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92年3月在广西北海半岛大冠沙白骨壤群落研究了白骨壤植株的测树因子跟地上部生物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由于白骨壤植株形态多变,树高通常小于2.0m,树高在估算地上部生物量时并不重要。植株的生物量可较好地用下述方程估算:茎:W=0.8496-0.4429D+0.0748D~2枝:W=-2.2744+1.5595e~(-H)+1.0590C+0.0606D~2叶:W=0.0180D~(2.1294)地上部分生物量:W=-2.4386+0.0081H/LnH+1.4796C+0.0991D~2式中 H 为树高(m),D 为基茎(cm),C 为冠幅(m~2),W 为干重(kg)。文中还给出了利用这些方程估算群落生物量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广西红海榄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讨论了广西合浦县山口英罗湾70年生的红海榄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测定结果表明,红海榄群落的生物量为29158.0g/m~2,其中地上部为19621.2g/m~2,地下部为9536.8g/m~2,支柱根的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25.28%,是红海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红海榄不同于其他植物的特点,该群落1989年的净初级生产量为1537.1g/m~2,其中年凋落物量为631.3g/m~2。  相似文献   

3.
在深圳湾红树林的鱼塘、白骨壤林和光滩3种生境中采集沉积物样柱, 分析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 Cu, Zn 和 Pb)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并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3 种生境的沉积物在整个沉积深度(0~50 cm)范围内, pH从高到低依次为光滩>白骨壤林>鱼塘; 盐度、电导率和总有机碳(TOC)的高低顺序均为白骨壤林>光滩>鱼塘。整体上重金属的含量分别为Zn 103.45~214.14 μg/g, Cu 70.92~133.50 μg/g, Pb 54.90~84.65 μg/g, Cd 6.57~7.25 μg/g。3种生境沉积物中的4 种重金属含量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 Zn, Cu和Pb在3种生境中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白骨壤林>光滩>鱼塘, Cd含量为白骨壤林≈光滩>鱼塘。其中, 鱼塘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最低(P<0.05); Zn和Cu含量随深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 仅Cu含量随样地和深度变化表现出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TOC在鱼塘重金属Pb积累中起一定的作用(P<0.05), 鱼塘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 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Eir)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d>Cu>Pb>Zn。各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从高到低均为白骨壤林>光滩>鱼塘。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显示, 3种生境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达到高潜在生态风险级别, 主要来自Cd污染, Cu污染次之。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武夷山黄山松群落的钾、钠累积和循环。测定结果表明:(1)群落现存量中钾、钠的库量分别为35.876g/m~2和2.637g/m~2,其中地上部分为19.944g/m~2(占总库量的55.59%)和1.817g/m~2(占68.90%);地下部分别为15.932g/m~2(占44.41%)和0.820g/m~2(占31.10%);(2)在钾、钠的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2.230g/m~2·a和0.136g/m~2·a;年存留量分别为2.230g/m~2·a和0.036g/m~2·a;(3)钾的周转期55年,钠的周转期75年,钾的周转比钠快;(4)钾的富集率为1.160,说明该群落中林木仍在对钾吸收累积;而钠的富集率为0.929,说明了在该群落中林木对钠不再累积。  相似文献   

5.
海莲红树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是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研究的一部分。主要讨论55龄海莲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测定结果表明:海莲群落的植物生物量为 42.03kg/m~2,其中地上部为24.85 kg/m~2,地下部为 17.18kg/m~2,地下部占总量的40.9%。1983年初级净生产量为2.95kg/m~2·a,其中叶等年凋落物为 1.31 kg/m~2·a,占总量的44.4%。大量的凋落物有利海湾河口水产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定样地定位调查的方法,研究深圳湾福田3种红树植物桐花树A 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伐后萌枝更新对伐迹地早期群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伐后4年时,3种红树植物平均萌生枝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桐花树(12.4)>白骨壤(5.4)>秋茄(4.4);桐花树的萌生率最大(72.73%),其次为秋茄(67.42%),白骨壤最小(20.77%)。滩涂潮位可能影响红树植物的萌生率,不同潮位滩涂上的红树植物萌生率为:内滩>中滩>外滩。红树植物萌生植株较人工种植植株的存活率高,且生长速度较快,表明萌枝更新对砍伐后早期红树林群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此外,红树植物种类自身的生理生态差异可能是影响萌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广西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研究红树白骨壤幼苗对水中重金属(Cu,Pb,Zn,Cd)的吸附去除性能。【方法】红树白骨壤幼苗采用砂培法由胚轴栽培而得,配制不同浓度混合重金属培养液对红树白骨壤幼苗胁迫培养35d后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结果】随着培养液中重金属浓度的升高,红树白骨壤幼苗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也逐渐增加,最高含量分别达到Cu 980.78μg/g,Pb 1623.03μg/g,Zn 446.21μg/g,Cd 69.41μg/g。红树白骨壤幼苗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普遍是叶部最少,茎部次之,大部分都积累在根部。红树白骨壤幼苗的根、茎对Zn的输送能力最好,其次是Cu和Cd,对Pb的输送能力最差。【结论】红树白骨壤幼苗对4种重金属都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尤其是对Pb和Cu的吸附去除效果更好,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近岸河口重金属污染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8.
广西沙生红树植物-土壤相互作用及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2年于广西北海大冠抄测定了开阔海岸沙生白骨壤群落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碳和腐殖质的含量,及红树群落的结构和生物量等。由向陆林带到向海林带,土壤的粉粒粘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随着群落树高和生物量的下降而降低,植物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特征。木榄、红海榄只偶见于向陆林带,桐花树和秋茄可生长到中间林带。这种分带现象部分地取决于土壤的质地和有机质含量。在土壤的垂直剖面上,植物跟土壤间也存在与上述相似的关系。这些表明,先锋红树植物白骨壤与土壤的共同进化为后来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西沙生红树林演替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广西北海大冠沙白骨壤树上大型固着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对植物体的危害。结果表明,大冠沙白骨壤群落中的大型固着生物有10种,分属3门4纲6科,其中在白骨壤植株上的主要种类为白条小藤壶、潮间藤壶、褶牡蛎和黑荞麦蛤4种。危謇程度最大的是白条小藤壶,其湿重生物量占总湿重生物量的百分比高达72.3%~100%。受害程度最大的是向海林带的枝和叶,其动物生物量干重与植物生物量干重的比值(a/p)可达30.49×10~(-2)和30.43×10~(-2)。就整个红树林区而言,危害程度为向海林带(21.68×10~(-2))>中间林带(7.88×10~(-2))>向陆林带(0.01×10~(-2)).同一林带的植株受害程度为较低树层的大于较高树层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分布也与此相类似.  相似文献   

10.
主要讨论55年生海莲林的氮、磷元素累积和循环。测定结果表明:现存量中含有氮、磷总量分别为 142.74 g/m~2 和16.57 g/m~2 。其中地上部分别为 75.31 g/m~2 和 7.82g/m~2,地下部分别为 67.43 g/m~2 和 8.75g/m~2 。该群落氮、磷元素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19.0 g/m~2 和 2.41 g/m~2 ,存留量分别为 7.53 g/m~2 和 1.01 g/m~2 ,归还量分别为 11.47 g/m~2 和1.40 g/m~2 。它们的氮含量均大于磷含量,周转期氮需 13年比磷需12年为慢。  相似文献   

11.
山口红树林区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49种贝类,44种甲壳类,11种鱼类和7种其它动物。群落平均鲜重生物量147.20g/m~2。靠陆林区76.14g/m~2,中部林区164.69g/m~2,靠海林区200.76g/m~2。54.5%生物量是贝类,23.07%是甲壳类。林区群落平均密度为301.33No./m~2,靠陆林区220No./m~2,中部林区282No./m~2,靠海林区402No./m~2。按生境划分,林区有8种附着动物,13种树栖动物,27种泥栖动物,92种土表动物,48种穴居动物。按食性划分,林区有25种食泥动物,53种食浮游生物动物,53种食植物动物,46种食肉动物,19种杂食动物。  相似文献   

12.
13.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碳源和碳汇双重功能,调控森林中碳输入方式对于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的主要来源,不同碳(C)输入方式(如地上凋落物、地下植物根系等)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N)循环的影响一直是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笔者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不同C输入方式对土壤活性N库、土壤N矿化、硝化过程及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现状,分析了森林土壤活性N库及N转化过程对不同C输入变化的响应,发现:① 地上C排除可以降低土壤有效态氮(主要包括$NH_{4}^{+}$-N和$NO_{3}^{-}$-N)的含量,但地下C排除却增加了土壤$NH_{4}^{+}$-N含量。C输入方式的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可能与生态系统类型、树种组成、时间尺度等因素相关。此外,地下C排除对土壤可溶性氮(DON)含量的影响较地上C排除的大,地下根系可能是影响土壤DON含量的主要贡献者。② 地上C输入对土壤N矿化及硝化速率的影响在短期内较大,而长期影响较小。其主要是通过间接改变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了土壤N矿化及硝化过程,地下C排除增加了土壤N矿化速率,且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表现更加明显。③ 地上C输入通过改变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可利用C源而间接影响了N2O的排放,且受到树种影响显著,而地下C输入对N2O的影响因根系质量等的差异而发生改变。综上可知,森林土壤活性N库及N循环过程对不同C输入具有不同的响应机制,且受生态系统类型、物种、时间等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关于两种乃至多物种不同C的输入对森林土壤N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定性研究较为普遍;对优化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地下C输入动态模型和精准预算不足,尚未建立完整的碳减排生态补偿机制。今后的研究亟须定量了解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的C输入及其两者或者多物种之间的交互影响对土壤N的影响机制,且需更多地考虑在时间尺度上的长期变化过程;需要提升核算与预测森林地上地下碳中和能力,加快森林碳中和技术研发,为提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4.
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典型草原不同生态分布类型的土壤微生物量大小有显著不同,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且与土壤有机质的分布相关联.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在96.4~422.6mg/kg干土之间,占土壤有机碳的1.62%~4.82%.除沙地稀树草原土壤表层外,微生物垂直分布有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趋势.过度放牧将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下降.通过测定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对微生物的通量和周转进行了分析,一个牧草生长季内微生物生物量碳的通量为52.69g/m2a,周转时间约为1.25年.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收获法,测定了武汉天河机场狗尾群落(Stearia viridis community) 的现存量,样方1号,2号,和3号的地上现存量(干重)分别为329.1g/m^2,262.6g/m^2和227.3g/m^2,地下现存量(干重)分别为14.9g/m^2,30.8g/m^2和32.6g/m^2,各样方现存量和物种丰富度指数计算的结果表明:狗尾草群落的生长期较短,但生长迅速,夏季生长旺盛,株高可达100cm以上,不同地段,不同季节群落伴生种有较大变化,且群落土壤不同层的属性指标虽有不同,但均适宜狗尾草生长。  相似文献   

16.
淀山湖沉水植物恢复重建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对上海市淀山湖318国道近岸水域生态带围隔内外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周年调查.6个站点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5种,隶属于3门7纲8目14科,其中围隔内23种,围隔外15种.围隔内外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分别是73.54,91.82 ind/m2,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93.71,54.23 g/m2.采用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围隔内水质好于围隔外,属中营养型污染状态.对围隔内外的理化因子与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围隔内外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是总磷(TP)、悬浮物(SS).经恢复工程治理后,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多样性指数有了提高.底栖动物与沉水植物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沉水植物生物量与底栖动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作为一种微生物分子标靶,研究不同浓度甲胺磷(C2H8ONPS)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高浓度甲胺磷分别使细菌PLFAs显著提高 0.85 nmol/g,而使真菌PLFAs显著下降 0.87 nmol/g。甲胺磷并没有使土壤微生物总量发生显著变化,真菌丰度下降和抵抗性细菌群落上升形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平衡。分析认为,由甲胺磷输入而产生的H+可能导致这一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高寒嵩草草甸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原生高寒嵩草草甸封育系统作为对照,研究了土地退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检验了退化土地在不同人工重建措施下对植被生产力的相对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原生植被封育处理总地上生物量为265.1 g/m2,0~30cm土层地下根系生物量达6982 g/m2;而重度退化处理总地上生物量仅为139.9 g/m2,0~30 cm土层地下根系生物量为916 g/m2,仅占原生植被封育处理地下根系生物量的13%,因此重度退化地主要特征之一是天然嵩草草甸坚实而富有弹性的草皮层的丧失.土地退化使地下根系生物量的损失量大约为地上损失量的50倍.混播、松耙单播和翻耕单播人工种植处理经过7个生长季后,总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原生封育处理的116%,75%,68%;自然恢复处理总地上生物量为原生植被封育处理的76%.与重度退化草地相比较,种植可以有效恢复地上生物量,尤其是禾草生物量,这对于提供冬季饲草、减少天然草地的压力是至关重要的.混播、松耙单播、翻耕单播和自然恢复处理,经过7个生长季后,地下根系生物量分别为1 323,1 094,1 169,1412 g/m2,重建措施(如混播)自然恢复处理可部分恢复地下根系生物量;恢复重建处理与原生植被封育处理相比较而言,有更多的生物量是分配在地上的.但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重建草地都是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地下.且随恢复时间的增加,人工种植处理向地下转移生物量的速率比自然封育处理的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