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作物生产水足迹,引入水资源稀缺性指数,结合作物面积净收益,构建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评价模型,评价中国水稻、玉米、小麦的主要生产地. 结果表明:水稻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湖南、江西、黑龙江、广东、广西;玉米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山东;小麦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本研究实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衔接,有助于推动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进程,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东北三省是中国未来30年内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后备基地.该地区的水土资源和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配置是重振东北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东北三省2002年以县为单位的主要农作物统计年鉴数据、GIS数据和DNDC模型作物基本生理数据.研究了该区主要农作物耗水量与缺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用水合理规划以及作物种植结构合理调整等问题.结果显示:①2002年东北三省农作物缺水量为1 515.6亿m3,缺水率为57.1%.其中辽宁省农作物缺水量最为严重,为562.1亿m3,黑龙江省单位面积缺水率最高,为69.0%.②未来黑龙江省作物将大幅度增产,尤其是玉米和大豆: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缺水情况将加剧,应加大人工灌溉.③黑龙江省东部尤其是三江平原地区适宜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其次是大豆,应适当压缩玉米种植面积;吉林省最适宜种植的作物是玉米,其次是水稻和大豆;辽宁省应巩固现有耕地面积,大力提高作物单产.  相似文献   

3.
许家伟  陈郁  乔家君 《河南科学》2010,28(4):501-504
以农户为调研单位对河南省吴沟村农业生产区位分析结果表明,距离、肥力、劳动力转移、兼业化都对农户农业生产区位产生影响.吴沟村农户农业区位的选择遵循以下规律:①距离对农业生产区位仍产生较大影响,地块类型仍按照菜地、好地、中等地、差等地有规律地分布;②在主要地块(面积较大,条件较好)种植主要作物——小麦、玉米;③即使经济状况较好,很多农户仍用人耕做,机械化程度低;④农户一般选择最近地块种植蔬菜、红薯等作物;⑤在劳动力迁移和兼业化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农户种植作物多样性减少明显,作物种植单一性现象突出.提出了改善吴沟村农业生产低效率的建议:①增加农业生产性投资;②创新土地制度,加快土地流转;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业生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团场经济结构单一,畜牧业规模发展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种植业过分依赖棉花种植,农业依靠面积的增加,工业品依靠产量的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机制不活,激励机制不到位,创新力度不够效益低下的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农业环境污染的目的,综合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建立了浦东新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灰色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将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预测、化肥与农药的流失控制以及畜禽粪便污染联系起来,动态地分析规划年份的浦东新区农业生产结构,确定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针。  相似文献   

6.
渭北黄土台塬区是关中灌溉农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生态用水不断增加,种植业灌溉用水受到显著影响,农业发展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本文建立了以充分利用水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种植业产值和提高投资收益等为目标的模糊优化模型,测算了不同投入水平和粮食保障率下的优化方案,利用DEA进行方案优选,结果表明高资金投入(规划目标年种植业总资金投入水平为基期年的1.38倍)粮食供给型(粮食供给率为1.05)方案是该区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的最佳方案.建议至2015年,研究区播种面积应提高18.8%(增加至52.16×104 hm2),适当提高经济与饲料作物播种比例,将粮经饲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比例调整为64:31:5.  相似文献   

7.
提高农民收入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中心议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减缓,不仅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而且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应通过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等方法和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资源禀赋系数分析法对秦皇岛市各县(区)主要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该市应着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种植、家禽养殖、海水养殖等产业,各县(区)应根据各自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农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都是相辅相成的。从我国农业的现状来看,农业结构调整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现实基础、发展趋势出发,引深和扩大已有成果,在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宏观层面上加大调整力度,同时解决好相关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社会结构和投融资结构的调整问题,使之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人均耕地0.54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1.16亩的46.5%。每年大约需要从省外调进50多亿公斤的粮食,因此调整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只在耕地面积的种植比例上做文章,而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就是要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统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就是要使农业生产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像福建这样人多地少地区的农业发展更需要依靠科技与教育,拓宽思路。下面就此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借鉴台湾经验,增加农产品的种类, 提高农产品质量,重视创立著名“品牌” …  相似文献   

11.
新疆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新疆农业生产的现状,认为该区目前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与干旱区自然资源和环境特征不相符合,不利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该区农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减少灌溉种植业的面积,大力发展人工灌溉草场.从而使该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经济效益增加、更重要的是,大面积植被良好的人工草场能够使危害该区、乃至华北风沙天气的强度和频率大大降低,有利于新疆和华北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李浪 《广东科技》2013,(16):189+172
随着大棚作物面积迅速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步伐加快,但由于大棚的施肥上的不合理以及独特的生产环境,使作物生理缺素和大棚土壤盐碱、酸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蔬菜瓜类作物产量、生长及品质,如何保证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和品质,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下,提高设施的合理施肥水平,成为当前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阐述了大棚种植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危害,分析了土壤盐碱、酸化的危害,最后分析了大棚土壤改良措施以及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张店乡地处豫皖交界,是亳州的东大门,拥有23个行政村,3.7万人口,4300公顷耕地。农业生产长期以种植粮食为主,农村主要以一产为主,由于经济结构单一,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了摆脱农业效益低下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被动局面,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依靠科技进步,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依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全乡粮经种植面积之比为3比7,复种指数达350%。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5亿元,比3年前翻一番多;粮食总产突破3.1万吨,比3年前增长46.8%;果、桑、菜、棉、养殖业收入2.5亿元,比3年前增长3倍;财政收入903万元,比3年前增长2.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718元,比3年前净增1500多元;第二、三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县一直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为主线,以产业发展和劳务经济为重点,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为此,笔者现就"奉节县2007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说明运用数学方法对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进行定量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通过分析农作物播面指数、单产指数和播面结构指数三种因素在农业产量增加中所起的作用,说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意义;同时采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农业生产最优结构和合理布局模型.通过三类约束方程的建立.具体分析了建模过程以及选取参数和建立约束方程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加快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根本.首先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外经济形势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其次,从8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农业灌溉管理的核心是用水管理,只有完善管理层次上的用水制度,才能有效推动高扬程灌区集约化和科学化管理。作者针对景电灌区用水管理中存在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作物种植比例失调,灌水技术与灌溉制度滞后,造成作物生长期供需水矛盾日趋突出且制约灌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一系列讨论。文章在优化灌溉用水,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刘会琦 《甘肃科技》2000,16(4):29-29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措施。根据我县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现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 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县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虽有较大的调整,但仍保持着“温饱农业”的自然经济特征,不利于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高效农业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形成农、林、牧、副、工、商、运、建、股统一发展的新格局,获得了产业的延伸效益。到2010年使农业产值与非农业产值比达到1∶1。1.1 调…  相似文献   

19.
杨盛贤 《遵义科技》2008,36(2):22-24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值,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我镇大胆尝试,推广应用了多种以水稻为主体的种植模式,其中以水稻-菱角菜-洋芋是经济效益较好的栽培模式之一,目前我镇带动面积已达1.5万亩。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种植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突出,进行蔬菜与粮食作物轮作,实行水旱轮作,既能有效解决蔬菜连作障碍而引起的农产品产量、品质、效益下降问题,而且蔬菜收获后种植水稻实行旱育稀植,提前移栽,又能提高水稻产量,稳定粮食生产,对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结构调整应依据系统论的科学原理根据系统论的理论 ,任何系统的功能皆由系统本身的结构所决定 ,结构优化必然会改善系统的功能。产业系统的功能一般包括投入产出(率)功能、投入物质有效利用(转化)率功能、系统的稳定性功能等。农业或农村可看成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系统 ,具有多种系统结构 ,实际上包括有第一、二、三产业结构 ,农、林、牧、副、渔结构 ,种植业内部各类作物的比例结构等。结构调整也是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手段。历史上我国农业结构有几次大的调整。80年代初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经营的决策权下放到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