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赋是汉代主要的文学形式,《汉书·艺文志》共著录辞赋78家,1004篇。班固在《两部赋·序》中说:“……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大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干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汉代还有献赋、考赋制度,许多人同此得官.如武帝时的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时的王褒、张子侨.成帝时的杨雄.章帝时的崔.和帝时的李尤。君主在上面提倡.群…  相似文献   

2.
《远游》与《大人赋》存在语言、结构和思想方面的相似性。陆侃如认为《远游》有抄袭《大人赋》的嫌疑,郭沫若则认为《远游》可能是《大人赋》的初稿,其中郭沫若的看法影响深远。此后《远游》的作者归属众说纷纭,《远游》被排除在屈赋之外,经典性大打折扣。实际上,从逻辑学角度来说,陆、郭二位从两者的相似关系推导出模仿关系,从思想成分证明《远游》非屈原所作,实乃循环论证,结论无法成立。通过爬梳和整理司马相如的生平、《史记·封禅书》的相关描述、《大人赋》的具体文本和楚文化的习俗,论证《大人赋》其实是司马相如为了保全家人而对汉武帝的献媚之作,而《远游》则是楚文化的产物;后者并非前者初稿,而尽管词句不同,但司马相如的遗札无论从主题、意图还是功能均与《大人赋》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大人赋》的“初稿”有可能是遗札。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多认为葡萄是西汉张骞(?—前114)从西域带回内地的.查“葡萄”一词最早见于司马相如(前179~前117)的《上林赋》,原词是“蒲桃”。这是否根据张骞传入葡萄并在上林苑栽种后而在赋中记下的呢?还需要认真研究,张骞是公元前126年从西域回到长安的,而《上林赋》的写作年代虽无明确记载,但是根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大体可以推测出一个年代下限。他于景帝  相似文献   

4.
燕无师治学范围广泛,是我省著名的史学家.他对贵州史的研究不少方面开创先河,影响很大;又精于诗词,有《倥偬诗存》和《偶忽同存》问世;增长书法,对书法理论颇有研究.最近有机会阅读了他的《诸体文存》,感到他在文学创作方面骄文、散文都写得很好,古典文学的功底很深厚.《诸体文存》收集了燕玉师解放前后文章十余篇,解放前的文章用文言文,以楚辞体、魏晋骄文体、唐末散文体、明清四六体、明清小品体写成;解放后的文章,用语体,多以书序文写成.《诸体文存》中解放前所写的一组文章,始于1946年,止于1949年.从大气候看,这几…  相似文献   

5.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自幼熟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王统照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发扬,首先表现在文学史上的进步诗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对他的人格的影响上,其次表现在王统照始终以中国古典诗词的谋篇立意来审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道路,还表现在王统照的文学作品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了某些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6.
司马相如借"四方五位"图式创作《大人赋》。该图式不仅为赋作构建了以中央为原点,巡游东西南北四方的记述框架,还为各方定下情感基调,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成多元化审美效果。此外,《大人赋》所见"四方五位"图式是原始宗教与政治文明交织的产物,这恰是为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7.
“楚辞”和“汉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可是楚赋混称的现象在汉代却是很普遍的,人们常把屈原作品称做“屈赋”、“骚赋”,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诗歌叫做“楚赋”。刘熙载在《艺概》中就批评了这种现象,他说:“古者辞与赋通称,《史记·司马相如传》言:‘景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赋莫深于《离骚》,辞莫丽于相如’,则辞亦为赋,赋亦为辞,明甚。”不仅汉人如此,近人、今人也有将楚赋混为一谈的。比如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辩诗》中,就将屈原作品列入四家赋中之一家,称为“屈原赋”。郭沫若将屈原诗歌译为今文,书名便题为《屈原赋今译》。我个人认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赋”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从汉赋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汉赋虽“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但它跟楚辞却是完全不同的文体,不能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陆机《豪士赋》的写作时间,学界历来有两种分歧,一认为作于冏生前,一认为作于他被诛杀之后。笔者从齐王冏生前已成为社会舆论批判焦点的历史语境出发,结合对陆机个性与行事作风的分析,比较《豪士赋序》与其所作其他13篇序文风格之隐晦与明晰的差异,考察其与齐王冏有关的4篇作品情感之婉曲与激切的不同,以论,《豪士赋》当作于冏生前。  相似文献   

9.
贾卉 《长春大学学报》2002,12(4):64-67,73
汉赋四大家有三位出自巴蜀之地。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三人生活的时代虽然不同,但都代表着其时汉赋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不同侧面证析这在个的创作特点及其对赋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谏猎疏》与《哀二世赋》是司马相如仓促中同时写成的,短小精悍。其押韵、主题、结构、笔法都具有明显的特色。写作年代、时间历来有误,当据文本本身内容确定为元朔四年秋。《哀二世赋》文本在《史记》、《汉书》里有差异,也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自幼熟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王统照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发扬,首先表现在文学史上的进步诗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对他的人格的影响上,其次表现在王统照始终以中国古典诗词的谋篇立意来审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道路,还表现在王统照的文学作品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了某些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两汉大赋,历来有一些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肇其端并具权威性影响的,是西汉的扬雄。扬雄长于辞赋,是汉大赋的模拟大家,晚年体会出汉大赋“讽一而劝百”的思想风格,以为汉人赋对于统治者行为的鼓励远胜于对他们行为的规劝。尔后,班固在《汉书·司马相如传赞》中提出异议,以为司马相如的辞赋虽然充盈着虚辞滥说,但宗旨归于节俭,这和《诗经》的讽谏没有什么差异,扬雄的“讽一而劝  相似文献   

13.
清叶叶前后,广西作家蜂起,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现象。而在清代广西的作家中,若论文学创作涉及的体裁门类之多、作品数量之大及艺术成就之高,盖当推容县籍的王维新。他在诗、词、曲、赋、文、乐律、志书等方面均有建树,著述颇丰。惜迄今未见有对其遗著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本文对王维新的生平及其文学著作的几个主要体裁作品作简要探讨论述,以期评价确定王维新在清代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江晓原教授一心想研究古典文学,却“误打误撞”,撞到了科学史研究的道路上,成为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他是科学史专家,却一直关注科学文化,传播科学文化,走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边界上.按他的说法,他的所为是“听从内心的呼唤”。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都知道风流才子司马相如与多情才女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却不知道这两人私奔后出现“经济危机”,后来想出一个点子才“转危为安”。司马相如原来是西汉梁王刘武的门客,刘武死后他就回到家乡四川成都。有一次,他到临邛(音穷)的财主卓王孙家中作客,见到了卓富翁在家守寡的女儿卓文君,两人一见钟情。卓文君不顾父亲的反对,乘夜私奔到司马相如处,两人一起逃回成都。卓王孙  相似文献   

16.
罗漫先生在《云梦学刊》1995年1期发表《<远游>与屈原的“绝命词”》一文,提出《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这是屈学界至今为止提出有关屈原“绝命词”的第8种学说了。我姑且不谈前面7种中是否有“绝命词”,只想考证一下《远游》是不是屈原的作品,如果真的是屈原的作品,那么,这篇游仙赋是屈原的绝命词还是可以说得通的。假如《远游》根本不是屈原作品,那么,说《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就不能成立。(一)《远游》是公认的游仙辞赋,作者在作《远游》之前居住在自己的故居,他是从故居起程游历“四荒”、“六漠”的。《远游》主人公的…  相似文献   

17.
许奇 《科技信息》2008,(29):239-239
赋最早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在战国后期的楚国兴起。到了汉代,在其文体前标明时代,说明赋这种文体到了汉代达到了高峰,出现了如杨雄、司马相如、班固、枚乘等以赋名篇的作家,并因它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汉武帝等皇帝的大力提倡下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8.
《昭明选》作为一部按体选录各类字佳作的总集,不论从体分类角度还是选录作录、作品方面,都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选》于“赋”之外另立“骚”体一类,是有其科学性和开创意义的;《选》把“骚”居于“赋”与“诗”之后是与《选》的性质及作编纂目的相关的;从《选》所录“骚”类作家、作品情况可以看出萧统既重“”又重“质”的学观。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酷爱文书和古典文学,并深受影响。作为一位语言大师,他注意吸取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并在写作中自觉地加以引用和借鉴。他时而转述原文、引用典故.时而又活用成语、改造文言句式,使文章在提高说服力、感染力的同时,语言上屯呈现出古朴、高雅的古典韵味。  相似文献   

20.
贺耀萱 《科技信息》2009,(33):261-262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深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研究的行列。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汉语模糊语言美感所在,及其在英译传递q-的磨蚀,以此得出汉语模糊语言美感在英译传递中的审美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