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黄爱华教授的新著《20世纪中外戏剧比较论稿》(以下简称《论稿》)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对中外戏剧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宏阔大气而又严谨沉实。首先,《论稿》建构了一个“大戏剧”视野,从中国话剧的早期形态文明戏开始论述,一直延伸到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观论争、90年代的先锋戏剧,时间纵跨整个20世纪;在横向上,涉及文明戏与日本戏剧的关系探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西方戏剧思潮对中国话剧的影响研究等等,囊括了中国戏剧发展史中诸多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该书对戏剧艺术特质有全面深入的把握。关于戏剧,向来…  相似文献   

2.
文明戏时期最重要的新剧社团是春柳社、进化团与南开新剧团.春柳社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进化团的演剧具有浓厚的革命气息,南开新剧团在文明戏全面衰落之时"为中国早期话剧注入生机".  相似文献   

3.
易卜生在19世的后50年中,为人类提供了26个剧本,震动了他的时代,影响了整个世界现代戏剧的发展,从而获得“现代戏剐之父”的赞誉。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从早期的《英格夫人》、《培尔·金特》等,到中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再到晚期的《海上夫人》、《建筑师索尔尼斯》等,就创作方法而言,大体走了一条主观表现——客观再现——主观表现的艺术道路。不过早期和晚期已见出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分野。显然,易卜生对世界现代话剧体式的影响是丰富而深刻的。在中国现代话剧体式的流变过程中,也能清晰地看出这一点。但是,在中国现代话剧体式的诞生和发展期,却主要是接受了易卜生现实主义戏剧体式的影响,并率先确立了写实型话剧体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文明新戏是开放国门,“采用西法”的产物,它所走过的路程是曲折的,和五四以后新兴的现代话剧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它存在的三四十年间,经历了自成系统的一段兴衰史。本文试将文明戏的萌芽、发展和衰落作一追索,以探求艺术发展之规律;以期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全貌有完整的把握和认识。 一、戏曲改良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舞台上传统戏曲一统天下。而在西方剧坛,批判现实主义戏剧正值盛期,现代主义戏剧出现萌芽,歌剧、芭蕾舞剧已相当成熟,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剧目。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宗教,东西方文化在中国发牛了激烈的冲撞,戏剧自然也在其列。在国外戏剧文化和传统戏曲的尖锐对立中,在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批判中,呼唤着一种全新的戏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在戏剧中,语言可分为戏剧对话和非戏剧性语言。戏剧对话作为表演和阅读的符号,是指人物之间的对话;而非戏剧性语言指的是如舞台提示以及角色外的丑角或剧作家自己直接用语言交待、叙述故事。显然,话剧对话是戏剧构成的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对话便没有话剧。《雷雨》作为我国话剧艺术成熟的一个丰碑,摆脱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歌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得归功于它在话剧语言上所获得的成功。本文想要探讨的便是《雷雨》的戏剧对话。戏剧性的对话不同于一般性的对话,它的构成与发展是以潜在的冲突为动力的,它是有力的,包含着互相…  相似文献   

6.
铃木虎雄在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其研究范围,从《诗经》、《文选》、《文心雕龙》、杜诗、白居易诗,一直到词曲、骈人、八股文和戏剧小说,几乎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都有专著或论文论及。他的《中国诗史论》出版于1925年,比我国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两年,并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赋史大要》开启赋史研究。在中国古典文论方面,《文心雕龙》、《文境秘府论》校勘卓有建树。铃木虎雄的多方面学术成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戏剧界曾随着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出现过改良运动,产生了时事新戏,文明戏等。由于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转入低潮,这一场改良运动便日趋下坡,以至于如《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所指出的:“所谓文明戏,是整个的倒坍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戏剧改革就此停止。为时不久,“五四”前夕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戏剧改革便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而开展起  相似文献   

8.
当代欧美及日本一些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学者,通过新的研究资料以及新的研究思路,开始对以往传统的马克斯·韦伯式讨论中国问题方法进行反思,进而重新评价早期中国的一些法律制度和思想。以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斯·温斯顿和日本京都大学的冒谷至对《韩非子》研究为例,他们采用不同以往的研究思路,去发现《韩非子》这类著作中具有“法治”意义的现代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行健是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在新时期戏剧的探索思潮中,他打破了封闭守旧的传统戏剧意识,确立了开放的宽容的现代戏剧意识,并在创作实践中进行了具体的多方面的探索。1985年高行健创作话剧《野人》,复调、多重主题、多种技巧形式的应用都突破了以往僵化的戏剧理论的束缚,开拓出一片新的戏剧天地。  相似文献   

10.
荒诞派戏剧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影响最大的戏剧流派之一,盛行于五、六十年代,它不仅在欧美各国为现代派作家竞相采用,即便在东方乃至我国的戏剧舞台上,也不时可见此类剧作。川剧《潘金莲》、话剧《孔子·耶稣·列侬》即是典型例证。可见荒诞派戏剧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广泛影响。认真研究一下这一戏剧流派,无论是对了解外国戏剧的创作经验,还是对繁荣我国文学创作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是一部内涵丰富深刻、笔力透纸背、风格别致明丽的作品,能把这部并不具备改编优势的小说成功地搬上话剧舞台,这体现了改编的胆识,才气和大气。本主要从契合和创造两个方面,探讨话剧《生死场》成功的原因,认为该剧不仅准确传神地契合了原作的精神内涵,而且又有话剧艺术全新的大胆创造,它使人们看到了戏剧表演艺术无限丰富多样的创造潜力和中国话剧令人欣喜的发展前景,它对新世纪中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和学名的改编必将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法律与文学研究视角导入法律与戏剧之比较研究,综述了法律与戏剧研究的意义、路径和价值。以话剧《关系》为剖析范本,探讨了不同时代婚姻制度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反映了婚姻制度以及社会观念的历史变迁;从法律与社会现实的对应角度,揭示社会的发展与法律滞后的矛盾,认为现行婚姻法律制度必将消亡;同时,揭示了剧中人物悲剧命运的制度成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戏曲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以其虚拟性和程式化的高度综合艺术,曾取得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戏剧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中国戏剧的发展也面临着不断汲取新的艺术素养、不断借鉴外民族戏剧艺术特长的问题。十儿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向中国的大量涌入,中国戏剧也受到西方戏剧艺术的冲击。这时,话剧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进入了中国戏剧领域。正如陈独秀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中所说的:“现在欧洲文坛第一推重者,厥唯剧本,诗与小说退居第二流,以实现于剧场,感触人生愈切也。”作为文艺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话剧受到了中国文化革命者的  相似文献   

14.
萨特早期戏剧《苍蝇》的成功改编给中国当今戏剧戏曲的改革与发展以几点启示: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仍是今日戏剧戏曲创作的丰润土壤,创作中应更加重视对它的挖掘;二、今日创作经验借鉴的视野可更开阔、多元;三、当代剧作家应在创作中注入现代精神,而不盲目迷古。  相似文献   

15.
由香港主办的第六届华文戏剧节,恰逢香港回归十周年、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因此在戏剧展演的同时,香港戏剧协会与香港历史博物馆合办了“戏·游”香港舞台中国情展览,香港电影资料馆主办了“雷声大,雨点也多——银幕上的《雷雨》”电影回顾等一系列活动,以介绍香港戏剧及剧社的历史发展,昭显香港华语戏剧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南开学校的话剧活动始于1908年,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前夕。南开新剧团是我国话剧史上历史最长久的一个业余话剧团体。四十年来,编演了大批剧目,造就了一批闻名中外的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周恩来总理在世的时候,一直关心以南开为发祥地的北方早期话剧史的研究。1959年,在纪念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的时候,周总理邀请当年在南开读书的同学开茶话会,一起回忆南开早期的戏剧活动。其后,嘱咐著名戏剧家曹禺同志,写中国话剧史,“要把天津和北方各地早期的话剧活动写上去”。并要求搜集这方面的史料。  相似文献   

17.
洪深是我国现代戏剧事业的拓荒者之一.他为我国现代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为中国新兴话剧事业的杰出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话剧艺术从初创期转入正规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洪深不仅是优秀的剧作家,而且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舞台艺术实践家与戏剧教育家.洪深的艺术革新与创业精神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关注日本问题的中国读者来说,卓南生的名字并不陌生。卓南生先生早年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担任评论主笔时就以发表大量有关日本和亚洲的时评文章而闻名,其中不少被中国的重要媒体选载。近年他又担任中国几所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因而更为中国学人和读者所熟悉。最近《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套文集共三卷,是卓南生先生自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的40年间,关注、报道和研究日本时政的文章集成,也是他一生青春活跃时期的心血结晶。这套文集的三卷分别是《日本社会》卷、《日本政治》卷和《日本外交…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的总体格局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共生互补,话剧的突出特点是日益政治化和正剧化,戏曲则基本上是“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和悲剧、喜剧与正剧同步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来代表的,那么,在十七年,戏曲的“推陈出新”及其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意义则在话剧之上.  相似文献   

20.
话剧《雷雨》表现了戏剧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取材、人物、场景、时间都高度集中。戏剧悬念设置以及戏剧人物语言所具有的性格化与动作性的特点,让我们领略了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