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长油田低渗/特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是水力压裂技术,尤其针对含油水层、边底水油藏,水力压裂可以有效沟通渗流通道增大泄油半径、抑制边底水降低含水率。本文以子北油田为例,通过分析储层特征(油层厚度、水层位置、隔夹层位置及厚度、储层物性)与压裂施工参数、压裂后投产效果,不断优选施工参数、有效控制压裂裂缝延伸方向、缝长,建立适合延长油田油藏特征的压裂模式。  相似文献   

2.
裂缝性油藏中天然裂缝的存在使得液体滤失量大,人工裂缝延伸扩展规律复杂,压裂施工砂堵率高,如何提高该类油藏压裂效果是油藏改造领域的重大难题。针对乾北—大情字井地区裂缝发育程度,压裂引起的储层污染等进行分析并开展高效压裂技术研究,基于天然裂缝分布规律分析和油藏两个水平主应力差值与裂缝延伸净压力的关系,提出了实现支撑天然裂缝的条件和工艺技术措施;综合分析了压裂过程的伤害因素,研发出能有效降解压裂液残渣的中高温生物酶破胶剂。研究成果在乾北—大情字井地区16口井应用,增产效果明显,为裂缝性油藏压裂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针对缝洞碳酸盐岩油藏主要进行自喷采油或停喷后注水替油作业,导致本体溶洞内存在大量剩余油的问题,开展了缝洞碳酸盐岩油藏注气采油开发效果的研究。对裂缝孔洞储层连通溶洞模式进行模型简化,计算分析氮气、甲烷及二氧化碳气体的注入适应性,通过物理模拟方法对该类储层进行自喷、注水及注气模拟实验,并建立了注气开发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对于该类储层溶洞连通底水规模越大,裂缝孔洞储层物性越好,注气开发效果越差,且随注气周期增加,缝洞体的弹性能量逐渐增大。在矿场条件下,应选择上部裂缝孔洞储层物性较差,溶洞连通底水规模较小的缝洞体进行注气实践;建立弹性产率与压缩系数的线性关系式,可预测气顶体积、油水能量及周期产出量等参数,为注气效果评价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广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3):3207-3210
大型底水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网格数量庞大,其中底水区域的网格数目占绝大部分,占用很大数值计算量。同时,对于储层较厚的底水油藏,常规的网格系统通常无法准确描述油水分布及开发动态。针对大型底水油藏数值模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底水区域实施适当网格粗化,生产井附近区域适当加密的处理方法。采用此方法既能保证计算精度,同时减少了模型网格数,大幅提高模拟计算效率,同时为该类油藏生产井的射孔位置、厚度等指标的设计优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针对底水油藏鱼骨分支水平井的产能预测和井筒压力分布问题,开展了分支水平井井筒与油藏渗流的耦合模 型研究。研究利用底水油藏下边界恒压供给的特点,采用微元思想,用储层细分的方法代替井筒细分的处理方法,建 立了底水油藏鱼骨分支水平井储层渗流与井筒流动的耦合模型。对储层微元细分处理属于一类新的微元处理方法和 研究手段,由此获得的简化耦合模型求解产能和压降剖面时可大幅减小计算量,节约计算成本。简化模型的计算结果 符合精确模型的基本规律和认识,同时给出了简化模型向精确模型修正的比例,按此比例修正后的简化模型进行产能 的快速估算是一种实际可行的简便方法,为底水油藏鱼骨分支水平产能预测,为进一步计算延缓底水上升的临界产 量、临界压差等参数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体积压裂在低渗透油藏中应用广泛,产能评价是体积压裂优化设计的基础,对提高体积改造效果有重要意义。基于直井体积压裂的复杂裂缝改造特点及流动特征,将储层划分为三个区域:主裂缝区、改造区和未改造区,结合椭圆流与线性流建立了低渗透油藏直井体积压裂的渗流模型。针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特征,推导出了低渗透油藏直井体积压裂三区耦合产能公式,产能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与现场数据对比误差小于6%。依据鄂尔多斯盆地某特低渗透油藏的基本参数,绘制了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产能曲线,分析了主裂缝导流能力、改造区体积大小、基质渗透率对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产能随主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大而提高,生产压差越大提高速率越快;储层压裂改造体积越大,产能越高,但主缝长达到一定值后增产效果不明显;压裂缝与储层条件必须匹配才能达到最佳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长8储层直井体积压裂施工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庆油田长8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通过借鉴国外体积压裂理念及改造经验,进行了直井体积压裂探索研究与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以改善长8低渗储层开发效果为目标,在分析长8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已有的体积压裂井施工参数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进行前置液比例、排量、砂比等施工参数的优化。研究发现,长8储层适合的前置液比例15%~20%,合理排量为6~8 m3/min,合理砂比为11%~13%,将优化结果用于同区的其他井,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底水稠油热采温度场影响因素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温底水物理模拟实验系统,以渤海LD底水油田为例,依据目标层位的储层特征,填物理模型,开展高温底水物理模拟试验研究。模拟研究了热水驱和蒸汽驱、直井和水平井、注蒸汽温度、水平井井筒距底水距离条件下温度场的变化特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热采驱替方式、井型、水平井筒的位置、注蒸汽温度对底水稠油油藏热采时温度场的形成发育都有明显的影响。温度场的变化决定稠油油藏中油层被加热的范围,影响着底水稠油热采开发效果。利用高温底水物理模拟研究热采温度场的实验技术可为渤海底水稠油热采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可推广应用在渤海底水稠油热采开发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胡罡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5):1131-1134
针对富112块沙三下段特低渗透砂岩地层特点,从分析压裂改造难点入手,应用stimplan整体压裂优化模拟软件开展了压裂工艺技术优化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特低渗储层特征的大型压裂改造工艺技术.实践证明,大型压裂技术不仅解决了富112块沙三下段油藏的开发难题,而且对实现特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镇泾油田镇泾5井区长81油藏单井产能差异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镇泾5井区长81油藏单井产能差异的原因.方法 在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单井含油性的差异、沉积环境、成岩演化作用和自生矿物成分、压裂改造效果、重复压裂、早期注水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地质及工程因素影响了长81油藏单井产能.结论 为了提高单井产能,需要深化压裂机理及工艺研究,开展储层预测和早期注水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针对YT油田DN组多薄层油藏测试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地层不出液的原因,从油藏构造、储层特征以及测井、压裂、抽汲等诸环节进行分析,针对油层测井解释结果同测试结果存在的差异性,对“薄层油层的压裂工艺技术”采取合作攻关,分别开展压裂优化设计、提高导流能力优化技术及压裂有效加砂工艺研究,认识并总结改善压裂效果的关键技术;同时在压裂返排时机、返排工艺方面也进行了研究;最后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提出测试改造具体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针对YT油田DN组多薄层油藏测试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地层不出液的原因,从油藏构造、储层特征以及测井、压裂、抽汲等诸环节进行分析,针对油层测井解释结果同测试结果存在的差异性,对“薄层油层的压裂工艺技术”采取合作攻关,分别开展压裂优化设计、提高导流能力优化技术及压裂有效加砂工艺研究,认识并总结改善压裂效果的关键技术;同时在压裂返排时机、返排工艺方面也进行了研究;最后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提出测试改造具体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提升"低产低效单元"采收率已逐步成为产量接替的重点,低渗透敏感性油藏开发成为必然趋势.为实现南坡油田甲A区块低渗敏感性油藏的有效开发,围绕该区块储层特点,开展评价性试验,在对油藏储层泥质含量高、敏感性强等开发难点研究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开发工艺配套措施,并全程实施油藏保护.  相似文献   

14.
碳酸盐岩油藏中钻遇溶洞型储层的油井是主要的产能贡献井,识别该类储层对开发碳酸盐岩油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油井钻遇溶洞发育型储层的静态资料特征以及生产动态特征,通过对塔北地区大量钻遇洞穴油井试井曲线的研究,将溶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分为两大类:一是自身供液充足的大溶洞拟均质类,该类储层的试井曲线早期续流段长,径向流段未出现或是受边界影响晚期径向流段被掩盖;二是外区渗透性变差的溶洞复合油藏类,该类储层的试井曲线早期续流段长,晚期压力导数上翘,压力与压力导数曲线呈"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储层特征-生产动态特征-试井曲线特征对应关系,对利用试井曲线判断储层类型及类似油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表征低幅大底水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特征,为油藏下一步调整指明方向。以塔河1区三叠系下油组为例开展精细数值模拟剩余油综合研究,目标油藏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顶部,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井间。剩余油主要受构造、夹层、储层非均质、断层、井网、井型、沉积韵律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针对低幅度大底水油藏剩余油的主要特点,氮气泡沫驱挖潜剩余油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未来可能成为此类油藏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常规压裂技术是一种传统的油井增产工艺技术;水力喷射压裂技术是一种集射孔、压裂、隔离为一体的新型增产工艺技术,具有穿透性强、伤害低、孔径大、定向准的特点,是油田油井储层改造的新技术。分析水力喷射压裂技术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技术特点及施工工艺等,通过对梁7-01和梁45-01等五口井的水力喷射压裂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在薄层底水油藏中应用且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东营凹陷滩坝砂岩油藏由于横向上变化快、单层薄、区域上单砂体连通性差、油气充满程度存在差异等因素导致各井储层改造效果差异较大的问题,分别从储层含油性、物理性能、厚度、储层流体充满程度4个方面,并结合压裂改造工艺现状,分析了压裂效果的影响因素,认为储层流体充满程度是决定压裂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并建立了地区优化选层的经验图版,对今后类似的滩坝砂岩储层压裂优化选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表征低幅大底水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特征,为油藏下一步调整指明方向。以塔河1区三叠系下油组为例开展精细数值模拟剩余油综合研究,目标油藏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顶部,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井间。剩余油主要受构造、夹层、储层非均质、断层、井网、井型、沉积韵律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针对低幅度大底水油藏剩余油的主要特点,氮气泡沫驱挖潜剩余油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未来可能成为此类油藏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明传政 《科技资讯》2009,(12):102-102
盘40断块馆III7属于高渗低温稠油底水油藏,石油地质储量399万吨。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层温度低、原油粘度高、泥质含量高易伤害,一直未找到适合的开发方式,开发效果很差。为了解决储层非均质问题,开展了储层砂体构成研究,解决了储层划分问题,为本块的调整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底水油藏在我国较为常见,建立了薄层底水油藏瞬时点源扩散方程,利用Lord Kelvin 点源解、叠加原理、镜像反应等获得了该类油藏渗流微分方程的基本解,利用Poisson叠加公式简化表达式,结合点源函数的思想求解了薄层底水油藏直井压力响应函数,计算得到了无因次压力和压力导数双对数理论图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薄层底水油藏直井渗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编制了试井解释软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