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研究植物器官中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了解植物体内养分的吸收、运输和分配机理,揭示植物生活史策略及其响应和适应环境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喀斯特峰丛洼地3种建群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根、茎、枝、叶中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含量在3种建群树种器官中的分配表现为叶(496.45±20.28 mg/g)根(472.35±13.8 mg/g)茎(471.01±8.85 mg/g)枝(468.04±11.36 mg/g),N、P含量分配表现为叶(21.39±3.11 mg/g, 0.99±0.19 mg/g)枝(6.30±1.30 mg/g, 0.50±0.13 mg/g)根(6.27±1.0 mg/g, 0.39±0.08 mg/g)茎(1.65±0.47 mg/g, 0.22±0.05 mg/g),同一养分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有显著差异;N、P含量在各树种和各器官(干、皮、枝、叶)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变异,而C含量在各树种和各器官之间变异较小;C∶N和C∶P表现茎中最高,叶中最低;3种建群种植物N∶P平均值为22.02±3.79,受P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同一器官对不同养分的吸收以及不同器官对同一养分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均具有一定的协同特征。研究可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地区植物的养分循环、生态策略及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退化喀斯特森林养分循环特征,以黔中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次生林内的10个优势种凋落叶为对象,开展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凋落叶中C、N、P元素与凋落叶的质量比分别为(497.88±12.97)mg/g、(12.19±0.54)mg/g和(0.89±0.05)mg/g。m(C)∶m(N)、m(C)∶m(P)和m(N)∶m(P)值分别为43.17±2.07、620.03±42.33和14.60±0.81。不同生活型树种凋落叶中C和P元素与凋落叶的质量比及m(C)∶m(P)均表现为常绿树种大于落叶树种(P0.05)。凋落叶中N、P与凋落叶的质量比呈正相关。同其他研究结果相比,喀斯特地区树种凋落叶中C、N、P元素与凋落叶的质量比具有地域差异。黔中次生森林凋落叶中C、N、P与凋落叶的质量比普遍较高,凋落叶的分解速率较快,N、P元素成比例矿化释放,但是矿质养分和凋落叶的分解不受有机物与凋落叶质量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深圳湾红树林的鱼塘、白骨壤林和光滩3种生境中采集沉积物样柱, 分析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 Cu, Zn 和 Pb)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并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3 种生境的沉积物在整个沉积深度(0~50 cm)范围内, pH从高到低依次为光滩>白骨壤林>鱼塘; 盐度、电导率和总有机碳(TOC)的高低顺序均为白骨壤林>光滩>鱼塘。整体上重金属的含量分别为Zn 103.45~214.14 μg/g, Cu 70.92~133.50 μg/g, Pb 54.90~84.65 μg/g, Cd 6.57~7.25 μg/g。3种生境沉积物中的4 种重金属含量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 Zn, Cu和Pb在3种生境中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白骨壤林>光滩>鱼塘, Cd含量为白骨壤林≈光滩>鱼塘。其中, 鱼塘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最低(P<0.05); Zn和Cu含量随深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 仅Cu含量随样地和深度变化表现出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TOC在鱼塘重金属Pb积累中起一定的作用(P<0.05), 鱼塘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 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Eir)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d>Cu>Pb>Zn。各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从高到低均为白骨壤林>光滩>鱼塘。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显示, 3种生境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达到高潜在生态风险级别, 主要来自Cd污染, Cu污染次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针叶C、N、P生态化学计量和养分重吸收特征,揭示南方红豆杉的养分限制格局和养分高效利用策略,为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的高质量种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9年生南方红豆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针叶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分析针叶的生态化学计量、养分重吸收率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南方红豆杉针叶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79.67、22.52和2.21 g/kg,碳氮质量比(C:N)、碳磷质量比(C:P)、氮磷质量比(N:P)分别为21.74、226.25和10.55;N与P、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与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生长季中,南方红豆杉针叶C含量最稳定,变异系数为3.90%,P含量的变异系数(22.43%)大于N(15.34%)。研究区南方红豆杉在生长季(6—11月)针叶C与N含量均表现为先平缓上升后显著下降趋势,8月达到高峰并持续到9月,C含量10月最低,N含量11月最低;P含量则表现为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的趋势,在9月达到峰值,且显著大于其他各月份;针叶中C:N和N:P的变化比C:P更稳定,且P含量决定了C:P和N:P的动态变化。南方红豆杉针叶N重吸收率和P重吸收率分别为19.33%和22.16%,且P重吸收率与衰老叶P含量、C:P呈显著负相关,与N: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研究区内,9年生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针叶具备较好的C储存能力和养分资源竞争力,N、P重吸收率较低,养分在针叶中的驻留时间较长,生长未受到N、P限制。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显胎生红树植物木榄(Bruguiera gymnorrihiza)、秋茄(Kandelia obovata)、隐胎生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非胎生红树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 grantum)的繁殖器官发育过程中铁(Fe)、钼(Mo)、锌(Zn)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花蕾期,除白骨壤外,其他种类Fe元素含量相近,在0.035 2~0.045 4 μg/mg之间.隐胎生红树植物白骨壤、桐花树中Fe元素含量在种子期最高,分别为0.090 2和0.073 3 μg/mg,萌发后呈现降低的趋势,在胚轴成熟期达到最低.在种子期,Mo元素含量在胎生红树植物中差异不大,在0.288 2~0.302 0 ng/mg之间,平均为0.294 5 ng/mg,明显高于非胎生红树植物木果楝0.105 6 ng/mg.种子萌发后,胎生红树植物中Mo元素含量下降.在同一时期,胎生红树植物种子的Mo元素含量明显大于木果楝.在木果楝的繁殖器官发育过程中,Zn元素含量逐渐下降,且比同期的胎生红树植物低.  相似文献   

6.
研究元江干热河谷不同植物叶片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可为该地区植被恢复的措施制定提供理论参考.选取元江河谷的30种典型植物的叶片,分析和研究了叶片的C、N、P和化学计量特征.研究发现元江干热河谷植物叶片C、N、P元素质量比分别为408.54±28.15、16.64±5.12、2.39±0.58 mg·g~(-1),变异系数分别为0.069、0.307和0.242. N和P极显著正相关(P0.01); C/N(w(C)∶w(N))、C/P(w(C)∶w(P))及N/P(w(N)∶w(P))分别为26.44、178.91、6.99,N与N/P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对其他研究,元江干热河谷植物叶片C、N元素含量偏低,而P元素含量偏高,N/P小于14,均为N受限植物. 30种植物聚为5类,根据聚类结果分析了氮磷利用效率和木质化程度得出,第Ⅰ类群植物,即厚皮树、滇刺枣、毛枝青冈、三叶漆、虾子花、华西小石积、心叶木、木紫珠、清香木、变叶翅子树、细基丸可能具有更高的适应元江的干热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广西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研究红树白骨壤幼苗对水中重金属(Cu,Pb,Zn,Cd)的吸附去除性能。【方法】红树白骨壤幼苗采用砂培法由胚轴栽培而得,配制不同浓度混合重金属培养液对红树白骨壤幼苗胁迫培养35d后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结果】随着培养液中重金属浓度的升高,红树白骨壤幼苗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也逐渐增加,最高含量分别达到Cu 980.78μg/g,Pb 1623.03μg/g,Zn 446.21μg/g,Cd 69.41μg/g。红树白骨壤幼苗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普遍是叶部最少,茎部次之,大部分都积累在根部。红树白骨壤幼苗的根、茎对Zn的输送能力最好,其次是Cu和Cd,对Pb的输送能力最差。【结论】红树白骨壤幼苗对4种重金属都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尤其是对Pb和Cu的吸附去除效果更好,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近岸河口重金属污染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8.
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的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测量北京及周边地区358种植物的叶碳、氮和磷(C,N,P)含量, 系统分析了该区域不同生长型植物的叶C,N,P的计量规律。结果显示, 本区植物叶C,N,P的几何均值分别是45.1%,2.61% 和0.20%(干重), 且叶片中C,N,P 含量分别是叶柄中相应元素含量的1.1,2.4 和1.8 倍, 反映了与器官功能相适应的元素计量分配关系。草本相比于木本植物具有高叶N(P) 低C 的特点, 而针叶树的叶N(C) 显著低于(高于)阔叶树, 但二者P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叶的C,N,P彼此显著相关, 其中C 和N(或P)负相关,N 和P正相关; 叶C∶N, C∶P 和N∶P 的几何均值是17.3, 242 和13.9。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Sheue,LiuYong))幼苗叶片酚类化合物含量和结构动态变化,阐述了其从成熟到衰老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秋茄叶片从芽至第6对叶,总酚含量((144.73±8.56)mg/g~(38.79±2.14)mg/g)和可溶缩合单宁含量((128.44±12.73)mg/g~(19.87±2.45)mg/g)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生理活力强的第3对成熟叶的总酚及可溶缩合单宁含量最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单宁主要降解产物(翠雀素、花青素、花葵素)的相对含量,逆向推断单宁结构差别:其中花青素含量最多且相对含量稳定;翠雀素含量从幼嫩组织到成熟叶片逐渐增加,芽和芽中幼叶含量较低;花葵素含量在芽中较高,其他组织中含量相差不大.由此可知,从芽中幼叶到第6对叶这一发育过程中单宁结构的羟基数量不断增加.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各发育阶段叶片单宁结构进行分析:缩合单宁组分从二聚体到十四聚体广泛分布于芽和叶片,但从第3对叶片开始,单宁聚合体与糖苷结合,特别是在第5,6对已经开始衰老的叶片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了秋茄叶片不同发育阶段酚类化合物含量和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叶片中酚类化合物对于红树植物的生存和适应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92年3月在广西北海半岛大冠沙白骨壤群落研究了白骨壤植株的测树因子跟地上部生物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由于白骨壤植株形态多变,树高通常小于2.0m,树高在估算地上部生物量时并不重要。植株的生物量可较好地用下述方程估算:茎:W=0.8496-0.4429D+0.0748D~2枝:W=-2.2744+1.5595e~(-H)+1.0590C+0.0606D~2叶:W=0.0180D~(2.1294)地上部分生物量:W=-2.4386+0.0081H/LnH+1.4796C+0.0991D~2式中 H 为树高(m),D 为基茎(cm),C 为冠幅(m~2),W 为干重(kg)。文中还给出了利用这些方程估算群落生物量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3.
许多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都预言,真空是未来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时代人们曾讨论过"真空"是否存在的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以帕斯卡为代表,认为真空存在,另一派以笛卡尔为代表,认为真空不存在,最后实验证明"真空存在派"正确.现代研究表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排除了真空物质后的空间",即"真空的真空"是否存在.本文探讨了与"真真空"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测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解答"真真空"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给出了一维非自治时滞系统点态退化的一个例子,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曲面“侧”是一个重要而难以理解的概念,本文对曲面“侧”概念的讲授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曲面“侧”概念的“参照物”理解法,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影响要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动生活状态的重要表征。在梳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相关概念、测度方法基础上,分析了物质环境要素和非物质环境要素对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影响;提炼出有效支持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中观环境规划、微观环境设计和政策文化扶助层面的策略;指出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研究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对位异构体的对称性由核磁共振氢谱测定了工业十二烷基苯在硝硫混酸中的硝化选择性,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为75% ̄80%。以月桂酸和苯为原料,经氯化、酰化和还原合成了正十二烷基苯。在同样条件下研究了正十二烷基苯的硝化,由核磁共振氢谱和气相色谱分析,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仅为60%。根据空间位阻效应,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与甲苯,乙苯,异丙苯等短链烷基苯的硝化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