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观察灵敏电流计线圈运动状态时,操作转向开关(K1)时,总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外电阻无穷大,给实验的观察和测定带来;产大误差,改进后能提高观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就附加电阻对低值电阻测量的影响作了具体分析,从而指出了在测量低值电阻时采用四端是阻接线形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一系列的 Fe- Al2 O3 颗粒膜样品 ,对样品的巨磁电阻效应 (GMR)和磁性能进行了测量 ,并用高分辨电镜 (HRTEM)对膜中 Fe颗粒的微结构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 :磁电阻 MR随 Fe含量而变化 ,在体积分数为 47%时获得最大值 4.0 % .45 % Fe-Al2 O3 颗粒膜的室温磁性表现为超顺磁性 ,磁电阻 MR与 - (M/Ms) 2 成正比 ,相关常数 A≈ 0 .0 3 6 .HRTEM观察表明 ,当 Fe颗粒尺寸约小于 1 nm时 ,Fe颗粒为非晶态 ,而大于该尺寸时则为晶态 .在 Fe- Al2 O3 颗粒膜体系中存在与隧道相关的 GMR,GMR的起因可归于传输电子的自旋相关的散射  相似文献   

4.
脉冲MIG焊熔滴过渡阶段的波形控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自行研制的软开关逆变电源上改变脉冲MIG焊的控制波形,在电流波形的下降沿增加熔滴过渡阶段,以实现焊接过程的稳定可控.通过小波分析仪采集并统计瞬时电流、暂态电压、动态电阻、瞬时能量、电流电压概率密度分布等数据,考察了熔滴过渡电流和过渡时间对焊接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熔滴过渡阶段有助于实现焊接过程的稳定可控;过渡电流较小时,能量不足,易出现短路过渡、焊接不稳定等现象;过渡电流接近峰值电流时,焊接情况与普通脉冲MIG焊类似,达不到波形控制的目的;过渡电流不变时,焊接质量随着过渡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当过渡时间为7ms时焊接效果理想,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增加,过多的能量使熔滴过渡不规则,焊接质量开始降低;本实验条件下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熔滴过渡电流160A、过渡时间7ms.  相似文献   

5.
在相位时间定义的基础上,研究了铁磁金属-绝缘体-铁磁金属一维磁性隧道单结的隧穿时间随两铁磁层磁矩之间夹角,势垒宽度和电子入射能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隧穿时间随电子的入射能的增大而减小,在低能区隧穿时间随入射能的增加呈指数减小,而在高能区减小的趋势变缓和;两铁磁层磁化强度方向呈平行排列和反平行排列时的隧穿时间的差值在低能区随入射能的增加呈指数增加,但在高能区趋于零.另外隧穿时间随着势垒宽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6.
电阻箱是电磁学实验中的重要实验器材.实验中,计算实验误差时常常不考虑电阻箱零值电阻所引起的误差.而实际上,存放一段时间的电阻箱其零值电阻将大大超过原来的额定零值电阻.用这些电阻箱去做实验时,会对实验数据正确性造成一定影响.在用电阻箱代替高值电阻时,其影响比较微小可以忽略,而用电阻箱代替低值电阻时,电阻箱零值电阻造成的误差是比较大的,所以在实验中就要对其进行测量并修正.为了使电阻箱保持比较正常的零值电阻,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保存电阻箱.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得电阻阵列红外假目标变换的弛豫时间,为提高图样变换速度提出解决思路,通过对不同电阻(丝)的升、降温特性测试和分析指出:常见的电阻中金属膜电阻的升、降温时间最短,时间在30s左右;2种康铜电阻丝的升、降温时间变化长于金属膜电阻,其中升温增长约22.4%,降温增长约43.9%。被釉电阻与陶瓷绕线电阻升、降温时间较长,均超过了100s;同一电阻,在不同加热电压下的升、降温时间基本一致;同一电阻其降温时间长于升温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可通过选用质量小、比热容小的电阻及介质材料来降低电阻的升、降温时间,提高电阻元件阵列红外假目标显示屏图样变换速度。  相似文献   

8.
测量了非晶Zr65Co35在低温超导临界状态的磁致电阻变化规律,观察并分析了超导涨落特性,编制了拟合程序.通过对无序系统电子定域化和超导涨落理论的拟合,确定了不同温度下的弛予时间和超导涨落参量.  相似文献   

9.
在3种磨合油中的钢质渐开线直齿齿轮磨合试验中,笔者观察到摩擦副间有磨合电现象发生,即在磨合过程中,无论用数字式欧姆表还是用指针模拟式欧姆表去检测齿轮摩擦副间的电阻时,其读数皆可能为负值.研究发现,该磨合电现象是金属齿轮副磨损时发生的表面副间的电荷运动现象.文中还研究了磨合电现象的行为机理.结果表明:磨合齿轮副两表面的氧化磨损率差越大,磨合电现象越显著.文中还提出了通过检测摩擦副间的电阻表读数来判定摩擦磨损状态和修正油膜电阻参数测量值等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利用电磁时间反演算法进行故障测距时反演过程需要事先知道故障类型以及利用解耦后的模量进行测距存在死区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时间反演的改进故障测距算法。该算法无需解耦,能够根据非故障相导体的耦合信号实现故障定位,当故障相未知时,可以在反演模型中假定故障相,即使假定故障相与真实故障相不符,也可以根据假定故障相的耦合电流有效地实现故障定位,解决了输电线路故障相未知时故障定位的问题。本文首先理论分析了非故障相耦合信号用于电磁时间反演故障测距的可行性,之后利用ATP-EMTP搭建了750 kV架空输电线路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受故障类型和过渡电阻的影响,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直接矩阵变换法求解变电站地网的接地电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变电站地网接地电阻的数值计算中,一般处理过程是先求出每个单元的泄漏电流,由此得出总的泄漏电流,进而得到地网接地电阻。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通过矩阵变换直接求取接地电阻,不必先求单元泄漏电流,从而节省了计算时间,并提高了计算精度,这种方法对均匀土壤及不均匀土壤均适用。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水稻抗病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祥喜 《江西科学》2000,18(4):248-252
随着水稻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抗病水稻品种成为可能。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稻抗病转基因的技术、方法,对水稻抗病转基因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也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套管钢的耐腐蚀性能,在950℃对N80套管钢分别进行了2 h、4 h及6 h的包埋渗铝工艺处理.不同包埋时间下所得渗层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显微硬度和电化学性能不同.测试结果表明:渗铝时间为2 h时,所得渗铝层厚度为150μm,渗铝时间延长到4 h和6 h后,渗铝层厚度增大到300μm;渗铝时间为2 h、4 h时所得N80套管钢的渗铝层主要由FeAl金属间化合物组成,当渗铝时间为6 h时,渗铝层中开始出现了高铝Fe2Al5相;不同时间包埋渗铝处理后的N80套管钢试样表面硬度高于基体,自腐蚀电流密度显著下降.由此得出结论:高铝相铁铝化合物随包埋时间的延长开始出现;渗铝层厚度随包埋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当包埋时间超过4 h后,包埋时间对渗铝层致密度的提高作用较厚度增加更为显著;延长包埋时间可以显著提高渗铝层的硬度,但过长的包埋时间会同时造成基体硬度严重地下降;包埋时间对腐蚀性能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幼苗活体低温培养下,测定叶片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层化酶、过氧化物酶的变化,比较了从海南省东寨港引种到福建九江江口的海莲在经过十余年的低温选择后,其抗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北移绰种后的海莲抗寒力明显增高,各项生理指标对低的响应均比海南海莲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15.
在特定圆木支护巷道条件下,合理地选择了木支架直径、支架纵口径,巷道面积、巷道周长、支护周边长等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运用改进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摩擦阻力系数的模式识别。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有:网络结构简单,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模型精度很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试验,分析硼矾共渗处理后所得共渗层的组织结构、共渗处理工艺参数对共渗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其渗后模具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经硼钒共渗处理后钢的耐磨性能大大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比处理前成倍提高。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有机物 PP改善磷酸铝砂抗湿性的机理 ,认为在稍高于软化点的温度下加热固化 ,可使有机物 PP包裹在砂粒表面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水分子进攻阳离子与“O—”之间的化学键 ,结果使磷酸铝砂的抗湿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化学转化处理的方法,在AZ91D镁合金的表面制备了均匀致密的钙系磷化膜,其中磷化液配方中不含铬、氟及亚硝酸盐等对环境有害的离子.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磷化时间及温度对磷化膜结构和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化时间为20 min,磷化温度为40℃时,所得到的磷化膜的致密性和均匀性较好.与空白基体相比,经磷化处理后的镁合金在3.5 %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离子注入TiNi SMA及Co合金耐蚀性与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离子注入法对生物医用TiNi形状记忆合金及二种Co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动态凝血时间及溶血率的测量,研究了改性前后合金的耐蚀性及血液相容性,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后合金的电化学稳定性显著提高,阳极极化性能变优,对TiNi、CoCrNiW和CoCrNiMo合金分别进行Mo C和Ti C双离子注入后,表面改性合金的腐蚀电位升高200mV以上,维钝电流密度减小,钝化区拓宽;合金的凝血时间延长,溶血率下降,说明离子注入提高了合金的耐蚀性及血液相容性,其中双离子注入较单离子注入效果更为显著,对双离子注入合金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在TiNi合金表面主要形成了TiC相及少量TiO、Mo2C、Mo9Ti4及Mo,在Co合金表面主要为CoCx和Co3Ti及少量TiC、TiO相,这些相弥散分布在合金表面,形成无序膜层,阻止了合金元素溶解,改善了合金的耐蚀性及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