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语言中决定谓语动词和主语之间的关系的语法形式称为语态。而其中作为表示句子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被动关系的语态就是被动语态。汉语、英语和日语三种语言的被动态在结构特征、形成动因及语用功能等方面都各具特色,笔者通过对三者在这些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出三者都可以表示中性、积极和消极的意义,但是主次不同,英语被动语态倾向于表中性意义,汉语被动语态表示消极意义居多,而日语被动语态则主要是发展以说话人的主观感受为语义动因的被动句.所以也是表达消极意义居多。  相似文献   

2.
英汉言语行为动词分类及其语义认知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词在许多语法理论里被看成句子结构最重要的成分。文章从语义认知角度对英汉言语行为动词进行了讨论。先讨论了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可比性;然后讨论了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认知结构分类问题并进行解释。最后还就英汉言语行为动词句法结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大部分的问题都起源于两种语言差异而造成的障碍。本文着重从对比句法结构这个层面去发现英语和汉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本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性语言,在词汇用语、句法结构以及文体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点。由于法律英语具有准确性、严肃性、复杂性等文体特点,使得法律英语的翻译工作也极具专业性。因此,有必要以其独有特征为切入点,对法律文本的中西互译进行分析,以增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5.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对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进行解读,分析中动结构中动词的特性。认为中动句是一种特殊的语态类型,具有自身的句法特征,它表示的是事物本身的内在本质属性而非着重于被动关系的传达。中动结构的生成源于人们对事物以及相关联事件的不同认知过程和认知角度。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中动句式。通过比较英汉中动句构造的异同点并从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句法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受事成为中动句的主语,是由于受事的内在特性而突显;其状语在句中不可或缺,也成为突显部分。  相似文献   

7.
英汉中间结构具有该结构的典型特征,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它们所表述的基本语义特征是相同的,但汉语因其语言的特殊语法规则具有独特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它们的差异是由英汉语不同的语言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英语造句的根本特征是主谓构造,包括语法性和逻辑性“主谓结构”。逻辑性“主语-谓语”结构的逻辑主语采用中心词为主格形式的名词词组,逻辑谓语采用非限定动词词组或无动词词组,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意义表达单位。该结构既分布于大句,也分布于小句,既可以是从属结构,又可以独立存在。在一定语境下实现意义表达的简洁化是其主要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视角对汉语主谓谓语句的句法构造以及变换和使用情况进行考察。主谓谓语句是汉民族认知结构在句法层面上的体现。S1与S2有广义领属关系的主谓谓语句的语序安排,以及"施事+受事+谓词"和"受事+施事+谓词"两种主谓谓语句在结构变换和实际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差异都与认知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0.
英、法、汉语构词途径的哲学思辨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视角和语义学出发对英、法、汉构词途径及其约定俗成的规则进行思辨性、交叉式的析比,辨明其间的异同之处,探寻英、法、汉语基本词的命名(构词)理据及其基本语义特征和语义拓展延伸路径,揭示不同语种语言发展的哲学奥秘,探索中西语言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移就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中的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一种精心排练而又故意误用语义的修辞手段。文章从英汉移就辞格的语义特征出发,论述英汉移就辞格怎样通过“故意误用语义”、“精心排练”语言使其产生变异,从而取得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现代汉语副词"依然"与"仍然"在句法特征、句式语义和固定格式上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在句法上,两者都能做状语,而"依然"还可以做谓语;做状语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替换。在语义和格式上,"依然"侧重于对静态持续态的修饰,有成词的固定格式;"仍然"可以表动作的间隔重复,并具有更重的转折意味。  相似文献   

13.
“非x不可”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又颇具特色的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式不断固化,拥有自己独特的语义和句法特征。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来看,“非x不可”结构实质上是一个表达未然事件的构式。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言中有大量关于动物的习俗语、成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词语在表达语言意义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语言意义对等性。两种语言中,有些词语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使用完全相同的动物名称;而有些词语在表达语义时,则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还有些词语在表达语义时,在一种语言里借助动物名称。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则根本不用动物名称。揭示两种语言中利用动物词语表达语言意义的对等性差异,可以促进语言学习、翻译和跨文化交际,避免语言交际中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判断句是语言中共有的表达判断概念的小句.就名词性谓语类型的判断句而言, 不同语言中判断句的构成具有不同特点.判断句中判断词的使用情况变数多,而且复杂.对各种语言的调查结果显示:判断句的判断命题是取决于句中名词性谓语的语义,判断词只有语法功能,并无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16.
汉语单句谓语中心词识别知识的获取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EBMT)的语句相似度研究中,确定谓语中心词以把握句子的整体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以标注了谓语中心词的3000句汉语单句作为训练集,将候选词本身的语法属性以及上下文环境作为该候选词的归类特征,通过建立统计决策树模型获取谓语中心词的识别知识。应用统计决策树进行了谓语中心词的自动识别,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7.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角度,深入了解歧义现象,并对结构歧义进行分化认知,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英语句法结构复杂性、精细性的理解,同时,对掌握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和进行英语教学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数词的语义转换、语义重构与修辞手段的运用呈现出不同方式,从而产生出大量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研究和对比英汉语数词的"言外之意",有助于对英汉语的认知与解码.  相似文献   

19.
汉语是以辩证逻辑为基础的两分的话题和说明结构;英语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三分结构。继对基本句式结构的对比分析之后,文章以语用为切入点,结合认知和句法,以实际语料为佐证,系统地归纳并分析了汉英变式句存在和使用的理据,总结了末尾焦点原则、话语意图和认知语境等具体理据。  相似文献   

20.
滕春艳 《科技信息》2010,(17):159-159,164
以英、汉NP+VP+CP"主表被"结构特点为依据,对该结构的句法及语义属性进行对比分析。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角度,利用X-阶标理论和深层、表层结构关系,提出英、汉NP+VP+CP"主表被"结构基础生成的(base-generated)模式假设,并探讨了从深层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内部论元NP[-animate,+agent]已经占领标示语位置,其语义属性表现出强性的施事性[+agent]特征,大于谓词动作发出者这个外部论元,同时,谓词VP表现出强性的状态性[+state]语义属性,从而使这一动作发出者的施事角色隐性,在人们的概念中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