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在正丁醇,正辛烷,盐水存在的情况下,能形成多相微乳液.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正丁醇和氯化钠的浓度对该体系的中相微乳液的形成及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中相微乳液的特性参数(最佳含盐量S*,界面张力rE和盐宽△S等).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庚烷/水体系拟三元相图;通过电导法确定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体系结构;研究了温度、酸度对微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大的表面活性助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值范围内(w(乳化剂)=m(C4H9OH)/m(CTAB)),体系能在较大的组成范围内形成微乳区,该微乳区对温度变化不敏感。随着体系水相酸度的增加,微乳体系的含水量呈不规则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戊醇对形成淀粉微乳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XRD和IR技术及通过对淀粉微乳液相体积和电导值的测定,研究了正戊醇对形成含量不同的淀粉微乳体系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淀粉含量增大,正戊醇的助表面活性剂作用逐渐减弱,加入的正戊醇主要与其中的直链淀粉生成了络合晶体,被表面活性剂分散的淀粉自身充当着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但正戊醇的加入有利于生成稳定的W/O型淀粉微乳液。  相似文献   

4.
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浓度的羟丙基壳聚糖(HPCHS)溶液/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23)醚月桂醇(BRIJ35)、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二甲基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正丁醇(n-C4H9OH)/正辛烷(n-C8H18)体系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羟丙基壳聚糖对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体系微乳液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1)除B12BE体系外羟丙基壳聚糖的加入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有体系微乳区的形成和稳定;(2)羟丙基壳聚糖溶液在10,10和5g/L浓度时分别使BRIJ35,CTAB和SDS体系微乳区面积达到最大;(3)羟丙基壳聚糖的加入没有明显改变C12BE体系的微乳区面积。  相似文献   

5.
用滴定法和色谱分析测定了H_2O/C_(12)H_(25)SO_4Na/n-C_4H_9OH/n-C_8H_(18)系统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不同配比下的相图。微乳液只有在一定配比范围内方始形成,随着SDS配比增加,微乳区先逐步扩大。电导测定还可区别W/O型、双连续相和O/W型微乳液,并且双连续相区随SDS配比增加而扩大。但是当SDS配比很高时,由于溶解度减小和出现粘稠液晶相,微乳液区反而缩小。对分相区的系线测定还表明,富水相微乳液中SDS的含量恒高于富油相微乳液。  相似文献   

6.
系统考察了聚苯乙烯(PS)微球制备过程中十二烷基硫酸钠浓度、离子强度对于界面张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与苯乙烯的界面张力随十二烷基硫酸钠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再升高,然后趋于平衡.离子强度与苯乙烯/H2O界面张力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变化关系.根据离子强度对乳液的影响,选择了最佳的离子浓度,采用膜二次射流法制备乳液,然后将乳液加热聚合制备出大小均一的PS微球,粒径约为200 nm.  相似文献   

7.
用稀释法求得了NaDEHP[(二(2乙基己基)磷酸钠)/醇/正庚烷/水体系的W/O型微乳液中胶团的结构参数,粒核半径RW,胶团有效半径Re,界面层厚度H,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的平均聚集数N,胶团总数Nd以及表面活性剂所占总界面积Ad.研究了不同水量及不同醇时,醇从油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时自由能变化ΔG0c-i.讨论了ΔG0c-i与醇碳原子数n以及RW与含水量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界面张力测定,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结果表明,C12BE与SDS复配,其界面尖性产生较强烈的增效作用,C12BE/SDS=6:4(摩尔比)时增效作用最显著,比此配比的C12BE/SSDS作为复配表面活性剂FS,采用旋离法探讨了FS/碱/聚乙二醇PEG20000与弧乐原油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IFT),并考察了离子强度和烷醇酰胺对体系IFT的影响,发现了碱与外加表面活性剂FS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使界面张力达到超低的条件:适宜的离子强度及烷醇酰胺加量,而聚乙二醇PEG2000的加入既改善了体系的流度,又可延长低界面张力状态稳定存在的时间,但对体系界面张力所能达到的最低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绘制了C12NBr/正丁醇/正癸烷/水的拟三元体系相图.确定了它们区域边界范围,用电导法测定了微乳液区域内微乳液结构的变化过程.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用^2H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液晶纹理相互补充和对照,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在恒定温度下,随含水量增加,体系的液晶相结构发生如下变化,从层状→层状与六角状液晶共存→层状、六角状与立方状液晶共存→立方状液晶→微乳液.当组成固定时,体系的液晶相结构随温度的变化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CTAB/正丁醇/环己烷/水微乳体系相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CTAB/正丁醇/环已烷/水三相微乳液体系的“鱼状”相图和单相微乳液体系拟三元相图。从“鱼状”相图的位置考察了CTAB形成单相微乳液的效能。用电导法确定了单相微乳液体系的结构(W/O、B.C.、和O/W)。考察了微乳液结构和温度对微乳液电导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PET)与聚2,6—二甲基—1,4—对苯醚(PPO)共混物从熔体及玻璃态的等温结晶动力学以及结晶后试样相应的熔融行为。结果表明,PET及其共混物的等温结晶过程均符合Avrami方程,但Avrami指数n及结晶速率常数K值均与共混物组成及起始结晶状态有密切关系;从熔体结晶的表现活化能△E值要比玻璃态结晶的△E值高,并且受组成影响较明显。非晶的PPO组分在含量较低时能加速PET的结晶,使之达到比纯PET高的结晶度,但含量高达50%时,结晶速率及结晶度均略有下降,这与共混物织态结构改变有关。相同组成的共混物从玻璃态结晶比从熔体结晶所达到的结晶度高,但起始熔融温度低,熔程宽,表明生成较多的不规整的微晶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一种含柔性链的共聚酯液晶高聚物(PET/PHB60)和改性聚苯醚(MPPO)的共混物为对象,研究了共混物在单螺杆挤出机和注塑机上形成原位复合材料时不同液晶含量下的液晶的结构形貌和共混物的皮蕊结构。结果表明在挤出成型中,即使拉伸比很低或液晶含量很少(2%)的情况下,液晶的成纤性也很好,而在注射成型中,则表现为皮蕊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一种含柔性链的共聚酯液晶高聚物(PET/PHB60)和玻璃纤维增强的改性聚苯醚(MPPOG)的共混物为对象,叙述了在单螺杆挤出机和单螺杆注塑机上形成原位复合材料时不同液晶含量下的共混物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LCP的加入降低了MPPOG的粘度,改善了加工性能,但共混物的机械性能改善不明显。MPPOG与LCP是不相容的,它们的纤维尺寸及织构也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4.
NO在自组装Nafion/Co(salen)膜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组装方法将中性分子N,N‘-双水杨醛乙二胺合钴[Co(salen)]固载在全氟磺酸(Nafion)膜上,得到具有稳定的机械、化学及电化学性能的Nafion/Co(salen)功能膜修饰电极。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能显著催化一氧化氮的一电子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5.
热稳定剂对PVC/PU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PVC的热稳定剂对PVC/PU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热分析和透射电镜等手段探讨造成共混物性能差别的原因.结果表明:金属皂类稳定剂最有利于共混体系的韧性改善,而有机锡化合物、铅盐均不利于提高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不同的稳定剂对共混体系的应力-应变行为影响不大.溶剂抽提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化学交联不起显著的作用.动态力学的结果表明,不同的稳定剂体系导致PU与PVC的两相相容性有差别,从而导致共混体系相态结构的差异,透射电镜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冲击试验、动态力学分析(MMA)、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研究了聚氯乙烯/丁腈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VC/NBR/SBS)三元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性能,并且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NBR-29对PVC和SBS有较好的增容作用,与SBS一起对PVC有协同增韧效应。  相似文献   

17.
并行工程(CE)是近年来自动化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的系统方法,是高科技发展的市场竞争的产物。近两年国外CE及其应用的研究发展迅速.文章对CAD/CAPP/CAM的并行工程应具有的功能进行阐述,具体介绍了回转体零件实现并行设计的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及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主要软件系统及其特点 ,同时介绍了CNC数控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阐述了CAD/CAM /CNC软件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9.
横纹肌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化疗是最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然而,肿瘤细胞对药物产生多药耐药常常导致治疗失败.本实验以长春新碱为诱导剂,在体外成功建立了耐药细胞系DD/VCR,为进一步研究横纹肌肉瘤的耐药机理制作了模型.耐药前后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显变化,mdr1及mrp基因,P-糖蛋白及多药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横纹肌肉瘤多药耐药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