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南昌粉末冶金厂在压机上用粉末冶金方法试制的机油泵转子(图一),经泵油试验,性能良好。用粉末冶金压制油泵转子,其关键在于制造一个精度较高的内、外转子模具。本文用包络方法得出 JZ 系列油泵转子齿形曲线一般方程,并通过计算为该厂用数控线切割加工油泵内、外转子模具提供工作数据及给出加工程序。  相似文献   

2.
汽轮发电机组润滑油系统为汽轮机和发电机的轴承、联轴器及盘车系统提供润滑、冷却用油,汽轮机主轴驱动主油泵润滑油系统是最为常见的系统,泵由汽轮机前端转子带动其工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目前汽轮机的主油泵均采用双吸式离心泵结构形式,主要由转子、泵壳、轴瓦和油封环四大部分组成。该文针对姚电公司#1机组主油泵经常出现副推力瓦磨损现象,根据油泵轴向受力情况,从油泵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进行分析解剖,对造成主油泵副推力瓦磨损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主油泵检查要点及解决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罗定电厂燃油供油泵机械密封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汉贤 《科技资讯》2010,(2):124-124
通过对油泵结构的熟悉和了解,分析了油泵转子各部件的进行受力分析,了解各部件受力特点,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成熟的技术成果对供油泵的机械密封改造,达到了节约成本又方便检修维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东北电网使用的变压器油泵主要是由长春第二电机厂生产的,它是一种特制的油内电动机型离心泵,电动机的定子和转子浸在油中,使油系统构成密封循环系统,通过法兰接到冷却器和变压器的管路中,运行在电力系统中的大型变压器的冷却系统大都采用强油循环风冷结构,这种结构是由风冷却器、潜油泵、油流继电器等通过连接管路和蝶阀与变压器本体相连而构成.  相似文献   

5.
定转子间相对位移是导致感应电机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电机定子铁心齿槽中预置8只检测线圈构成6组线圈对,其差动信号对定转子间的位移敏感,结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对电机故障进行在线诊断。以变压器油泵电机为对象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结合位移检测和LSSVM可准确判别油泵电机故障,所采用的LSSVM稀疏化方法可在减少支持向量、降低在线计算量的同时,确保故障判别率和泛化能力,稀疏化LSSVM模型适合电机故障的在线诊断。  相似文献   

6.
宜兴华润热电有限公司给水泵的液力偶合器箱体内内置摆线式主油泵,出现故障不能被及时发现。自投产以来,该内置摆线主油泵经常出现故障或异常,严重影响了给水泵的安全经济运行。经分析研究,将其改为外置的齿轮泵,从而解决了内置主油泵的频繁故障问题,提高了给泵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提高转子泵容积效率的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转子机油泵容积效率的主要原因,并对油泵间隙的漏损机理进行了探讨;从合理选择进油槽尺寸、采用双而进油方式、减小间隙损失和提高加工精度及选择合适的进出油管通径等方面论述了提高转子泵容积效率的具体措施,并运用实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为了限制内啮合摆线转子压缩机中外转子绕内转子公转的趋势,在外转子上施加一个支撑力,对支撑力的位置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啮合摆线转子压缩机中支撑力的方向和位置完全是由几何关系决定的,而与气体力、接触力等无关,因此在对该压缩机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支撑力位置,然后再计算支撑力和接触力.该研究可为内啮合摆线转子压缩机的动力学设计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显示动态分析和接触应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并应用显示动态分析对转子式机油泵的内、外转子的接触问题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所计算的机油泵存在设计缺陷,需通过采取修改转子齿型、减小内外转子间的偏心距等措施来改进改进内、外转子的接触情况,减小内外转子间的挤压应力.  相似文献   

10.
建立小转子未固定的Evans-JensenⅢ型转子间骨折的PFNA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分析股骨转子区域在负重后及模拟髋内翻发生过程的应力变化。建立小转子不固定及固定的Evans-JensenⅢ型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块的生物力学应力环境。无论小转子是否固定,Evans-JensenⅢ型转子间骨折使用PFNA内固定后Von Mises应力分布均匀,股骨转子间骨折块稳定性良好,但固定小转子后的PFNA内固定其应力分布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值更大。PFNA内固定能有效维持小转子未固定的Evans-JensenⅢ型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术前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径向柱塞泵配油轴与转子配合间隙直接影响着泵的性能和寿命。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分析得出JBP40 泵的最佳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双向旋转泵,可用于各种需要泵油润滑的机械设备上。双向旋转泵结构包括高度集成的泵壳、摆线转子、输入轴、钢球和外壳。通过泵壳上的配油槽和摆线转子结构上的特点,可实现单向供油,双向旋转的功能。通过系统试验,测试其在不同输入转速下的排量、流量和抽空高度。该双向泵保证同等排量的情况下,简化系统结构,减少布置空间,降低成本,易于普及。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电机内嵌叶片泵的液压电机泵结构,液压叶片泵的泵芯插装在电机转子的内部空间,电机转子内部还设置一个孔板离心泵以增强叶片泵的吸油能力,利用电机内部的油流对电机进行冷却,具有结构紧凑、噪声低、效率较高、无外泄漏等优点.由于液压油具有黏性且电机气隙较小,工作时气隙油膜受到剪切作用会产生负载效应,采用环形缝隙黏性流动模型和电磁场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电机气隙及油液黏度对电机泵效率的影响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气隙适当增大时,可以提高电机泵的效率,有利于电机和液压泵的集成.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选用三维瞬态湍流动网格模型,对双头全金属单螺杆泵进行流体仿真分析,编写CG宏函数实现动网格中流域动边界的行星运动,仿真研究不同黏度和转速对泵工作效率的影响,同时对该型全金属螺杆泵在不同黏度和转速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稠油热采环境中,油液黏度较低(50 m Pa·s),提高转速可以有效改善容积效率和泵效;在稠油冷采环境中,油液黏度较高(50 m Pa·s),提高转速泵效先增大后减小,转速过大会引起定转子接触碰撞频率、油液对转子的正压力以及油液对转子的摩擦阻力的增大,使得泵效降低,容积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该泵更适合于黏度较高液体的输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一种新型极低比转数旋喷泵的研究分析,采用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交错网格和Simplec算法求解,对旋喷泵矩形叶轮在相对坐标系下和转子腔、集流管在绝对坐标系下的内部流动分别进行全三维数值模拟.通过分析研究旋喷泵内部流动规律得出转子腔及集流管内部流动的速度场、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并比较3种模型的优劣,为旋喷泵设计和能量损失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旋喷泵的性能预测以及集流管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为克服传统橡胶定子螺杆泵应用于热采高温井的局限性,全金属螺杆泵举升技术应运而生。为深入认识这一新型举升技术,基于间隙配合方式的基本结构分析了全金属螺杆泵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开展了全金属螺杆泵工作特性室内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全金属螺杆泵具有较好的抽稠能力、高转速适应性及高扬程举升能力。该泵更适用于但不仅限于较高粘度介质的举升情况,低粘介质举升过程中可将合理提高转速作为保证举升能力的有效途径,热采高温井实际生产过程中需根据油井生产动态进行转速的实时调整。全金属螺杆泵举升技术满足注采一体化配套工艺要求,现场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刘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5):6327-6330
阐述了内啮合摆线齿轮泵理论摆线和实际摆线的形成原理。建立了理论摆线参数方程,并进一步利用微分几何关系推导了实际摆线参数方程。然后根据所建立方程利用UG表达式功能直接绘制出内转子齿廓曲线,建立内转子三维模型。最后简单介绍外转子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全金属单螺杆泵运行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其工作性能影响不明确的问题,开展了全金属单螺杆泵运行参数和结构参数对泵工作性能影响的研究,研究中采用了基于FLUENT的全金属单螺杆油泵3D数值分析技术,获得了黏度、转速和级增压值对泵的排量、功率、容积效率和系统效率的影响以及定转子间隙、偏心距和定子导程对泵的排量、功率、容积效率和漏失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得出了该结构在稠油热采时宜采用较高转速而稠油冷采时宜采用低转速的结论,此外,得出稠油热采时定转子间隙值宜取0.1~0.3 mm、偏心距宜取5.0~6.0 mm、定子导程宜取170~200 mm;稠油冷采时定转子间隙值宜取0.3~0.5 mm、偏心距宜取4.0~5.0 mm、定子导程宜取110~150 mm。  相似文献   

19.
采油螺杆泵磨损机理试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现今油田螺杆泵抽油井普遍采用的是单螺杆泵进行采油作业,针对螺杆泵转子与定子橡胶间的磨损问题,本文模拟GLB120-27型采油单螺杆泵螺杆-衬套副进行磨损试验研究,利用变频器改造MPX—2000型磨损试验机的参数及设计进行磨损试验的夹具,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现场实际工况确定试验方案及试验参数,通过试验结果分析摩擦系数和磨损量与速度、载荷、环境介质之间的规律,为分析螺杆泵橡胶衬套磨损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