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上埋式公路涵洞地基及基础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上埋式公路涵洞的地基及基础的工作机理、提高设计水平,分析了目前地基承栽力的确定与地基及基础的设计方法;通过首次给出的涵洞、填土体、地基及基础共同工作机理模型,分析了公路涵洞的受力及其与土体的共同工作性状。结果表明:公路涵洞工程的地基及基础设计不能套用基底压力小于地基承栽力的原有原则;涵洞与地基刚度越大,涵顶上作用的土压力就越大。建议涵洞上部土压力按顾安全公式计算;地基承栽力确定原则为涵洞基础下与涵侧土堤下地基承载力相等。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上埋式涵洞侧填土荷载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基于普朗特尔-赖斯纳与太沙基极限承载力理论,研究了涵洞基础深度效应与宽度效应下涵洞基底粉质黏土、黏性土与砂土地基承载力变化规律与曲线特征。此外,基于涵洞地基的实际受力情况与涵洞地基承载力计算图示,修正了太沙基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并将用修正方法计算得到的涵底地基承载力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太沙基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涵洞基础深度效应与宽度效应对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的提高作用明显,随着基础埋深系数的增加,粉质黏土、黏性土与砂土的地基承载力值随之增加,粉质黏土与黏性土地基增加的幅度较小,砂土地基增加的幅度较为显著;(2)当基础宽度系数k≥5时,黏土与砂土地基承载力增长幅度减小,而粉质黏土地基承载力增长幅度较大;(3)填土高度为6 m时,改进方法计算得到的地基承载力值比有限元法大8.78%,比太沙基计算公式法大18.72%,改进方法比太沙基方法更接近涵洞地基极限承载力值。  相似文献   

3.
笔者结合了实际工作经验,对公路桥涵设计中的桥涵洞类型设计的选择、桥涵地基承载力设计、涵洞的合理定位设计、涵洞的进出水口设计处理、涵洞孔径的确定设计及其它方面设计应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涵侧填土对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的提高效应,由几何和动力相似条件设计了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涵侧填土高度的涵洞地基受荷,直到破坏。为了确定涵侧填土对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的提高作用,根据相似原理设计了高填方涵洞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涵侧填土高时涵洞地基受荷破坏的过程,绘制荷载-沉降曲线得到极限荷载。讨论了使用经验公式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的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差值。选取图们至珲春高速公路桩号为RK365+510处的高填方涵洞作为试验涵洞,在涵洞底部埋设沉降观测点,测量基底沉降值和沉降差。结果表明:侧填荷载对地基承载力的提高十分显著,且提高幅度为非线性,先从18.4%增加到36.83%,然后减小到8.91%;计算地基承载力时应考虑公式和计算参数的选择以及试验方法对力学指标的影响;现场测试的涵洞基底最大沉降值符合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涵洞作为我国道路建设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其施工设计将极大地影响到道路施工的质量和施工进度,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它们会有自己的显著特征以及普遍的内容。其具体的方位和路线设计之间的关联是非常密切的,而且和路线方位是一致的,它的具体方位以及构造和建设的面积等要素都是由设计来明确的。文章对公路桥梁常用的各类涵洞基础使用条件进行了总结,比如说钢筋混凝土圆形涵洞、矩形涵洞及其他封闭式涵洞、钢筋混凝土盖板箱涵、混凝土高失拱形涵洞等。并对此分析了涵洞基础埋置深度及厚度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提高涵洞设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总结涵洞施工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地基的处理方案不合理或者处理不当是软弱地基涵洞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相关工程部位的施工安排及施工质量是直接诱因,施工中保证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地基的处理,加固,以及相关工程的安排,因而相应要加强地基开挖和地基处理的检查,合理安排各道工序,以控制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津汕线大高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粉喷桩处理软基的施工实践,总结粉喷桩应用于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和其它软基处理方案对比,证明粉喷桩处理后的软基,克服了涵洞基础沉降、桥头跳车、路基沉降现象,并且快速、经济。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与稳定性,提出填土-涵洞-地基共同作用下的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通过现场试验分析涵洞基底土压力随填土高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传统涵洞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的不足,利用有限元软件研究不同地基土质下高填方涵洞受力特点和地基应力与变形特性,确定高填方涵洞地基的破坏模式,建立地基工后沉降20 cm为控制指标的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将不同填高、地基土质下的基底压力与规范公式计算值及沉降控制值进行对比,验证此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涵洞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低估了高填方涵洞的地基承载力;涵洞和一般路堤的不均匀沉降导致涵顶应力集中,造成跳车现象;涵洞基底压力大于一般路堤,地基土强度越高,涵洞基底压力与一般路堤压力的比值越大;在一般土质与较好土质下,涵洞地基的稳定性要高于一般路堤断面的稳定性,地基土的破坏形式为典型的局部剪切破坏形式;按地基工后沉降20 cm控制地基承载力符合实际情况,规范公式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9.
涵洞是我国山区道路排水最重要部分,山区的涵洞的排水能否合理,是否能够完全满足地面排水的要求,确保路基安全、道路运输车辆的通畅至关重要。山岭地区的涵洞数量取决于地形,据不完全统计每公里有大2-3座涵洞,这充分说明了涵洞在山区道路设计和建设中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了山岭地区涵洞设计和设计中的缺陷,提出了一些设计观点,可以为从事道路涵洞设计方法和施工单位的同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填路堤下涵洞病害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某高填路堤涵洞实体工程的病害,采用压力盒、水准仪及沉降观测仪器对其进行了全程监控,依据所测压力、沉降以及裂缝形态阐述了涵洞裂缝的产生机理,井从地基、基础、填土等方面分析了涵洞病害产生的因素,推定了涵洞基础扭转破坏的运动过程。指出在涵洞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地形因素,避免产生“扁担效应”,同时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施工速度。  相似文献   

11.
地基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和公路等级的提高,出现更多的高填路基和桥梁涵洞,因此对高填路基和桥梁涵洞下地基承载力尤为重要.文章系统地介绍成层土地基承载力、承载力系数Nr、路基特性及加载面刚柔度对承载力的影响和非饱和土地基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可为地基承载力的研究、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广州大学城市政组团五标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基的施工实践,总结水泥搅拌桩应用于软基处理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手段,质量检测方法,通过和其它软基处理方案对比,水泥搅拌桩处理后的软基,克服了涵洞基础沉降,桥头跳车,路基沉降现象,并且快速、经济.  相似文献   

13.
靳达辉 《科技资讯》2009,(17):59-59
桥梁建筑物总是很难绝对避开软土地基,软土地基由于本身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沉降量大、渗透性小、强度低、滑动稳定性差等客观原因,容易使桥梁墩台倾斜、梁端顶死、桥面线路严重变形;涵洞基础沉陷,管节拉开漏土、路基土方塌陷,中断行车的现象时有发生。为确保桥梁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研究桥梁建筑工程软土地基的加固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玛纳斯白土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放水涵洞地基处理采用的是三七灰土填筑。 三七灰土,就是将30%的石灰和70%的黄土掺匀,然后回填到基础里,分层碾压夯实。这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地基处理方法,可以就地取材。由于施工方法不易实现机械化作业,实际当中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但在古代使用广泛,用于建筑地基,修建城墙堡垒,是非常好的防御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5.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涵洞不均匀沉降开裂的原因,介绍采用注浆法加固处理涵洞基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涵洞是用于公路排水的构造物,在山区道路建设中应用比较普遍.尽量单个涵洞施工量不大,费用也不高,但因数量较大,工程总造价往往较高.为了进一步控制涵洞施工的工程造价,该文从经济性的角度探讨了山区道路涵洞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部件的涵洞CAD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涵洞CAD系统的总体设计的功能要求,结合涵洞的结构特点、涵洞设计要求及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提出基于部件的涵洞CAD系统开发方法和涵洞CAD系统的部件划分方法,并开发了基于部件的涵洞CAD系统。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扩展性以及易维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郭瑞奇  刘玉珍 《科技信息》2010,(19):I0346-I0346
该文主要介绍广东省河源紫金县临江镇桂林公路三级公路改建工程涵洞洞口设计中的设计思路。主要讲述涵洞洞口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总结涵洞施工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地基的处理方案不合理或者处理不当是软弱地基涵洞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相关工程部位的施工安排及施工质量是直接诱因.施工中保证质量的的关键环节是地基的处理、加固,以及相关工程的安排,因而相应要加强地基开挖和地基处理的检查,合理安排各道工序,以控制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以S315线花草滩至焉支山景区旅游公路项目为例,结合在戈壁滩地区公路涵洞设计方法和经验,就涵洞设计根据地貌特征,在位置选择、类型选择及涵洞构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使该项目的涵洞设计经验对今后在相似地貌地区工程建设中发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