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杨兆鋆关于"双曲线焦点位置作图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师同文馆的数学教育在清末数学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客观评价京师同文馆的数学教育离不开对其学生的考察.为此,探讨了其培养出的学生杨兆鋆在双曲线焦点位置作图问题方面的工作,指出杨氏在此方面的工作是以清末中算家李善兰为代表的对圆锥曲线研究重要方向的继承和发展.杨氏此方面的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数学传入后对当时中国数学界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2.
京师同文馆的数学教育在清末数学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客观评价京师同文馆的数学教育离不开对其学生的考察.京师同文馆的学生杨兆鋆利用四面体理论推广了传统的“三角测量术”,他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数学传入后对当时中国数学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京师同文馆的数学教育在清末数学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客观评价京师同文馆的数学教育离不开对其学生的考察.通过对京师同文馆的学生杨兆鋆数学工作的考察,探讨了李善兰数学工作对他的重要影响,为客观评价京师同文馆的数学教育提供了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京师同文馆毕业生杨兆鋆(1854-?)的数学成就做出评价。方法历史文献考证和分析。结果杨兆鋆在“平圆容切”方面的工作,是在吸收和消化《几何原本》中相关知识的情况下,以欧氏几何做图方法研究圆之间相切问题的典型代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杨氏的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数学传入后对当时中国数学界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对京师同文馆物理学教育的开设背景和设置过程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其师资水平、教学用书及教学大纲、考试制度及试题特点、学生来源及学习和分配情况等,分析了当时物理学教育的开展情况,指出京师同文馆开设物理学是历史性的突破,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丁韪良的生平尤其是他来华后的主要活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在重新审视和分析某些学者对丁韪良进行评价所依据的史料的基础上指出.不能简单地认为丁韪良控制了京师同文馆、在京师同文馆中混日子、其来华目的更多的是宣传圣经教义、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等,而倾向于认为.丁韪良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  相似文献   

7.
由从事数学教育六十多年的数学教育家魏庚人教授主编,李俊秀、高希尧参加编写的我国第一部数学教育史专著——《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第一卷,即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专著系统地介绍了自1862年晚清设京师同文馆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八十多年间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史实,以及各个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学者王季同于1895年毕业于京师同文馆算学馆,后留该馆任教习.20世纪初,王季同在英、德等国任职和学习期间,继续跟踪学习现代数学,并进行研究工作,先后发表数学、物理电机工程等方面的论文多篇,其中1911年发表在<爱尔兰皇家学会会刊>第29卷A部分第4号的<四元函数的微分法>是现知较早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现代数学论文.  相似文献   

9.
也评京师同文馆——兼与郑登云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史上,都把京师同文馆看作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国家办的新学校。它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学校?办学成绩如何?在近代教育史上发生了什么影响,占有什么地位?历来确有分歧。郑登云同志的《评京师同文馆》一文(见本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读后很受启发。但尚有些不同看法,提出来商榷。希望得到帮助和批评。一郑文认为,京师同文馆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学校”。概括提出的论据  相似文献   

10.
谈《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明宇 《科技信息》2010,(3):I0010-I0010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各类专业人才,但当前有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应用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不足.而《数学建模》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这些方面的缺陷。《数学建模》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更有用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笔算数学》是清末传教士狄考文编译的算术课本.曾在教会学校及中国学堂使用.该书流传广泛,影响较大,1892∽1910年间.刊印30余次.介绍了《笔算数学》的内容和版本情况,并与《数学启蒙》进行了比较.通过对《笔算数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笔算数学》在中算转为西算的过渡时期所占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客观评价教会学校的数学教育在中国数学教育近代化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氏恒等式:李善兰在级数求和方面的研究成果.李善兰(1811—1882),号秋纫,字壬叔,浙江海宁人;清末数学家,任北京同文馆总教习.他撰写了数学专著《则古昔斋算学》,计13种24卷,翻译了《几何原本》、《代数学》、《代微积拾级》、《圆锥曲线说》等数学著作.他不仅向中国学者介绍了  相似文献   

13.
张倩 《科技信息》2011,(17):173-174
本文从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学堂这三所洋务派兴办的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译书活动着手研究,得出洋务派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且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和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4.
<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6)创造课堂教学,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我国的京师同文馆1862年最早采用这一形式,至今也已有130余年历史。其间,经“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之争,发展到在二者的结合点上寻找真理阶段,即我国研究者们提出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种认识还没有在我们的课堂中得到全面的贯彻,占统治  相似文献   

15.
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愈来愈受到教育界重视和认可.历史上的数学问题与问题解决作为数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这些功能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数学观;了解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加强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展现解题方法的演变;体现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等.这些功能对于寓数学史于数学教育的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清末数学教科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1)同文馆使用的教科书从传统教科书、翻译到自编创新的经过;(2)外国兴办的学堂使用"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编译的教科书及一些英文原版教科书;(3)《笔算数学》的传入及其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数学思维是学好数学的基础.针对高职的数学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对数学产生兴趣,是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从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思维条件、探索解题思路三个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摸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基础教育领域中反映出的学生应用意识差.创造能力弱的弊端,从数学发展的客观基础。人的基本特性及教育的本质等方面,阐述了“问题解决”在数学教育中的必然性、重要性;指出在数学教育中,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上,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全面整理了日本数学教育家长泽龟之助的主要业绩,在此基础上对他的翻译工作进行评述,阐明了长泽在明治时期西方数学著作的引介、数学术语的确定与统一、数学书横排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指出长泽数学教科书编撰及数学教育方面的成果基础就是其前期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不仅对日本的数学教育影响巨大,而且还被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樊粉粉 《科技信息》2010,(33):I0271-I0272
本文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并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地分析与研究.对当前高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