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给出的波函数,计算了类锂Cu~(26+)离子1s~22p-1s~2nd(3≤n≤9)的跃迁能、波长和振子强度,将这些分立态的振子强度与单通道量子亏损理论相结合,得到该离子从1s~22p到电离阈附近高激发束缚态1s~2nd间的偶极跃迁振子强度以及相应连续态跃迁的振子强度密度.  相似文献   

2.
Ti^19+离子的能量和量子亏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计算了类锂Ti^19+离子的激发态1s2nl(l=d,f,n≤9)的非相对论的电离能;将相对论效应(电子动能的相对论修正,Darwin项,电子-电子接触项以及轨道-轨道相互作用)和质量极化效应作为微扰,计算了它们对体系能量的修正;利用有效核电荷方法计算了电子的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对电离势和激发能的贡献。在用FCPC方法得到的Ti^19+离子的激发态能量的基础上,以单通道量子亏损理论(QDT)为依据,计算了这两个Rydberg系列的量子数亏损;将得到的量子数亏损作为输入,根据Rydberg公式又实现了对任意高激发态的能量的理论预言。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组态相互作用方法构造了高离化Ni25+离子1s2nl(n≤9,l=d,f)Rydberg序列的波函数,计算了1s2nd-1s2n'f(3≤n≤9;4≤n'≤9)偶极跃迁在长度、速度和加速度三种规范下的振子强度,得到的计算结果彼此符合的较好.本文还将振子强度与量子亏损理论相结合,计算了从任一给定初态到末态所有分立态和连续态的振子强度和振子强度密度,实现了全能域光谱特性的理论预言.  相似文献   

4.
计算了类锂钒离子的激发态1s2nl(l=d,f;n≤9)的非相对论的电离能;将相对论效应和质量极化效应作为微扰,计算了它们对体系能量的修正;利用有效核电荷方法计算了电子的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对电离势的贡献。用在FCPC中确定的波函数,计算了类锂钒离子1s2nd-1s2nf(n≤9)跃迁的振子强度。  相似文献   

5.
计算了锂和类锂原子(Z=4-18)里德堡序列1s2ns(n=2,3,4)、1s2np(n=2,3,4)和1s2nd(n=3,4,5)中价电子的量子数亏损.研究了量子数亏损随原子序数Z、主量子数n和轨道量子数l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多组态Dirac-Fock理论计算了类钠铌离子1s~22s~22p~6nl(n=3~15,l=0~6)各能级能量及各能级(nlj)_k-(nlj)_k(ni≤6,nk≤15)间的电偶极辐射跃迁几率。结果表明,可能产生软X射线激光跃迁(4f—5g,4d—5f,4f—6g,4d—6f)的波长均在水窗波段(2.33~4.37nm)内。并把计算得到的某些跃迁波长值与测量值进行了比较,其相对误差小于1.5‰。  相似文献   

7.
用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计算了类锂Zn27+离子1s2np态的非相对论能量和波函数。给出了类锂Zn27+离子1s2np组态(n≤9)的电离势、激发能和跃迁能。依据单通道量子亏损理论,确定了1s2np Rydberg系列的量子数亏损。用这些作为能量的缓变函数的量子亏损,可以实现对任意高激发态(n≥10)的能量的可靠预言。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组态相互作用方法,构造了高离化Kr~(33+)离子1s~2 nl(l=p,d,f)态的波函数,并利用构造好的波函数,计算了Rydberg系列激发态的精细结构劈裂.为了得到高精度的计算结果,考虑了高阶相对论效应和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对精细结构劈裂的贡献,得到计算结果与已有的其他理论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9.
用全实加关联波函数计算了类锂原子体系(核电荷3~10)的基态ls22s和激发态ls2nl(l=s,p,d,f;n≤5)的比质量移位.与实验数据及其它理论结果的比较表明,全实加关联方法适用于计算对电子关联效应特别敏感的物理量.  相似文献   

10.
用全实加关联方法计算了类锂Cr^21+离子1s^2 2s-1s^2 np(2≤n≤9)的跃迁能和1s^2 np(n≤9)态的精细结构.依据单通道量子亏损理论,确定了Rydberg系列1s^2 np的量子数亏损.用这些作为能量的缓变函数的量子亏损,可以实现对任意高激发态(n≥10)的能量的可靠预言.用在计算能量过程中确定的波函数,计算了Cr^21+离子1s^2 2s-1s^2 np(2≤n≤9)跃迁的振子强度.将这些分立态振子强度与单通道量子亏损理论相结合,得到该离子从基态到电离阈附近高激发束缚态间的偶极跃迁振子强度以及束缚态-连续态跃迁的振子强度密度,从而将Cr^21+离子的这一重要光谱特性的理论预言外推到整个能域.  相似文献   

11.
Ti+19离子的能量和振子强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全实加关联方法计算类锂Ti^ 19离子1s^22p~1s^2nd(3≤n≤9)的跃迁能、振子强度和1s^2np与1s^2nd(n≤9)态的精细结构劈裂.得到的3种规范下振子强度的计算结果符合的很好,与已有的实验数据也相符合.确定了这2个Rydberg系列的量子数亏损.将上述分立态振子强度的计算结果与单通道量子亏损理论相结合,计算在电离阈附近(|E|≤I/2)束缚态一束缚态跃迁振子强度与束缚态-连续态跃迁的振子强度密度,实现了具有较大核电荷数的Ti^ 19离子量子跃迁特性的全能域理论预言.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实加关联方法获得类锂离子体系1s2 nl从LiⅠ到NeⅧ(2≤n≤5,l=s,p,d,f)激发态的波函数,利用所获得的波函数求得电子在核处密度算符的期待值.根据原子核体积效应对能级结构修正公式获得原子核体积效应对类锂离子体系激发态能级结构的影响.为获得高精度三电子体系能谱提供理论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子关联效应和相对论效应的Hartree-Fock(HFR)自洽场方法(SCF),计算了核电荷数Z=1-122中性原子的nd(3≤n≤6)、nf(4≤n≤8)电子的轨道平均半径、束缚能、有效量子数和径向波函数。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原子序数Z的增加,中性原子的激发态d、f电子的轨道半径、束缚能、有效量子数在过渡族开始的原子发生了突然的减少,d、f电子波函数也发生了塌缩。  相似文献   

14.
刘鑫 《科技信息》2009,(34):111-112
应用全实加关联方法计算了类锂Ti19+离子的1s2n(ll=d,f;n≤9)组态的能级结构和波函数。非相对论能量用Rayleigh-Ritz变分法确定,相对论修正和质量极化效应用微扰论计算;量子电动力学修正用有效核电荷数方法计算。为了得到高精度的理论结果,还考虑了离子实修正和高角动量分波对能量的贡献。在能级精细结构的计算中不仅考虑了自旋-轨道相互作用还计及自旋-其它轨道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Fe^23+离子的能量和精细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全实加关联方法计算了类锂Fe^23+离子的1s^2nl(l=s,p)组态的非相对论能量和波函数。非相对论能量用Rayleigh-Ritz变分法确定,包括动能修正、电子-电子接触项、轨道-轨道相互作用项以及Darwin项的相对论修正和质量极化项由全实加关联波函数的一阶微扰给出,量子电动力学修正由有效核电荷方法和类氢公式计算;给出了较高核电荷(Z=26)类锂体系1s^2nl(l=s,P)组态的电离能、激发能和1s^2np组态的精细结构劈裂。得到的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及物理规律符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16.
用最弱受约束电子势模型(w eakest bound e lectronpoten tia lm ode l,W BEPM)理论计算多价原子的R ydberg态能级和相应的量子数亏损。在W BEPM理论框架下,对于一个类光谱能级系列,能级只是主量子数n的函数,通过区分最弱受约束电子与非最弱受约束电子,归纳出相应的类光谱系列,将M artin关于单价原子量子亏损的公式推广到了多价原子系统。以此计算的R u原子的4d7(4F)ns(n≥28)和4d7(4F)nd(n≥26)两个R ydberg系列的能级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均在1.71×1-0 5之内,二者符合较好。这为计算多价原子体系R ydberg态能级提供了一个简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鑫 《科技信息》2010,(2):102-102
计算了类锂钒离子的1s2n(ll=d,f;n≤9)组态的能级结构。非相对论能量用Rayleigh-Ritz变分法确定,相对论修正和质量极化效应用微扰论计算;量子电动力学修正用有效核电荷数方法计算。为了得到高精度的理论结果,还考虑了离子实修正和高角动量分波对能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用全实加关联方法计算了类锂Co24+离子1s2nd(3≤n≤9)态的非相对论能量;在考虑了一阶相对论效应和质量极化效应对体系能量的一级修正的基础上,估算了高阶相对论修正和QED修正对能量的影响,计算了该离子1s2nd态的电离能、激发能和精细结构,得到与现有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与量子亏损理论结合,实现了对Co24+离子任意高激发态(n≥10)的能量的可靠预言.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在文献[1]中我们根据B. Edlen提供的半经验计算方法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得到了类Li离子Li Ⅰ—Si Ⅻ的能量与量子数亏损值。本文利用与文献[1]相同的程序计算了PⅩⅢ—NiⅩⅩⅥ离子的ns~2S、np~2P、nd~2D和nf~2F态(直至n=12)的能级值与量子数亏损。在文献[1]中曾根据原子实极化模型阐明了类Li离子np~2P、nd~2D和nf~2等非贯穿  相似文献   

20.
在原子核物理的文献中,用径向量子数v(v=n-1)和角动量量子数l来标记核能级,其由低到高的次序为: 1s,1p,1d,2s,1f,2p,1g,2d,3s,2f,3p,1i,2g,2d,4s,据此,可以归纳出判别核能级高低次序的经验公式。推断过程如下: 1、1956年徐光宪教授从光谱数据归纳出原子外层电子能级高低次序的经验公式 Enl=n 0.71……………………………(1)其中 n—电子的主量子数 l—电子的角量子数该式简单、明了,指出了原子外层电子能级高低的次序:Enl大,能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