件为:醇酸摩尔比1:3,催化剂用量1g,反应时间1.5h,反应温度95-110℃,酯化率达到88%。  相似文献   

3.
以酸性树脂为催化剂,由乙酰乙酸乙酯与乙二醇合成苹果酯,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和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原料配比为1∶1.25,催化剂用量为3%,反应时间4h时,产物收率可达95.5%,催化剂经10次重复使用后其性能仍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以硫酸钛为催化剂催化丙酸与正丙醇的酯化反应合成了丙酸丙酯,研究了催化剂用量,醇酸摩尔比,反应时间,带水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丙酸丙酯的收率为96.5%。  相似文献   

5.
TiSiW12O40/TiO2催化合成丁酸正丙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首次以固载杂多酸盐TiSiW12O40/TiO2为多相催化剂,通过正丁酸和正丙醇反应合成了丁酸正丙酯,并探讨了诸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表明:TiSiW12O40/TiO2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醇酸物质量之比为1.4:1,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量的2.0%,反应时间2.0h,反应温度106~112℃,酯化率可达98.3%。  相似文献   

6.
以柠檬酸和正丁醇为原料,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n(醇):n(酸)=3.6:1.0,催化剂用量为柠檬酸质量的0.40%,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130-140℃,酯化率达到94.51%,纯度大于99.1%。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数种超强酸、吸附酸催化剂,以乙酸/正丁醇的酯化为探针反应,讨论了催化剂焙烧温度、催化剂用量、硫酸浸泡液浓度对催化剂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酯化反应来说,吸附酸优于超强酸、超强酯化得率为93.5%,而吸附酸酯化得率大于99.0%。  相似文献   

8.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1—萘乙酸甲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1—萘乙酸和甲醇直接酯化合成1—萘乙酸甲酯的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料配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找到了较佳反应条件:当催化剂用量为反应液的3%,醇酸摩尔比为20~30,在回流温度下反应4小时,酯的收率>92%,纯度>99%。该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无三废污染,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固体超强酸SO^2-4/TiO2/La^2+为催化剂,苯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苯乙酸丁酯,并考察了影响反应的因素。结果表明,醇酯比为2.0:1,催化剂用量为2%,本为15mL,反应时间为3.0h是最适宜的反应条件,酯化率达98.5%。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以氯化亚锡为催化剂会成丁酸丁酯的反应条件.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5种丁酸酯,其酯化率及酯的纯度均在97%以上.操作简便,酯化时间短,无三废污染.  相似文献   

11.
首次用有机溶胶法制备了碳载Pd(Pd/C)催化剂.与液相还原法制备的Pd/C催化剂相比,用有机溶胶法制备的Pd/C催化剂的Pd粒子的平均粒径较小,相对结晶度较低,因此,它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要比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的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低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PtSn/C阳极催化剂,采用XRD、TEM等测试方法对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粒径大小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采用低温固相反应法制备的PtSn/C催化剂和Pt/C催化剂均表现为Pt的fcc晶体结构;Sn的加入导致Pt的晶胞参数增大;与同法所制Pt/C催化剂相比较,PtSn/C催化剂中金属Pt在碳载体上分布较均匀,金属粒子的粒径较小,平均粒径约为4.8 nm,从而具有更大的反应表面积. 电化学测试表明,对于甲醇电氧化,PtSn/C催化剂具有比Pt/C催化剂更强的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固相反应制备的Pt/C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用固相反应法制备的碳载Pt(Pt/C(s))催化剂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XRD和TEM的测量表明,Pt/C(s)催化剂中Pt的平均粒径和结晶度远小于用传统的液相反应法制备的碳载Pt(Pt/C(1))催化剂,因此,Pt/C(s)催化剂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远高于Pt/C(1)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利用溶胶-凝胶法,经干燥、焙烧制备了二氧化硅负载磷钼酸铵催化剂,利用XRD、IR和电位滴定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硝酸为硝化剂,对催化剂苯硝化反应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系统研究了焙烧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影响较大,300℃焙烧制备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苯硝化反应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计算催化裂化高效再生器催化剂内循环速率的两种方法:烧焦罐底部热平衡法和稀相管压力降法.对实际工业装置标定数据进行计算表明.用热平衡法计算得到的催化剂循环比值(催化剂内循环速率与两器循环速率之比.)在10以上,不符合实际情况,主要是由于烧焦罐内存在轴向返混。实测的烧焦罐底部温度高于待生剂、再生剂和主风的混合温度.因此,推荐采用稀相管压力降法计算催化剂内循环速率.该法计算简单,结果可靠.还考察了催化剂循环比对烧焦罐再生效果的影响,提高循环比可以提高再生温度,但降低了催化剂混合时平均碳含量.总的再生效果有一最优循环比,在所考察的工业条件下为1.0~1.5.  相似文献   

16.
利用聚乙二醇法和亚硫酸钠法制备磁性氧化铁颗粒,通过负载法合成磁性氧化铁/SO2-4生物质基固体酸催化剂,从磁性氧化铁颗粒的不同制备方法入手分析催化剂的合成及特性.以表面酸量、磁响应性能及催化水解微晶纤维素所得还原糖得率(DNS法)为指标考察催化剂的活性;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拉曼光谱仪(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表征催化剂结构.结果表明:磁性氧化铁颗粒的合成方法对制备催化剂活性和结构有较大影响.其中,用亚硫酸钠法制备磁性颗粒合成的催化剂表面酸量大(1.13mmol/g),还原糖得率高达30%,且制备工艺周期适中(2970min),催化剂的碳含量较高,负载的磁性氧化铁颗粒较多且与碳材料结合程度高,比表面积较大,孔道结构丰富;通过VSM分析可知:聚乙二醇法合成的催化剂为铁磁性材料,亚硫酸钠法合成的催化剂为亚铁磁性材料.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氯化铁为催化剂前驱体 ,结合悬浮催化剂法和基体法的优点 ,采用一种我们称之为悬浮催化 -基体的新方法在 70 0℃生长出了管壁清洁、直径均匀的纳米碳管 ,同时讨论了经不同时间氢气预处理的催化剂铁颗粒对生长纳米碳管直径和缺陷的影响 .实验显示该方法很有希望实现纳米碳管廉价、大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含量Ni-W、Ni-Mo金属组合对加氢脱芳烃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含有w(NiO)=4%和w(WO3)=26%催化剂的加氢脱芳烃效果最好的结论.同时认为先浸渍W,再浸渍Ni的制备方法有利于增强催化剂的脱芳率,且金属在载体上分散性较好.处理FCC柴油的结果表明,研制催化剂的加氢脱芳烃性能优于一种已经工业化的参比剂.  相似文献   

19.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环己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环己醇脱水制备环己烯的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对脱水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脱水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可避免用浓硫酸催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且产品收率和纯度较高,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0.
用预沉淀法制备了炭载Pt—Fe(Pt—Fe/C)和炭载Pt(Pt/C)催化剂.发现Pt—Fe/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比Pt/C催化剂高,但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活性比Pt/C催化剂差.即使在电解液中有甲醇存在时,Pt—Fe/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仍比Pt/C催化剂高.所以,Pt—Fe/C催化剂适合于用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中的阴极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