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现代精神的休闲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精神旨趣上看,休闲生活都可以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精神的要基。这既在后现代社会的休闲化特征中宏观地澄明,更在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文化”理论和“泛游戏论”中得到更深入的微观反映。但休闲生活的繁荣昌盛,并不足以改变后现代主义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命运,因为,休闲生活以劳动社会作为自身立足之基,而后现代主义的标的是解构主流社会文明(即劳动文明)。  相似文献   

2.
围绕视觉经验之谜,传统知觉观与生成知觉观的争论焦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感觉运动交互作用是对知觉经验的内容起因果作用,还是构成作用。阿瓦·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采取生成的知觉观,认为知觉的本质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知觉与行动相互依赖,离开行动无法产生正常的知觉经验,并以"经验盲"作为重要经验证据。但是,感觉运动理论对"经验盲"的构成性假设解释(COH)并没有优越于传统知觉观给出的因果性假设(CAH),也没有排除掉感觉损伤的可能性。"经验盲"的案例并不能作为感觉运动理论的充分证据。结合对行动概念的梳理可以进一步发现,感觉运动理论并未对传统的知觉观构成实质挑战。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2):103-108
论证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日常社会活动。主流论证理论主要关注论证的形式合理性或语用功能下的合理性。相形之下,论证的心智过程和地方性特征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从认知社会学视角看,论证是一种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语言互动和内隐推理相结合的过程。进而可在推理的论证理论和文化图式方法支撑下,探索一种论证研究的认知社会学路径。此研究路径旨在经验性地描述和分析论证的认知机制,同时拓展论证研究的社会文化维度。  相似文献   

4.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SCI和SSCI引文索引收录的发表于1900-2021年的521篇英文文献为研究样本,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定量化分析工具呈现了近十多年来预测心智研究的时空分布、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而后从人类高级认知加工、神经科学技术和特殊群体三个方面分析了预测心智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研究发现,预测心智研究发文量整体上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英国是预测心智的主要研究国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是预测心智主要的研究领域;从最初关注内感觉过渡到人类高级认知加工是预测心智发展的必然结果,借助神经科学技术可以清晰地再现大脑进行层级预测编码和错误预测最小化的过程,以特殊群体作为切入点也是预测心智研究的一个前沿趋势。  相似文献   

5.
社会是聚集物(aggregate)还是由诸个体整合形成的具有自身属性的新的整体单元?作为整体单元的社会是自治的(autonomous)吗?作为整体单元的社会可以用某些心智概念(如意向性、记忆、情绪、意志等等)来刻画吗?社会是一个超级有机体吗?这些都是关于社会本质的讨论。过去20年,一些哲学家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概念来拓展社会存在论的研究。有的学者从个体优先的立场出发,探讨了多个体的共享意图和联合行动等集体或社会现象;有的学者则从社会优先的立场出发,探讨了将个体凝聚为社会的惯例、制度和文化的基础。通过这两种立场的互补,我们就能更全面地来理解集体或社会的组织-过程机理和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6.
知觉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心灵与世界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或者说知觉经验是否有命题内容?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戴维森主张知觉经验不是命题态度,不具有命题内容,因此知觉经验不能为信念提供理由。而麦克道尔等人认为知觉有确定的命题内容,能够为信念提供理由。在分析二者理论的基础上,似乎我们还有第三条道路可选,即从功能上来解决知觉经验与信念之间的争议,那这第三条道路是否行得通呢?  相似文献   

7.
"意识的统一性"是当代认知哲学和脑科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论题,但不可否认它是理解意识现象的关键。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割裂脑病人的研究,发现了意识统一性的反例,对意识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通道的主张产生了质疑。由于大脑模块间的知觉内容不一,且涉及不同模块性的视觉和触觉经验需要不同类型的表征内容,认知科学家赫尔利从副现象论对统一意识观点做了修正,试图通过意识的局部统一性建立物理主义框架下的意识统一性论题。然而,从认知哲学的视角看,无论是统一性论题的反例,还是副现象论的修正,都不足以驳倒意识的统一性论题,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直觉上感觉意识是整体感知世界的,但这种直觉还缺乏确凿的经验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徐竹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6):29-32,45
由于误读前后期维特根斯坦不同的意义观,汉森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论证包含着深刻的逻辑张力。而对这一命题的批判考察进一步导向了一种与科学实践的具体情境紧密相关的“经验”概念。这一概念可以从具体情境下解释用具意义的实践活动、经验结构内在的解释学循环和实践参与者与情境的关系这样三个角度得到阐明。  相似文献   

9.
在未来的元宇宙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多个化身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社交、游戏、商业等活动,人类会有两种身体:真实的身体和虚拟的身体。这给传统的心身关系问题带来挑战:人类是否最终会离开身体的“牢笼”,以化身的形式在元宇宙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缸中之脑”思想实验与幻肢现象的哲学论证和经验数据表明,即使人类最终的归宿是进入虚拟世界,虚拟的身体仍然要以真实的身体为其奠基,两者之间通过技术的具身化和身体的虚拟化过程与意识主体共同生成。一方面,元宇宙技术及其重塑的社会文化、社会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了人类的知觉能力,拓展了身体的边界;另一方面,身体以化身作为新形式而走向多元化,使主体在更广阔的情境中呈现自我。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人类社会进入了因特网时代,考察"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这个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技术文化"问题;从实践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网上宗教社区(OFC)这类社会现实。本文首先对网上宗教社区进行了社会学和哲学视角的探讨,给出了OFC定义,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网上宗教社区的三种影响,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精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要素,默顿从社会关系视角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概念, 能作为科学文化的核心即科学精神的全部内容。本文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社会关系视角拓展到文化人类学视角,从文视角提出了科学精神的层次结构概念,认为科学精神是由认识论层次、1社会关系层次和价值观层次等三个层次构成的逐步递进的有机整体,而第一层次有着相应的具体规范,并由此构成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本文最后就科学精神对科学  相似文献   

12.
科技对现代社会造成诸多弊端,惟罗素独能从节奏的视角提出极富启发性的见解。他敏锐觉察到变快的节奏对人类文艺、智慧、情感特别是道德和文化等心智方面造成深刻影响,认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使得节奏加快,强化竞争和追逐成功的人生哲学使得神经紧张,导致人寻求刺激、金钱和权力,而非内心的宁静和幸福。由此,罗素提出“明智用‘闲’是文明最高产物”的命题。本文系首篇研究罗素节奏思想的文献,对休闲学研究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态人类学是从文化视角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基于生态人类学视角研究技术的文化属性,实际上就是把技术作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文化纽带加以探究。从这个意义上审视,技术结构是自然信息与社会文化负载的,技术功能是自然信息与社会文化节制的,技术应用是对自然信息与社会文化的调适,技术对象具有反馈自然信息与社会文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科学史的研究?本文从“李约瑟问题”得到启发,认为如果把注意力从反问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转移到正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在把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上比西方文明更有效得多”上来,则可以发展社会学与文化取向的中国科学吏研究。这样的研究就不再仅仅是“科学事实”的考证,而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社会及文化相关的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宋代为例,提出了一些可以照这一思路开展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德莱斯基在《意识经验》一文中认为,要探究意识经验的本质和意识自身,就要区分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正如我们关于外在的知觉可以分为知觉经验和知觉信念。只有区分了这两种不同的意识,我们才能进一步探究是什么使得经验能够被认知主体意识到。德莱斯基通过考察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之间的关系,最终论证说我们关于外在事物(或事实)的经验和意识自身能够被我们意识到,不是由于我们对于事物本身的意识,而是这种经验或意识自身作为某种表征在我们的意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文章试图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自我推测的他人心理与真实的他人心理的同一性源于读心过程中自我与他人共享的身体-心灵互动空间,自身-他身的镜像互动搭建了自我-他人的身体共享通路,自我在身体共鸣的状态下应用自我的先前经验和一般的社会规则对他人所处的情境进行还原和解释,并把他人行为线索、自我体感、情境意义整合到一幅图景下,以反馈表征的形式通达他人心灵,完成自我-他人的心灵对话。因此,读心是自我卷入自我-他人的身体通路并与他人共享反馈表征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整形”(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作为一种审美实践,缘结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程之中。它是主体通过“自我观照”,对身体这一可感的客观实体作出设计、调整、建构等特殊的反映,使个体的意向表达与意志赋予在物质实体上得以呈现。现代整形技术已经实现“1.0-3.0”的迭代转向,身体意志的多阶表征相应显化为“标识”“展演”“映射”三种征象,而“在交互中升维”的演化逻辑体现于技术形态功能的进阶、意志生发机制的优替、自我审美知觉的变迁三个方面。整形技术与人文保持良性互动,亟待从“心”世界产生“新”思考,可以从适度权衡求美欲望与社会评价之间的道德取值、遁入超越“乌托邦”与“敌托邦”的技术之路等方面做出阐释并付诸努力。  相似文献   

18.
将科技、人文对立起来的二元论倾向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促进科技人文的融合与共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机体哲学视角看,科技与人文因素在不同类型机体中本来就是按照不同方式和比例嵌合在一起的,机体之间的互动决定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具体方式,而狭隘的工具理性认知模式遮蔽了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各种有机联系。运用机体哲学的方法论对各类机体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网络分析、情境分析、状态分析和趋势分析,有助于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共生,加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是对与个体心智发展程度的一个程度指标.相同生理年龄的个体,未必社会阅历、经验知识都是一样的,所以对于心理成熟度而言也显然存在差异,有些人虽然很小,但是很成熟,那么他的心理年龄就大于实际生理年龄;如果情况相反就是小于实际年龄.  相似文献   

20.
关于科学家社会年龄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首次成果年龄”谓之科学家“成名年龄”的假设,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科学发现最佳年龄规律,找到了有关科学成果数、科学家人数及其社会年龄之间的经验公式,并用此公式部分地解释了汤浅现象(Phenomenon of Yuesa)。最后还对经验公式的科学性和预测价值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