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点击     
我科学家发现生物遗传突变普遍机制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诱人的生命多样性?南京大学教授经多年潜心研究,大胆提出"Indel诱变假说",用新发现的"遗传突变的普遍机制"破解了生物学上的诸多悬念。  相似文献   

2.
刘垂玗 《科学通报》1981,26(19):1199-1199
选择合理的工作量,有助于提高微生物育种的效率,从而可以获得显著的经济利益。 对于诱变育种,Davis提出的方案是:他认为二级筛选适用于多种突变分布,复筛工作量(单孢·子菌落摇瓶数)宜取初筛工作量与最终挑取菌株数的几何平均数。  相似文献   

3.
遗传毒理学为降低癌症发病率作出应有贡献遗传毒理学(又名毒理遗传学)是遗传学与环境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它用遗传学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的损伤及毒理效应.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分析环境因素诱发体细胞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或探讨在亲代的遗传背景上诱发体细胞突变,促使体细胞恶性转化为癌细胞.显而易见,这是一门与癌症发生因素的寻找紧密联系的学科,从而可为降低癌症发病率提供重要信息.本学科的萌芽发端于1927年.当时摩尔根的高足之一,也是后来的诺贝尔奖金得奖人缪勒,用X 射线照射果蝇导致基因突变,获得了第一个人工诱变.嗣后人们用各种理化因素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实验证据.广岛和长崎的核爆炸,产生了强大的杀伤力,也引发了巨大的遗传损伤和白血病等的猛增,这震惊了世界,  相似文献   

4.
张宪武 《科学通报》1981,26(5):320-320
我们用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等方法诱变得到大豆根瘤菌突变株(Rh.japonicum mutant B_(16-11))与大豆作物突变株(Soybean plant mutant 18-79、33-79、55-79、66-80、77-80等),在田间经同步化后,应用单粒育种法,选育出了具有  相似文献   

5.
方陵生 《世界科学》2005,(10):14-16
控制细胞分裂增殖的基因如果产生突变,积累起来就会渐渐导致癌变。大多数癌症就是这种基因突变导致的后果:诱导基因突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吸烟和环境污染。但人们也许还不知道,最大的致癌诱变因素来自我们的饮食:幸运的是。科学家已经对如何“解毒”有了新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将这些诱变物质对我们基因的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卉育种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欣  史益敏 《自然杂志》2014,36(4):280-284
花卉以其独特的形态、艳丽的色彩而深受世人喜爱,在切花、盆花生产以及园林景观应用中占重要地位。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在花卉常规育种、诱变育种、组织培养育种以及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花卉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花卉育种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畜禽基因组选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哲  张勤  丁向东 《科学通报》2011,56(26):2212-2222
基因组选择是同时对高密度全基因组标记的选择, 也是一种标记辅助选择. 此方法能够在提高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的同时, 通过早期选种缩短世代间隔、降低近交、加速遗传进展. 随着畜禽高密度全基因组SNP 芯片的问世, 基因组选择方法正在影响着传统的畜禽遗传评估体系. 在多数奶业发达国家, 基因组选择方法正逐渐取代传统奶牛遗传评估方法, 成为奶牛遗传评估的“标准”方法. 近年来, 针对基因组选择的方法、影响因素、应用策略和育种方案的研究大量涌现. 基因组选择已经成为当前动物、植物及水产生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综述了基因组选择的计算方法、准确性的来源及影响因素以及基因组选择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同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并对基因组选择的理论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从李振声的"秘方"谈起 "加上一道布帘子,"著名植物遗传育种专家李振声对一个陕西农民说,"这样小麦种子就不会腐烂了."果然,冬天当地农民小麦种子腐烂的问题就被这"秘方"解决了.原来,腐烂的种子是被冻坏的.于是,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李振声被誉为"神人".  相似文献   

9.
提高小麦花粉植株再生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成华 《科学通报》1990,35(9):697-697
自1964年诱导单倍体成功以来,不仅在常规遗传育种方面取得很大成效,而且与分子遗传操作技术的结合越加紧密。其中花粉培养再生体系,比原生质体培养更适于进行基因转移、诱变,筛选等。 在禾本科,大多数种类的培养效率仍不适应这种趋势,亟待提高。通过增加花药培养的再生频率,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小麦花药培养的技术已有很大进步,但绿苗产量尚待  相似文献   

10.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是我们与协作单位合作从我国工业生产现场筛选到的新诱变剂。几年来我们对其诱变性和遗传毒性作了一些研究。本工作旨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因酶切位点太多而无法进行限制酶酶谱分析的DNA  相似文献   

11.
张冬梅印象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4,(11):30-30
我和张冬梅只见了一次面,访谈的时间也不超过2个小时,但看她的材料、简历,特别是听她一讲,就觉得这个女博士不简单。首先她对自己的专业——林木遗传育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她从河南农大本科、硕士毕业后在县林业局工作2年后,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后又到中国林科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2年。一年前调到  相似文献   

12.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mi的鉴定及其基因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mi(lesion mimic initiation)是从γ射线诱变的籼稻品种中籼3037的后代中发现的,属于起始型的类病变突变体. 无菌培养、台盼蓝染色及遮光实验表明, 该突变体受光照控制细胞自主性死亡. 遗传分析表明, 该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利用lmi和93-11杂交的F2群体对lmi基因进行初步遗传定位, 发现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8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两个微卫星分子标记RM547和RM331之间, 与两者遗传距离分别为1.2和3.2 cM. 进一步利用这两个标记之间发展的CAPS标记 C4135-8, C4135-9及C4135-10对lmi基因进行精细的遗传定位, 结果表明, lmi基因与标记C4135-10共分离. 这一结果为克隆lmi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细胞工程与水产动物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工程(Cellengineering)是当今生命科学最前沿的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的一个组成部分。细胞工程就是在细胞水平进行遗传操作与加工,定向地改变或创造新的物种,或创造具有新遗传特征的细胞的技术。就学科来说,它是涉及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综合科学;就技术的应用范围来说,主要包括染色体组工程、核质杂交(核移植)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等。水产动物育种的生物技术中,鱼类细胞工程技术研究起步较早,且发展迅速。在此带动下,近十几年中,以提高增养殖产量和质量为主要目的的贝类、虾蟹类遗传育种工作已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14.
是否要重新评价拉马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建华 《自然杂志》1999,21(1):52-57
定向突变是获得性遗传的基础,自从Luria和DeIbruck的波动试验否决了定向突变后,拉马克学说遭到摈弃.但Cairns认为,波动试验只是证实了随机突变——选择留存机制,并不能否定有定向突变存在.随后,已有大量实验证实,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并不总是被动地承受选择,有时也会主动地改变自己的遗传结构以适应环境.如果确有这种情况,那么,对拉马克我们就应换一种角度观察了.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振声 《科学通报》1962,7(4):40-40
关于小麦与偃麦草的远缘杂交问题,在苏联、加拿大、美国已经进行了比较长时间的研究,无论在育种实践或遗传理论上均取得了许多成就。其他国家如印度、日本等也曾进行了一些工作。国内是从解放后开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虽然时间不  相似文献   

16.
导致肥胖的因素很多,但都可归为遗传与环境这两方面。从环境方面讲,今天大多数人比几十年前锻炼少,消耗的热量少,于是热量逐渐转化为多余的体重。如果少吃点(准确说是少一点热量摄入)就不会肥胖,但问题是人们现在吃得越来越多。从遗传方面讲,  相似文献   

17.
我和张冬梅只见了一次面,访谈的时间也不超过2个小时,但看她的材料、简历,特别是听她一讲,就觉得这个女博士不简单。首先她对自己的专业--林木遗传育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她从河南农大本科、硕士毕业后在县林业局工作2年后,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后又到中国林科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2年。一年前调到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由于学习和工作需要,她经常要到全国各地的林木种子园进行调查,用她自己的话说,到了林子里就什么烦恼都忘了。正是依着这份对林业、对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发展迅猛。DNA体外重组技术及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不断完善,人们寄希望遗传工程技术能开辟遗传育种的新途径,从而作为常规育种的辅助手段。然而,目前还受很多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分子水平上对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缺乏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因而植物分子遗传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尽管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开创了现代遗传学麦克林托克(McClintock)以玉米为材料又提出了惊人的“转座因子”假说,但总的来说,目前利用的那些植物在进行植物分子遗传研究时存在不少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棉花体细胞胚状体的直接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传临 《科学通报》1991,36(16):1280-1280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纤维作物,国内外众多科技工作者都试图把组织培养技术用于棉花的遗传研究和育种工作上来。目前,在陆地棉内愈伤组织通过细胞悬浮培养胚胎  相似文献   

20.
禾本科植物花药培养产生大量白化苗,是开展单倍体遗传研究和育种应用的重要障碍问题,使得花粉白苗及其控制途径的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关于花粉白苗质体DNA缺失最直接的报道迄今仅有Day(1984)采取从细胞全DNA间接分析质体的方法发现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