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熙二十二年,王渔洋、徐乾学、汪懋麟、王又旦、陈廷敬五人进行了一次文酒之会。这次文酒之会是"诗坛圭臬"王渔洋编选《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两部唐诗选本的直接诱因。但王渔洋编选的《五七言古诗选》应成书于这次文酒之会前,而非学界通常认为的文酒之会后。认真分析那次文酒之会的内容对理解王渔洋选本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士禛康熙27年编选的《唐贤三昧集》中所反映出来的神韵主张,其实早在其康熙22年应徐乾学劝而编选的《五言古诗选》中即已有所表现,只是没有《唐贤三昧集》来得明晰。从《五言古诗选》到《唐贤三昧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士禛诗学主张逐步缩削、集中的轨迹,可以说神韵说是王士禛在古代诗学传统中寻找师法对象时逐步明确下来的。  相似文献   

3.
王士稹康熙27年编选的《唐贤三昧集》中所反映出来的神韵主张,其实早在其康熙22年应徐乾学劝而编选的《五言古诗选》中即已有所表现,只是没有《唐贤三昧集》来得明晰。从《五言古诗选》到《唐贤三昧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士稹诗学主张逐步缩削、集中的轨迹,可以说神韵说是王士稹在古代诗学传统中寻找师法对象时逐步明确下来的。  相似文献   

4.
从选本批评的意义上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之编选,与他在《凡例》中宣称的"以言情为本"的选诗标准并不完全符合。在此之外,还存在着与此相矛盾的隐形标准,实际上该选本并不仅仅以指导后学为目的,也不纯粹以体现选者的兴趣、识力为目的,而是以呈现汉魏六朝诗歌的总体风貌为宗旨,这体现了编选者宏大的诗史眼光。  相似文献   

5.
现存王闿运六卷本《唐诗选》最早是光绪二年刊刻于成都尊经书局,但根据王闿运日记、年谱及其他一些资料,可推知该选本初次刊刻时间非光绪二年,而应该是光绪十二年。  相似文献   

6.
熊念劬《宋人如话诗选》是一部白话宋代诗歌选本,此选是在近代白话运动思潮影响下的产物,针对前人时贤对宋诗的贬抑,特意编撰了此选,藉以抬高宋诗的地位,并以之作为效法的范本;此选对江西诗派和宋代诗僧惠洪尤为措意。  相似文献   

7.
1954年1月,《臧克家诗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臧克家诗选》的初版本。臧克家心底对1954年版《臧克家诗选》有不满的“情绪”,觉得诗选的出版方式是对他人格的“侮辱”。1956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增订版《臧克家诗选》,此版中诗人对入选诗歌进行扩充,容量变得很大。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启动《臧克家诗选》出版,目的是对诗人一生的诗歌历史做历史展现,臧克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进行了组合。1986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后一次修订《臧克家诗选》,这是最高级别的官方文学出版社的“最后定本”,它成为四个版本中最厚的版本。从《臧克家诗选》的版本变迁中,我们发现:涉及抗战之前、抗战期间的诗歌入选篇目,臧克家主要依据的是1945年版《十年诗选》,他大体没有超过这个“限度”。这从侧面看出臧克家对《十年诗选》的独特感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真正初版的“臧克家诗选”。  相似文献   

8.
《唐贤三昧集》是王渔洋(原名王士祯)编纂的重要唐诗选本,该选长期是学界探讨与研究的热点.依据原始文献,才能对《唐贤三昧集》的选诗与诗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真实把握.该选确实能部分反映盛唐诗当时的发展状况与原貌,该选体现出王士祯对冲淡、自然、清奇之“意境”的追求、禅理禅趣的倡导、精神情性的重视以及盛唐中寄托含蓄、超洒空灵一类诗作的喜好.  相似文献   

9.
作为明代散文家茅坤的代表性选评本,《唐宋八大家文钞》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统观。此选本对唐宋八大家的地位的确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的重大影响。本文从这一选本的编选目的、编选体例与评点内容入手,试对茅坤的文统观及其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的体现作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孔传铎编选的《名家词钞》是一部丛编型清词选本,在保留清初词学文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集与《百名家词钞》既无意于避复,亦无意于拾补,可证二书之间并无递补关系。此前学者分析《名家词钞》与同是孔传铎参编的《草堂嗣响》和《同调词》构成同一选系,实际相关诗、词、文透露了孔传铎曾得到蒋景祁编选的《瑶华集》并爱不释手,经过考察选人三分之二与《瑶华集》重复、有存词仅见于二书者、词作文本有差异处,二书版本文字高度契合。据此可知,构成《名家词钞》最重要之选源的不是《草堂嗣响》,而是《瑶华集》。同时进一步推定《名家词钞》编纂时间为康熙末雍正初,且具有未完成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经朱自清及后人的多方考证,确认《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是孙洙无疑。对于孙洙其人,从现有资料中可以得出其是一个治政有方、爱民如子的地方官员;在学识上博学能文;在选拔人才方面独具慧眼;在育人上诲人不倦。他所编纂的《唐诗三百首》风行海内外,至今不废,宗其原因,和孙洙编选时的目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题辞》和其生平可知,其编选《唐诗三百首》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不满《千家诗》,编选出一本以唐调诗为宗的唐诗选本;其二,编选出一本合理的家塾课本,老少皆宜,使人受益终生;其三,让学子从小就打下正确的诗歌观念,宗唐调,重规矩,并验证谚语真伪。  相似文献   

12.
著名学者蒋寅先生《王渔洋事迹征略》一经出版,即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但正如陆林先生所说,该书也存在白璧微瑕。文章在陆文基础之上,也提出疑问二则,以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况周颐编有词选《粤西词见》,是广西词有总集之始,在广西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且词选名为“词见”有两重含义,除了看见之外,还含有对广西词史和词人的见解之意,况周颐编选粤西词人词作,是用《粤西词见》来追溯临桂词派兴盛的原因,向世人展示地方词学实绩,传播粤西词人词作。此词选本大致上先按词人时代、辈分顺序,其中又约略再按科甲、仕宦之先后,诸生、布衣等编次,闺秀列于最后,体例有致。这是继承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的编排体例,但是坚持了况周颐自己的选词标准。  相似文献   

14.
《古诗源》是中国诗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选本,是沈德潜在“格调说”诗学思想指导下进行选诗的,是沈德潜“格调说”的经典范本。《古诗源》谈本求源,展现了唐前诗歌发展的脉络及创作成就。在诗选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艳异编》与《太平广记》之间的关系,在小说学构建之初就由孙楷第先生下了断语,之后此观点成为权威,为学界相袭沿用。然而针对《艳异编》所编选全部篇目逐一查找来源,可以得出"并非十分之七"的结论。其中,以"王敬伯"篇为例,查找故事源流,得知《艳异编》中此篇看似与《太平广记》相关,实际上并非编选自《太平广记》。  相似文献   

16.
遍检现有研究唐宋诗歌选本的论著,如孙琴安《六百种唐诗选本提要》、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贺严《清代唐诗选本研究》、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卞东波《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高磊《清代知见宋诗选本叙录》、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等,发现上述论著著录之外,仍有一些重要的唐宋诗歌选本遗漏,特增补20种。  相似文献   

17.
论述叶适是时文名家,对《宋诗选注》有关叶适的庇评提出异议,认为是无的放矢和言过其实。最后谈到叶适与“四灵”关系,是先加鼓励,后有改变。  相似文献   

18.
王世贞编撰的文言小说集《剑侠传》,主要取材对象是《太平广记》、《夷坚志》等作品集,但在成书过程中,他较多地借助了《艳异编》、《新编分类夷坚志》等其它选本的编辑和校订工作。由于编辑态度的粗疏,《剑侠传》保留了大量的文句错讹。  相似文献   

19.
马达、白本松、鲍延毅三位先生合编的《中国古代寓言诗选)(以下简称《诗选》)正式出版了。《诗选》共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至清末的219家的414首寓言诗。这些寓言诗虽然只是编者们已经“网罗”到的1000余首寓言诗中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就是可管中见豹,看到我国古代寓言诗的创作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兴趣向来以旁征博引、学术渊博而著称。同时从语言批评的维度去审视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又可以看到钱钟书对语言所特有的兴趣,以及细读式的批评兴趣。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采用了正言若反、从其内部攻之的批评策略展开它的批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