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尝试表明神经活动和意识活动之间的解释鸿沟并不是主观/客观之间的鸿沟,也不是相关性/因果性之间的鸿沟。本文先讨论了原因和解释之间的关系:单纯确定致动因不等于提供解释,解释依赖于致动因和结果之间的经验网络或科学理论。本文进一步区分了经验解释和机制解释并指出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意识产生机制对整体意识活动的解释力十分有限。这是之所以有一条“解释鸿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从三个层次入手来探讨解释鸿沟的基本预设及其困难。在第一层,本文将引入脑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来表明查尔默斯关于意识难易问题的区分缺乏事实依据。第二层将聚焦于形塑解释鸿沟的僵尸论证来考察其中包含的矛盾和不一致。对这一论证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在其预设中一种独特的意识理解。第三层试图呈现这一意识理解的基本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现象意识这种独特的感知、意识理解中深藏的心物二元假设。本文最后将通过对感知的自然主义和生态性理解来探究非心物二元的一种新的意识理解可能。  相似文献   

3.
瑞杰等人根据机器意识、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为,在用"计算"解释心灵、意识、思维现象时仍然存在着"计算的解释鸿沟"。本文通过对"计算"概念内涵及其内在结构与逻辑的分析,认为"计算的解释鸿沟"源自我们对人工计算系统与自然计算系统"内部结构与逻辑关联"的"错位理解",忽视了自然计算系统中句法在物理基础与表征之间的重要桥梁作用。如果我们在用表征解释心灵、意识、思维现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心灵句法的揭示,"计算的解释鸿沟"就可能得到自然消解。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06-110
现象概念策略被认为是物理主义应对以解释鸿沟为代表的反物理主义理论最具希望的路径,而查默斯则试图利用控制论证证明任何版本的现象概念策略都无法同时完成其保持物理上可解释性和解释我们有关意识的认知形势的理论任务。物理主义立场的反驳虽然试图从多个角度削弱控制论证,却因无法避免地涉及诸多双方难以达成共识的争议问题,也难以为反对者所接纳。而通过分析控制论证自身论证形式中的逻辑问题,能够在较为不涉立场争议的情况下缓解控制论证为现象概念策略带来的理论压力,使其继续为填补解释鸿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意识难问题是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所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其揭示了物理层与意识层之间存在着一道解释鸿沟,引起了持久而广泛的争论。而机器作为典型的物理事物,通过机器实现意识,就必然要面对意识难问题,并跨越解释鸿沟。我们通过分析指出在物理层与意识层之间所隐藏的觉知结构的存在,并提出了一种合理的解释模式来沟通解释鸿沟。  相似文献   

6.
在心灵哲学里,物理主义一直信守着"物理知识具有完备性"这样一条知识论原则(完备性原则)。近年来,反物理主义试图借助解释鸿沟难题来攻击完备性原则,物理主义的最新回应则是采取一种现象概念策略。本文选介的是一种最小物理主义方案,我将论证,尽管不同的物理主义者对现象概念策略的理解不同,然而最小物理主义方案不但可以获得坚持现象概念策略的物理主义者的普遍认可,而且能够有效化解反物理主义关于完备性原则的攻击。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1):113-119
意识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理智上的挑战,比如本体论问题、解释问题和功能问题。近来提出的注意图式理论(AST)可以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根据AST,意识是神经系统在不断改进信号处理方式的过程中进化出来的用以控制注意的建构物,即注意图式。这是一个丹尼特式的错觉理论,如果成立的话,不但可以消除"难问题"和"解释鸿沟"等难题,而且可以很好地说明意识的功能问题。不过,AST尚待进一步完善,其中的注意图式的信息内容和自我概念,需要更为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瓦雷拉为了解决意识难题,深入探究生活经验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基本循环关系,对神经现象作出解释:为了避免落入传统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泥潭,他倡导在非具身自然主义实在论和超验主义唯心论之间寻找一条中间地带,扬弃了同一性理论,阐述了主体和环境关系的不对称性以及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对称性的转化问题,反对基础主义的论断。后期发展的行动主义直接实在论、预测处理理论等研究进一步深化了瓦雷拉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00-106
知识与运气的关系自柏拉图时代就被提起。但在当代西方知识论中,研究的重心却一直在知识的这一方,对运气的研究就没有那么深入和丰富。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学者们对运气的解释模型或观点,即重要性论题、缺乏控制力观点、概率性观点、模态解释和形而上学的解释,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借鉴其中的优点,发展出一个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形式系统超前于语义解释的逻辑关系使形式释义成为必要。形式释义是科学解释中对定律解释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其逻辑过程在宏观上显现为“解释者的前理解——形式系统——经验事实”的模式,在微观上则可用P1—TT—EE—P2来描述。形而上学信念是形式释义的出发点和终极理由,形式释义的这种限度可以在人的历史性中获得理性的理解与解释。  相似文献   

11.
IIT理论是由G.托诺尼(G. Tononi)领衔的团队发展出来的用"整体信息"(integrated information)来解释意识及其现象特质的理论,这一理论尝试在"内部视角"下看待信息,并在以"整体信息"为意识的本体的基础上,定性定量地刻画意识的量值和其中的现象层面的特征,在其多篇论文中,托诺尼都认为该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意识的现象层面的特质,即所谓"感受质"(qualia)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且能够解决困扰哲学界已久的"意识难问题",本文将给出如下理由来说明其并未解决意识难问题:其一,IIT理论的"内部视角"与需要理解"感受质"是什么的"主观视角"并不一致;其二,通过信息间关系及其相应的存在空间的构造,我们至多可以有一个无法验证的,同构于现象经验本身的对应物,构造出这样的对应物并无助我们理解"感受质"本身究竟是什么;其三,IIT的3.0理论中所要求的预设不仅蕴含着"意识的难问题",还蕴含着一个和"意识的难问题"同样困难的对偶命题,IIT理论本身的成立要求难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弗里德曼和普特南认为,哥本哈根解释只能特设性地引入投影法则来符合实验事实,然而由量子逻辑则可以推导出投影法则,因此量子逻辑解释比哥本哈根解释更加优越。这一论断提出后不久就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反驳。海尔曼认为由量子逻辑推导投影法则的过程也是特设性的,巴布则认为由哥本哈根解释也可以推导出投影法则。随后,斯戴尔斯提出了由哥本哈根解释推导出投影法则的更加令人信服的论证。在这个意义上,三人的论证都反对弗里德曼和普特南的观点,而支持量子逻辑解释与哥本哈根解释处于同等地位的结论。尽管如此,斯戴尔斯仍试图从解释力的角度来论证量子逻辑的优越性。然而,对更广泛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力问题的分析将有助于揭露这种优越性论证的缺陷,使我们重新考虑多种量子力学解释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中的弱解释还原论认为,生物学中的一切系统性质都能够仅仅通过部分性质得到解释。然而,近年来随着生物学中突现现象的大量涌现,弱解释还原论受到了多方怀疑。我们认为,这些怀疑可以被归类为相互关联的四大论证:突现论证、情境论证、多重实现论证和原因论证。其中,前三个论证可以看做最后一个论证的衍生物。本文通过回应以上四个反弱解释还原论论证为弱解释还原论作出了辩护,我们认为目前尚不存在能够完全否定弱解释还原论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拉姆齐测验描述了人们决定接受p后,是不是接受q,从而对他的其它信念作最小修正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学界对这种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两种:简单的拉姆齐测验和精致的拉姆齐测验。在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这两种解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拉姆齐测验的新的逻辑解释思路。  相似文献   

15.
因果过度决定是心灵因果排除问题所面临的挑战之一,金在权与洛维尔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两人都认定了一个共同性的前提:当且仅当因果关系是产生型的,过度决定才是有问题的;但他们对于心灵因果关系在形而上学层面的不同意见,使得他们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金在权认为心灵因果关系是产生型的,所以过度决定是有问题的;洛维尔认为因果关系的产生型假说是错误的形而上学预设,因此过度决定是可以接受的。本文结合谢弗对人类自主行动在神经生理学层面的双重防御结构的分析,表明1.心灵因果关系不是产生型因果关系;2.产生型因果理论并不优于依赖型因果理论。因此,金在权对过度决定的反驳是不成立的,对于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而言,因果过度决定仍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解释中,一旦数学完全被用于表征物理世界,它便不能同时扮演解释角色,因为扮演解释角色的将是它表征的物理事实。这种排斥关系挑战了数学扮演解释角色的可能性,因为哲学家指出,在很多数学在其中被认为发挥了解释作用的科学解释中,数学扮演的完全是表征角色,因此不可能同时发挥解释作用。本文对数学的解释角色进行了辩护,指出至少在北美蝉案例中,数学并未完全被用于表征,扮演表征角色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数学,另一部分则没有表征物理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因此是可能扮演解释角色的。更进一步,按照有关数学解释的反事实解释理论,本文认为没有起到表征作用的那一部分数学极可能发挥了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学解释的语用学认为解释是与语境相关的。科学解释的语境相关特征对于生物学中多样化的解释模式能够给出合理说明。通过对生物学中每一种解释模式的语境分析,我们能发现每一种解释模式所包含的独特"解释内容"和每一种语境所特有的"描述性信息",即解释的"语境信息"。而生物学中各种"还原论"模式由于忽视了解释的语境相关性,因而损失了不同层次解释模式的"语境信息"。语境分析对坚持生物学解释模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反对各种各样的"还原论"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对量子力学的解释,是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激烈争论。同时在唯物主义旗帜下的科学家,对于这个问题也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彻底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发展辩证唯物主义,都有重大的意义。在对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上,苏联以现任联合核子研究所所长布洛欣采夫为首的一个学派的见解,我国过去作过较多的介绍。布洛欣采夫著的、获得斯大林奖金的“量子力学原理”一书早已译成中文,并被普遍採用作为我国大学的课本。布洛欣采夫、切尔茨基、奥米里扬诺夫斯基等的阐明这一学派的观点的几篇重要论文,曾经集中译载在“科学通报”一九五二年八月号中,后来又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二)物理学之部”一书之中。苏联另外还有一个学派,那以福克院士为首的学派,这个学派不同意布洛欣采夫学派的基本观点。这个学派的观点,过去我国很少介绍。本刊本期发表了不久以前福克系统阐明自已对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的观点的重要文章,还发表了一九五二年时福克批评布洛欣采夫的一篇文章,以及布洛欣采夫的回答。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福克学派的观点及其同布洛欣采夫学派的争论。在资本主义国家,在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上,值得注意的是以法国物理学家德·布洛依为首的一个标榜唯物主义的学派的出现。德·布洛依的重要论文:“量子力学是非决定论的吗?”已译载在“哲学译丛”一九五七年第一期。同一杂志还在同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德·布洛依的“波动力学注译”的译文。此外,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的观点也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哲学译丛”在一九五七年第二期发表了他早年的著名论文:“对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是完备的吗?”的译文,“学习译丛”在一九五七年第十二期发表了他的“量子力学与现实”一文的译文,这是爱因斯坦晚年的著作。最后,当然还要提到有浓厚唯心主义色彩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学的解释。本刊希望,我国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们更多地关心这个重大问题的讨论。组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是本刊今年的中心工作之一。欢迎大家向本刊投寄这方面的稿件。为了便利大家讨论,本刊将继续发表在这个问题上各学派的代表性文章,作为研究、讨论及批判的资料。欢迎大家投寄这方面的稿件,帮助本刊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当代怀疑论论证的一个主要形式是基于非充分决定原则,而解释主义则旨在反驳该怀疑论论证。解释主义者认为,根据我们的知觉证据以及最佳解释推理标准,日常情境假说比怀疑论假说更优,因此我们相信日常情境假说是有充分理由的。以沃格尔的方案为例,解释主义反驳彻底怀疑论进路的主要想法获得了清晰展示。但是,解释主义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批评。首先,最佳解释推理本身需要辩护;其次,解释主义作为一种反怀疑论方案需要注意其有效性问题;最后,解释主义相比于其他反怀疑论策略,如知识论析取主义,并没有优势。结论指出,解释主义并不是较好的反对怀疑论途径。  相似文献   

20.
通常认为,解释排斥原则是金在权解释排斥论证中的关键前提。但作为该原则基础的解释实在论,因其外在的解释个体化方式容易招致多重解释问题的攻击。然而,金在权的事件本体论,尤其他对构成性属性和刻画性属性所作的区分,为应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依据构成性属性建构的解释排斥原则,将更适合于排斥论证,但仍未能完全消除其解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