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游客的旅游质量与旅游季节长短.西藏蕴藏着发展旅游业的巨大资源优势,对其旅游气候资源的研究能够为游客、旅游经营者以及管理者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西藏地区27个代表性站点1971~2011年4个主要气象要素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的观测资料,基于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不舒适指数分析西藏旅游气候资源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西藏一年中寒冷或极冷的时间很长,全区体感舒适度在11月~翌年4月均为不舒适,不宜展开旅游活动.其中西藏东南部的察隅、林芝、波密等地旅游舒适期一般在5~9月.西藏中部的拉萨、日喀则、定日、尼木等地旅游舒适期一般在6~9月;西藏南部边缘的狮泉河、普兰、改则等旅游舒适期很短,多在7~8月;西藏北部地区全年无旅游舒适期.西藏中部及东南部地区盛夏度假避暑功能凸显,是其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定量评估可以为旅游部门开发旅游资源和游客选择旅游时间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1-2010年西宁地区逐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间计算温湿指数(THI)、风效指数(K),分析50年来两指数年内变化特征;计算逐年四季的THI和K值,研究四季中两指数的变化趋势;将两指数值与人体生理感受级别对应,并依据生理气候评价分级指标测算逐年各月西宁市游客体感舒适度.结果表明:(1)THI年内逐月变化曲线呈倒"U"型,指数变化表现为先增后降,峰值所在时段在6~8月,且THI年内振幅逐年减小.不同季节THI变动振幅差异较明显,冬季THI的线性递增率是其他季节的7~20倍,其年际变幅也远大于春、夏、秋季;(2)K值年内变化曲线呈倒"U"型,指数表现为先增后降,且其年内振幅也逐年减小.峰值(K-600,人体感受为凉、舒适和暖)所处时间段逐年递增,由1975年的7个月延长到2005年的9个月;K在各个季节的年际变化均表现为逐年递增,并且夏季K值线性倾向率远高于冬季,反映出西宁地区暖季和冷季舒适程度都在增加,但是暖季舒适化趋势更加明显;(3)西宁近50年来逐月气候舒适程度分属于很舒适、舒适、不舒适、很不舒适四级,其中6、7、8月多属于非常舒适、舒适,5月和9月舒适度出现不规律的舒适或不舒适的年际交替,4月和10月出现不舒适的概率居多,11月至翌年3月旅游气候多表现为很不舒适.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环西宁地区区域背景、区域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景区-城镇”综合集成,“组团-环线”链式空间结构模式,对环西宁地区旅游开发的总体布局进行了初步研究,即强化一个旅游中心:西宁———中国夏都旅游中心;开辟两条旅游环线:青海湖环线与(黄)河湟(水)谷地环线;打造三大旅游片区:青海湖———梦幻天海旅游片区,(黄)河湟(水)谷地———碧水丹山、文化长廊旅游片区,祁连山———八宝祁连旅游片区;重点开发17个旅游组团的“1-2-3-17”总体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4.
基于1981—2010年气候统计资料,通过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着衣指数首次对贵州省舒适期进行分析,通过各月综合旅游舒适度与旅游资源丰度对贵州省旅游潜力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气候舒适期长度呈现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增的分布形势;其中中部至西南部地区属于长舒适期类,舒适期为7~9个月,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气候舒适期为5~6个月,属于中舒适期类。春、秋季全省各地综合气候舒适度等级好,夏季中部至西部地区综合气候舒适度等级好,南部边缘地区在整个冬季舒适度等级均较好。旅游资源丰度分布上,遵义市旅游资源丰度值最高,主要是珍贵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而黔西南州旅游资源丰度最低,主要是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各地州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应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加强消夏和避寒旅游项目的开发,打造旅游知名品牌,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5.
选取温湿指数THI、风效指数K、舒适度指数K,作为气候舒适度评价指标,对湖北省13个地区各月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伞年有7~11个月不等的气候舒适期,每年的4月~5月和9月~10月是旅游的最佳时段.由于地理位和海拔高度的不同,各个地区的旅游气候舒适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舒适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适宜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指标.基于宁夏2008—2018年25个气象观测站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以人体舒适度指数(k_(ssd))为指标,计算全省及各市的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分析全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年、季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平均人体舒适度指数主要集中在1~6级,即寒冷、冷、凉、凉爽、舒服、稍热、热,没有炎热及酷热,大部分时间表现为舒适到偏凉的体感状态;舒适度指数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冷、凉等级时间上南多北少,而舒适时间却是北多南少;六盘山海拔较高的区域全年体感为冷和凉的状态,不适宜旅游,而中北部4市的4—9月、地处六盘山区的固原市的5—9月为凉爽到舒适的体感状态,适宜开展户外活动;各地夏季适宜旅游的时间最多(68.6~79.0 d),占夏季的76.2%~87.8%,适合避暑;其次是春季和秋季,适宜户外活动的时间分别为30.3~51.2,26.8~40.1 d;冬季各地冷不舒适特征明显,不太适宜旅游.  相似文献   

7.
基于 GIS 的华东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舒适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旅游地旅游季节长短及旅游地开发的重要因素.利用了华东地区132个气象站点30年的月均气温、月均相对湿度、月均日照和风速等气候要素数据,利用ArcGIS平台,基于克里格和协同克里格插值方法,计算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获得华东地区栅格单元为1 km的气候舒适度评价图,并对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各月份气候的舒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华东地区温湿指数与风效指数的总体分布趋势是随纬度及海拔高度由南向北、由低到高而递减.风效指数的舒适区比温湿指数的偏大;(2)华东地区的旅游气候舒适期,地域差异显著,最高值分布在福建.气候舒适期为5个月的区域最大,占华东地区总面积的62.7%.舒适期在3个月的地区最少,占华东地区面积的比例不足1%.  相似文献   

8.
选定福建省9个设区市共计67个气象站点的3项指标(温度、湿度、风速)30 a统计资料,在对多种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对福建省12个月的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差异.结果显示:(1)全省旅游适宜期主要集中在3-5和10-11月份两个阶段,不舒适期主要集中在12、1-2和7-8月份...  相似文献   

9.
气候条件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基本因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利用陕南三市30年气候资料(四项气候指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月平均值),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着衣指数综合指标,对陕南三市各月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综合指标能较好评价陕南地区的旅游气候适宜性.由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不同,陕南三市的旅游气候舒适度存在差异,汉中和安康舒适期在4月、5月、9月和10月,商洛的旅游舒适期在4月、5月、6月、8月和9月.针对上述气候特点提出充分利用陕南地区旅游资源,促进陕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从而为陕南旅游发展规划和游客选择旅游时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1-2020年婺源县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数据,运用温湿指数(THI)、风效指数(WEI)、着衣指数(ICL)和综合舒适度指数(CCI)等方法对婺源县年均、月均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婺源县近10a每年总体气候舒适度评价为舒适,全年舒适期长达9个月,只有1月、7月和8月气候舒适度评价结果为较不舒适;4-5月和10-11月是婺源县最适宜旅游出行的季节.  相似文献   

11.
了解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为旅游者夏季选择旅游地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根据浙江省11个站点1971—2007年夏季(6、7、8月)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及模糊评价方法,研究了浙江省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月旅游气候舒适度状况由中西部向外逐渐变差,7、8月份金衢盆地舒适度状况最差,其他地区均属于最舒适、舒适、较舒适区;整体上看,气候最宜人的地区是浙江西南部山区,其次是东北部舟山群岛与嵊泗列岛.  相似文献   

12.
桑玉强  李分  张劲松  贾长荣 《河南科学》2012,30(9):1395-1398
利用小浪底生态定位站2006—2010年的气候资料,选择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风速和月平均湿度等指标,分别利用中部地区舒适度指数评价方法和奥利弗舒适度评价方法对济源市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评价分析,以期为济源旅游出行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济源市5月和9月旅游舒适度最高,属于旅游气候上的黄金时间.3,4,10,11月气温相对适宜,气候相对舒适,有利于游客出行.6—8月气温相对比较高,可以开展以登山、戏水等活动为主的避暑旅游活动,可利用的旅游资源有王屋山、黄河三峡、九里沟等,其中6月下旬—7月上旬可以开展颇具特色的小浪底观瀑节旅游活动.12—2月气温低、风速大,可以开展受天气影响相对较小的旅游活动,如参观城区的济渎庙等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3.
太原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30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太原市旅游气候资源的特点,通过计算舒适度指数、风寒指数.对各月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太原市具有明显的旅游气候资源优势,每年有9个月的适宜旅游季节.5月至9月为最佳旅游季节.提出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指出神农架林区避暑疗养气候资源的优势,研究夏季气候垂直变化特征,计算出了气温、降水随高度变化模式,揭示避暑适高度因地域和坡向而异,探讨神农架避暑疗养旅游综合气候区划,并依据气温主导指标,相对湿度、风、降水等辅助指标,将神农架避暑疗养旅游综合区划为3个区,重点划分避暑疗养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15.
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运用全局敏感性方法分析我国4个气候区12个气象站潜在蒸散发对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a)不同气候区及不同季节潜在蒸散发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排序存在差异。夏季日照时数对潜在蒸散发影响最大;冬季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比较敏感;最低气温在全年各季节均不敏感。(b)从中温带半湿润地区→高原温带半干旱区→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南亚热带湿润地区,日照时数对潜在蒸散发的影响逐渐增强,风速对潜在蒸散发的影响逐渐减弱。(c)全局灵敏度与局部灵敏度方法分析结果具有很大差异,局部法分析对潜在蒸散发影响的气象因子敏感性排序与气象因子取值有关。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80~2012年喀什平原地区3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探讨了日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地温日较差、地-气温差、日平均风速、日平均气压、气压日较差及日相对湿度8个气象因子对浮尘天气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月季节三个序列上,影响喀什平原地区浮尘天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基本上是一致的,分别是日平均风速、日相对湿度、气温日较差、地-气温差及气压日较差5个因子。各因子对浮尘出现日数的影响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在春、秋、冬三季浮尘天气的发生受气温日较差和日相对湿度的影响显著;气温日较差越大,相对湿度越大,越不易发生浮尘天气。夏季动力因子占主导地位,日平均风速为主要因子。在秋、冬两季冷高气压对浮尘天气的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生理指标测定方法对生长于青海民和、西宁和湟源3个不同海拔地区药用植物野薄荷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叶片厚度产地湟源>民和>西宁,且产地西宁与民和、湟源间差异显著(P<0.01);(2)随着产地海拔升高,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而叶绿素a/b和叶黄素/叶绿素(...  相似文献   

18.
近47年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局地气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59—2005年沈阳及周边郊区4县(康平、新民、法库、辽中)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沈阳城区、郊区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近47年来,沈阳平均气温上升显著,其中冬季、春季增暖幅度最大,夏季最弱。同时,沈阳郊区增暖幅度略大于城区增暖幅度。2)沈阳年降水量、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整体均呈下降趋势,降幅以平均风速最大,降水量最小。沈阳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比较复杂,冬季降水量轻微增加。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城市化发展对区域局地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对郊区气温影响显著。另外,城市化进程对平均气温、风速的影响比其对相对湿度、降水量的影响更为显著、直接。  相似文献   

19.
近47年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局地气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59-2005年沈阳及周边郊区4县(康平、新民、法库、辽中)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沈阳城区、郊区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 近47年来,沈阳平均气温上升显著,其中冬季、春季增暖幅度最大,夏季最弱。同时,沈阳郊区增暖幅度略大于城区增暖幅度。2) 沈阳年降水量、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整体均呈下降趋势,降幅以平均风速最大,降水量最小。沈阳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比较复杂,冬季降水量轻微增加。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城市化发展对区域局地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对郊区气温影响显著。另外,城市化进程对平均气温、风速的影响比其对相对湿度、降水量的影响更为显著、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