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侏罗系不同原油粘度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和地质条件,分析了影响原油粘度的各种因素。风城地区原油属于稠油—超稠油,纵向上原油粘度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横向上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不同粘度原油其原油族组成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原油粘度变化主要受油气运移、保存条件、组分重力分异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砂岩油藏长期注水开发,注入水对储层孔隙中的原油物性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原油密度、黏度、含蜡量、凝固点逐渐增大;原油黏度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含水率在20%以下,原油黏度上升幅度较大,含水率为20%~85%时,原油黏度上升幅度比较平稳,含水率90%以上时,原油黏度上升幅度又变大;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原油性质变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水洗前后原油性质参数之间的关系也发生变化,水洗后相同密度原油所对应的黏度明显增加,相同密度、黏度的原油所对应的凝固点明显升高。原油性质变化机理研究表明:油藏温度变化、原油轻质组分分离、脱气和注水水质是引起原油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光学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散射原理为基础,建立了原油乳状液比表面积与时间的关系模型,进一步推导了原油乳状液衰变速率表达式.借助近红外扫描仪,评价了石油磺酸盐原油乳状液和碱原油乳状液两种体系的稳定性.红外扫描实验结果表明,碱原油乳状液体系、石油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OP-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的半衰期分别为10.92,0.96,0.26 h.对各种原油乳状液体系的衰变速率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碱原油乳状液体系、石油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OP-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的液珠衰变速率分别为0.000652,0.0556,0.1218.计算结果和常规析水指数测定结果在分析原油乳状液稳定性方面具有一致性,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在原油乳状液稳定性评价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光学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散射原理为基础,建立了原油乳状液比表面积与时间的关系模型,进一步推导了原油乳状液衰变速率表达式。借助近红外扫描仪,评价了石油磺酸盐原油乳状液和碱原油乳状液两种体系的稳定性。红外扫描实验结果表明,碱原油乳状液体系、石油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OP-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的半衰期分别为10.92,0.96,0.26 h。对各种原油乳状液体系的衰变速率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碱原油乳状液体系、石油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OP-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的液珠衰变速率分别为0.000 652,0.055 6,0.121 8。计算结果和常规析水指数测定结果在分析原油乳状液稳定性方面具有一致性,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在原油乳状液稳定性评价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多套烃源岩、多期生排烃过程导致了原油来源的复杂性。利用原油物性、气相色谱-质谱等资料,综合厘定盆1井西凹陷原油的地化特征与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3种类型原油:Ⅰ类原油具有高含量25-降藿烷、高含量伽马蜡烷和大斜率“上升型”三环萜烷分布特征,是强还原沉积环境有机质形成的主生油窗阶段原油,来自于风城组烃源岩;Ⅱ、Ⅲ类原油具有较低含量伽马蜡烷和“山峰型”或弱“上升型”三环萜烷分布特征,是弱还原沉积环境有机质形成的原油,原油主要来自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混有降解的风城组来源原油,其中,Ⅱ类原油是主生油窗阶段的原油,Ⅲ类原油是高过成熟阶段的原油。油藏具有多期充注特征,中晚侏罗世聚集的Ⅰ类原油分布广泛,但遭受了强烈生物降解,对成藏贡献小;晚白垩世聚集的Ⅱ类原油在砂体中长距离运移,多在凸起区汇聚成藏;新近纪,储层物性变差,原油难以长距离运移,该时期聚集的Ⅲ类原油多在断裂带附近成藏。  相似文献   

6.
不同沉积环境下原油氮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是原油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但是由于原油含氮量较低,碳氮比高,造成氮同位素样品制备困难。为揭示不同沉积环境原油的氮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依据杜马斯燃烧法原理,利用EA-IRMS连用技术测定几个典型沉积盆地原油的氮、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环境原油氮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海相沉积环境原油氮同位素明显轻于陆相沉积环境的原油;陆相沉积环境中原油氮同位素组成特征受沉积环境的盐度及氧化还原程度的影响,源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的原油氮同位素组成明显偏重,这是该沉积环境有利于反硝化作用的进行所致;原油的氮同位素组成可以有效用于原油的油源分析和对比,原油的氮同位素组成可能是油气地球化学中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氮气的溶解及抽提效应对原油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气混相驱、非混相驱过程中由于存在氮气的溶解及抽提(蒸发)效应,使原油组分和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均发生变化.通过PVT相态实验研究表明,原油注入氮气后原油体系组成、性质变化明显,随着氮气注入比例的增加,原油的饱和压力、膨胀系数、体积系数、气油比增加,原油黏度、密度则减小;氮气溶解明显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质,增强了油藏驱动能量,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原油脱气过程中由于抽提(蒸发)效应对原油性质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相对小一些,不会对近井地带原油生产带来明显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测试条件下原油流变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V2 0旋转粘度计和原油渗流流变性测试仪 ,在不同条件下对 4种脱气原油的流变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用 3种不同测试方法测得的原油视粘度明显不同 ;用旋转粘度计测试的视粘度最低 ;毛细管内的原油粘度次之 ;多孔介质内渗流时原油的视粘度最高。原油在多孔介质内渗流时 ,渗透率越低 ,原油视粘度越高 ,并且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特性及存在着初始压力梯度。原油组分、试验温度、岩石孔隙结构等因素对原油的流变性影响最大 ,采用天然岩心测试地层条件下原油的流变性 ,其测试结果对油田开发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带原油含蜡量差异大,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在原油物性、族组分及色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质显微组分鉴定、金管热模拟实验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等手段,分析了西湖凹陷高蜡原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显示,高蜡原油主要分布在平湖斜坡带,其中宝云亭-武云亭油气区原油含蜡量最高,孔雀亭油气区原油含蜡量次之,平湖油气田原油含蜡较低;中央反转构造带以及西次凹高蜡原油少有分布.角质体是西湖凹陷高蜡原油主要成油母质,其相对含量及演化程度差控制了不同构造带间高蜡原油分布;油气运聚过程是控制平湖斜坡带不同油气区之间高蜡原油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天然气充注强度、砂体横向连通性及断层发育程度共同决定高蜡原油的最终分布.  相似文献   

10.
对大量混合原油凝点数据的分析发现 ,两组分原油按 1∶1混合后 ,混合原油凝点的实测值与线性加权方法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与两组分原油各自凝点之差的绝对值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用原有计算模型须已知每两组分原油按 1∶1混合后的凝点。提出了计算混合原油凝点的一种新方法 ,弥补了现有混合原油凝点计算模型的缺陷。利用此方法 ,仅须知道各组分原油的凝点 ,即可计算在任意混合比例条件下混合原油的凝点。对于凝点不完全确定的两组分混合原油 ,用此方法不仅可以预测凝点 ,还可预测各配比条件下混合原油凝点的变化范围。利用 5组 2~ 5组分混合原油的实验数据验证表明 ,新方法对混合原油凝点的计算结果与现有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相当。  相似文献   

11.
通过辽河探区西部凹陷原油溶解气油比变化特征及其与原油密度关系,分析了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分布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原油溶解气油比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随深度变浅而降低,与原油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依据原油密度与原油溶解气油比相关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及其分布特征.凹陷内部的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相对较小,但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气藏的形成;而凹陷边缘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一般较高,但保存条件差,对天然气成藏不利.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下刚果盆地西北部深水区Albian阶Sendji组原油的特征、成因、来源及分布规律等问题,通过对该区7口钻井15个原油样品的物性参数、稳定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Sendji组原油总体为轻质原油,向陆一侧的3个油田中Sendji组原油具有湖相原油的特征,可能来源于盐下湖相烃源岩;向海一侧超深水区MOHO油田Sendji组原油具有海相原油的特征,可能来源于Likouala组上部海相烃源岩。下刚果盆地海域的湖相原油主要分布在近陆一侧的浅水和部分深水区,而海相原油主要分布在向海一侧的深水及超深水区,中间过渡带分布湖相和海相的混合原油。  相似文献   

13.
原油裂解气可以作为重要的天然气来源,将是未来重要的勘探方向之一。对原油裂解成气研究方法、产物特征、识别标志、原油裂解程度定量表征、原油裂解成气门限、主成气期、影响因素以及中国原油裂解气区的主要勘探及研究态势进行了总结和评述。认为原油裂解成气的门限和主生气期是原油裂解气形成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尤其是在超压条件下,原油裂解成气的主生气门限、化学动力学问题及原油裂解成气定量预测等研究需要加强;盐岩及其体系中的不同矿物对原油裂解成气的影响及机理尚不明确;中国东部湖相原油裂解气研究仍显薄弱,为加强对湖相裂解气形成与分布规律的正确认识,丰富原油裂解气形成理论,缓解中国东部天然气资源短缺问题,针对中国东部陆相断陷湖盆应进一步开展原油裂解气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吕秀芝 《科技信息》2012,(14):375-376
本文通过动态模拟实验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原油/岩石表面相互作用机理,了解了油藏在开发阶段原油本身性质发生的一些变化,分析了原油在油藏微观孔隙与岩石表面之间的反应及对原油组成产生的影响,分析了界面原油组成与体相原油的差异性。水驱残余油为极性沥青质、胶质等极性组分,以残余油为目标的三次采油方法研究需要考虑面相原油与体相原油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含蜡原油管道停输再启动压力与原油结构强度密切相关。为了理论上描述胶凝原油屈服应力,以胶凝原油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为基础,结合统计力学理论及重正化群模型,建立了胶凝原油临界损伤屈服应力计算模型,并利用胜利及苏丹原油在胶凝点附近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屈服应力对所建立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在胶凝点附近温度条件下,随着测试温度的降低原油屈服应变呈下降的趋势;在测试范围内随着油温的升高,胶凝原油屈服应力越来越小,油温与屈服应力整体呈现幂律关系;相同温度条件下,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胶凝原油屈服应力逐渐增大;利用所建立的胶凝原油临界损伤屈服应力计算模型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胜利原油屈服应力进行拟合,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原油屈服应力,计算结果可为含蜡原油管道停输再启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艾宏承  王俊梅  钱梅 《甘肃科技》2006,22(11):124-125
制定原油破乳剂评价方案,对十一种原油破乳剂进行评价,筛选出了效果较好的四种原油破乳剂,并在常减压电脱盐装置进行了工业试验。对不同原油破乳剂对各类原油的感受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使用控制应力流变仪,在原油凝点附近温度区域对大庆原油和胜利原油进行了线性粘弹性应力范围内的小振幅振荡剪切实验.以原油开始出现线性粘弹性应力区间的最高温度作为基准温度定义了相对温度,对粘弹性参数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表明,大庆原油及胜利原油在各自凝点以上4 ℃时,均表现出明显的粘弹性特征,其损耗角分别为37.66°和76.55°.在相同的相对温度下,大庆原油的弹性特征明显好于胜利原油,大庆原油的粘弹性参数对温度的敏感性也明显好于胜利原油.两种原油粘弹性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其胶质、沥青质含量和析蜡特性不同.凝点温度附近的原油流变性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应该作为确定输油管道进站温度的重要依据,目前,仅以原油凝点作为确定进站温度的主要依据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量稳步提升,原油进口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对我国原油进口量与国际原油价格、我国GDP以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原油进口量与我国GDP及三大产业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原油进口量影响甚微。通过建立原油进口量以及三大产业之间的VAR模型发现,我国原油进口量对三大产业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我国原油战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量稳步提升,原油进口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我国原油进口量与国际原油价格、我国GDP以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原油进口量与我国GDP及三大产业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原油进口量影响甚微。通过建立原油进口量以及三大产业之间的VAR模型发现,我国原油进口量对三大产业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我国原油战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原油掺炼对混合原油、馏分油及渣油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卡宾达和阿曼原油、卡宾达和马西拉原油、马西拉和大庆原油等3组混合原油,考察了原油混合后,在520°C前的拔出率、粘度、表面张力、密度、凝点、馏分油密度和折光率等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原油掺炼比例适当时有可能使拔出率高于理论拔出率0.88%~3.87%;掺炼原油总拔出率的正增趋势对应着粘度、表面张力、密度和凝点的负增趋势,反之亦然;在最佳掺炼比条件下,原油掺炼会引起原油各馏分结构组成变化,而且对柴油、蜡油及渣油尤其明显,渣油略有变重;混合原油拔出率及原油、馏分油和渣油性质的变化不具有加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