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曾春兰  卢文杰  牙启康  陈家源  黄艳  王娟 《广西科学》2011,18(2):151-152,15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GC-MS-DS)联用技术对大叶千斤拔药材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大叶千斤拔药材中分离出40多个组分,并鉴定了其中的38种成分.这些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叶千斤拔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硅胶柱层析从短叶决明(Cassia leschenaultiana DC.)药材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9个油状流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分析技术(GC-MS-DS)分别对它们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检出39个成分,确认了其中的28个成分。这些成分主要为脂肪烃成分,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3.
陈家源  谭晓  卢文杰  牙启康 《广西科学》2011,18(3):226-227,232
采用硅胶柱层析、甲酯化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田皂角(Aeschynomene indicaL.)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53个组分,确认了其中的31个成分.这些成分主要为脂肪酸成分,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鉴定出.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杉寄生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甲酯化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其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27个组分,确认了其中的25个成分。这些成分主要为萜类化合物,均为国内首次在该植物中鉴定出。  相似文献   

5.
小槐花中的脂溶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硅胶柱层析、甲酯化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小槐花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45个组分,确认了其中的29个成分。这些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其中以十六烷酸、十八碳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28.90%、26.49%、17.95%。这些成分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鉴定出。  相似文献   

6.
长柱十大功劳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硅胶柱层析从长柱十大功劳(Mahonia duclouxiana Gagnep.)药材的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油状流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GC-MS-DS)分别对它们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检出50个成分,鉴定出其中41个成分,检出率为82%。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平树根部的脂溶性化学成分,为其药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离,甲酯化后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30个组分,确认了其中的21个成分。【结论】分离得到的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化合物,所有成分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鉴定出。  相似文献   

8.
尖尾枫脂溶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微  刘布鸣  冯军  黄艳  何开家  邱宏聪 《广西科学》2012,19(2):147-148,151
采用硅胶柱层析、甲酯化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广西特色瑶药植物尖尾枫[Callicarpa longissima(Hemsl.)Merr.]的脂溶性化学成分。结果分离出39个组分,并鉴定确认了其中的29个成分。确认的29个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被鉴定出来。  相似文献   

9.
杨海船    黄荣胜  张颖    李嘉  ** 《广西科学》2019,26(5):549-55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并鉴定黄根的脂溶性化学成分。从黄根挥发油中分离出74个成分,并鉴定了其中的36个成分。黄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十八碳6烯酸(7.52%),棕榈酸(6.34%),Phosphetane,2,2,3,4,4-pentamethyl-1-phenoxy-,1-oxide (6.05%)等。从黄根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64个成分,并鉴定了其中的37个成分。黄根石油醚提取物主要成分为反式油酸(18.85%),棕榈酸(17.66%),硬脂酸(4.49%)等。利用GC-MS分析鉴定黄根脂溶性成分,具有快速、稳定、重复性好的特点,可用于黄根药材成分的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毛细管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青海省不同产地短管兔耳草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分离鉴定出40种不同化合物,有11种成分为3个产地所共有.比较发现不同产地短管兔耳草脂溶性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存在差异,为该种药材品种及产地的鉴别和品质比较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心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核桃分心木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与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分析及化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催吐萝芙木醇(1)、2-乙氧基胡桃醌(2)、二氢槲皮素(3)、柚皮素(4)、儿茶素(5)、β-谷甾醇(6)。结论:分心木中富含酚性成分,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分心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长小苞黄芪(Astragalus balfourianu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MCI等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长小苞黄芪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得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酸(1)、β-谷甾醇(2)、异甘草素(3)、角鲨烯(4)、芒柄花苷(5)、芒柄花素(6)。结论:所有的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利用GC/MS联用仪对刺梨籽乙醚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了31个成分并鉴定出了其中的25个化合物,占总提取的93.16%。其主要成分为香草醛(21.06%),苧烯(16.20%),(Z)-2-庚烯醛(7.95%),香草醇(7.45%),(E,E)-2,4-癸二烯醛(5.98%)。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凝胶、HPLC等色谱技术对葱属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MS和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表明,从大蒜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去氢催吐萝芙叶醇(Ⅰ)、(+)-催吐萝芙叶醇(Ⅱ)、N-反式阿魏酰基-3-甲氧基酪胺(Ⅲ)、N-顺式阿魏酰基-3-甲氧基酪胺(Ⅳ)、N-反式-p-香豆酰基酪胺(Ⅴ)、N-顺式-p-香豆酰基酪胺(Ⅵ)、N-反式-p-香豆酰基去甲辛弗林(Ⅶ)、N-顺式-p-香豆酰基去甲辛弗林(Ⅷ)、对羟基苯甲酸(Ⅸ)、3,4-二羟基苯甲酸(Ⅹ)。化合物Ⅰ~Ⅵ和Ⅷ均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全缘叶蓝刺头(Echinops integrifolius Kar.et Kir.)根的化学成分.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技术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全缘叶蓝刺头根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及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11α,13-二氢去氢木香内酯(2)、豆甾醇(3)、7-羟基香豆素(4)、东莨菪素(5)、对羟基苯甲酸(6)和茵芋苷(7),其中化合物6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和7是首次从蓝刺头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西南鬼灯檠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南鬼灯檠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西南鬼灯檠的化学成分,常规硅胶柱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薄层色谱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了4个化合物。结果:4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儿茶素(catechin,Ⅰ)、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3—O-gallate,Ⅱ)、岩白菜素(bergenin,Ⅲ)和齐墩果酸(oleanoli cacid,Ⅳ)。结论:这4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西南鬼灯檠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蒙椴树皮提取物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对蒙椴树皮进行提取,对得到的油状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其化学组成,鉴定了其中的57种化学成分,并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含量,鉴定成分占总组分的73.26%;主要成分为酯类化合物,同时鉴定出烷烃类、酸、醇、醛、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利用柱色谱、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及波谱分析等分离技术对楤木根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云南产楤木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β-D-葡萄糖苷(1)、芹黄素-7-O-α-L-鼠李糖苷(2)、咖啡酸乙酯(3)、反式阿魏酸(4)、咖啡酸甲酯(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6)、香兰醇(7)、β-谷甾醇(8).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及制备HPLC对长苞刺蕊草Pogostemon chinensis进行化学分离,根据化合物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长苞刺蕊草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得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木栓酮(friedelin,Ⅱ)、广霍香酮(pogostone,Ⅲ),并且它们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