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清代朴学家群体中,段玉裁是其中的皎皎者,他在小学的三大领域——音韵、文字、训诂中都有重大的创获。在汉语上古音的研究方面,段氏的主要成就是:1、支脂之三分;2、真文分部;3、侯部独立;4、十七部次序的有机排列;5、同谐声者必同部说;6、古无去声说。对于段氏的这六项成就,自来评论甚多,而总的倾向是肯定者多,否定者少。王国维在《周代金石文韵读序》里说:“古韵之学,自昆山顾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宁戴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二十二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就《六书音均表》一书探讨段玉裁在古音学上的成就和地位。其成就主要表现为:在继承先贤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创新-首先是古韵分部上的创新,其次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如支脂之分立、尤侯分立、真文分立的论断,十七部排列次第与合韵说,同声必同部说,古三声说,语音分三期说等,正基于此,人们才第一次对古音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同时,段氏还从语音角度解释假借、转注;并将古音理论运用于训诂实践中,因声求义,等等,为我国古音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音学地位若单从时间先后看,是承先启后的,而从乾嘉时代学术的特殊性考虑,确是遥遥领先的。  相似文献   

3.
科学地划分上古韵部自顾炎武开始,到段玉裁时,古韵分部才定大局。后来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段玉裁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就是创造了合韵说,段氏首开用合韵说确定上古韵部的先河。合韵说对古韵分部的作用不亚于顾炎武的“离析唐韵”。合韵说是段氏古音学的核心,也是每个研究上古音学者所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不仅看到了研究合韵说的重要性,也注意到段氏的说法与后人对合韵的理解不尽相同。基于上述原因,兹根据《六书音均表》来探讨段氏的合韵说。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承载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历来传本众多、复杂,而新出土的简帛文献为我们进一步整理、阐释和利用《老子》的文本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保证,其中就包括对《老子》的韵读材料进行重新的辩证。清代江有诰的《老子韵读》是古音研究的主要著作之一,对它的研究、辩证能够为古音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依据,而利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对其进行对勘则可以发现并纠正江氏的某些疏失;此外,对"韵例"的概括和科学认识也可以对相关材料的整理起到删繁就简的作用,使得《老子》的韵读情况更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承载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历来传本众多、复杂,而新出土的简帛文献为我们进一步整理、阐释和利用《老子》的文本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保证,其中就包括对《老子》的韵读材料进行重新的辩证。清代江有诰的《老子韵读》是古音研究的主要著作之一,对它的研究、辩证能够为古音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依据,而利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对其进行对勘则可以发现并纠正江氏的某些疏失;此外,对"韵例"的概括和科学认识也可以对相关材料的整理起到删繁就简的作用,使得《老子》的韵读情况更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6.
小学类 (一) 古籀拾遗上、中、下三卷家刻本又有影印本 (孙诒让)按此书初名《商周金识拾遗》,而刘君为跋具后。今重定,改名《古籀拾遗》;而刘君已物故,不欲追改,故仍之。 (又)按此书成于同诒壬申,时在会陵;光绪戍子,重校定,刊于温州。同里周孝廉璪亦嗜篆籀之学,为手书以上版,并是正其文字,中牵于他事,三载始毕工。昔亭林顾先生刊《音学五书》,山阳张力臣为之校写,世珍为善本。亭林古音,旷代绝学,非疏陋所敢仰希万一,而周君之修学好古,则固今之力臣也。庾寅正月刊成记之。  相似文献   

7.
(一)字形衍变:大与太“大”,与“太”,今音殊异,字形有别.但历史地考查、我们就会发现,“大”、“太”本同出一宗,后来衍变而异.篆文“大”“象人形”(见《说文》).“象人首、手、足皆具,而可以参天地,是为大”(见段氏《说文解字注》).《广韵》徒盖切,读如tài,湖南、四川有人读“大”为“tài”乃古音之遗;又音转作唐佐切(泰、歌之转),陕西人、山西晋南人也读“大”为“tuo”;《集韵》他达切,即普通话之dà.“太”不见《说文》,它作为后出字脱胎于“泰”.《说文》“泰,滑也,从艹从水大(tài)声,(?),古文泰”.从艹从水者,以手掬水,则水易从指缝中流出,故训“滑”.“泰”隶省作“汏”,(与浙米之“汏”同形,后人误为“汰”),则“泰”之本义也由“汰”来表达(今淘  相似文献   

8.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文!本章开始一句即上期所解读的内容为: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温故之后,从字面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前一节和本节之间总分的逻辑关系:前一节是综合来讲《易》之广、之大,而这一节则细分何为广、何为大。  相似文献   

9.
清代是音韵学研究的黄金时代,古音学研究的成果令人瞩目,中古音研究也有长足的进展。在中古音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当首推陈澧。陈澧(1818—1882),广东番禺人,所著《切韵考》(附外篇)一书,创立了反切切语的系联法,从《广韵》的切语中推求《切韵》的声类和韵类,自成一家之说。后人普遍赞同他的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其书成为研究中古音学者的必读之书。然而,陈氏考订《广韵》后所得的声类和韵类,没有被后来学者采纳。周祖谟先生于本  相似文献   

10.
小易 《科技智囊》2007,(12):69-69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文!本章开始一句即上期所解读的内容为: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温故之后,从字面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前一节和本节之间总分的逻辑关系:前一节是综合来讲《易》之广、之大,而这一节则细分何为广、何为大。  相似文献   

11.
郑珍《说文逸字》不取浩博,功在创辟补缀,洵是专精之学。其书发明《说文》及诸书引《说文》体例,藉以内外求证,考辨精审;于二徐、段氏所增本书之字,率有补证,并于旧说多所驳正。而辨形似讹误,明于字体衍变,固称考辨精良。  相似文献   

12.
陆志韦著燕京学报专号之二十 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民国三十六年十月 定价国币十元 陆先生在古音研究方面所发表的论文大都登载在燕京学报上计有: 证广韵五十一声类(二十五期, 1939年六月) 三四等与所谓喻化(二十六期, 1939年十二月) 唐五代韵书跋(二十六期, 1939年十二月) 说文广韵中间声类转变的大势(二十八期,1940年十二月) 试拟切韵声母之音值并论唐代长安语之声母(二十 八期,1940年十二月) 说文解字读若音订(三十期,1946年六月) 释中原音韵(三十一期,1946年十二月) 记邵雍皇极经世的天声地音(三十一期,1946年十二月)他有两篇书评也涉及古音…  相似文献   

13.
江永正确地规定了研究古韵的依据。在研究古韵的方法上,江永特别注重审音;他是第一个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古音、方音对应演变说的。江永直承顾炎武之学并加以缜密补正,把古音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学说对戴震、黄侃、朱骏声等人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乐记》论艺术的社会作用,是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的。《乐本篇》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由此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既非荀子的“人性恶”,  相似文献   

15.
<正>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在论及戏剧创作与诗词创作的不同特点时,以其亲身的创作体会指出:“吾尝为诗与词者,率吾意之所到而言之,言之尽吾意而止矣。至于曲,则忽为之男女焉,忽为之苦乐焉,忽为之君主、仆妾、佥夫、端士矣………学戏者不置于场上,则不能为戏;而撰曲者不化其身为曲中之人,则不能为曲,此曲之所以难于诗与词也”。可见,与抒情诗词不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中期古音学领域呈现全盛之貌,涌现了诸如江永、段玉裁、戴震、王念孙、江有诰等一批古音学大家,促进了古音研究的不断发展,使古韵分部日出转精,这与时代的为学精神是分不开的。清代中期的古音学家以"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的专业精神、与时俱进的求实精神以及兼收并蓄的方法原则推动着古音研究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寓言界说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著《庄子》一书中。《庄子·杂篇·寓言》中说:“寓言十九”。晋人郭象注:“寄之他人,则十言而见信。”唐朝人成玄英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已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清人王先谦集解云:“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前人的这些解释,虽然还不全面、不确切,  相似文献   

18.
小易 《科技智囊》2007,(11):81-81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这句话是在前一章节的基础上继续对《易》的理解阐述,字面上不难理解。《易经》既广且大,涵盖的内容无边无际。在《易经》里面,说到“远”的概念就是无边无际,句中的“御”就是边际的意思,不御就是没有边际,那是真正的远;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说:《水浒》“一部书中写一百七人最易,写宋江最难。故读此一部书者,亦读一百七人传最易,读宋江传最难也。当此书写一百七人处,皆直笔也,好即真好,劣即真劣。若写宋江则不然,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相伴,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全劣无好矣。”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异的现象呢? 他说:“则是褒贬固在笔墨之外也。”又说皆出于“深文曲笔”。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对元代戏曲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以“自然”来概括。他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王氏评元代杂剧、南戏之自然特色,是避开剧本的思想内容而专指其曲词、宾白而言的。元代戏曲的“自然”何诠?王氏“亦一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王氏举例以证:“添酒力,晚风凉,助杀气,秋云暮,尚兀自脚趔趄,醉眼模糊。他化的我一方之地都食素,单则俺杀生的无缘度。”(马致远《任凤子》第二折《正宫端正好》)他评之为:“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