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跨学科人才培养因其自身的优势,正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国内外高校跨学科发展现状、汽车电子及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车辆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江苏理工学院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车辆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的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对车辆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设计提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具体的教学体系,以适应社会对于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2.
在模式2的影响下,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组织建制和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使其学科长期保持优势地位。这种转型体现了知识在应用语境、跨学科、非线性和网络式方面的多重变化,正成为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对传统的学科发展模式进行重构,已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不可规避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产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主,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重点方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各行各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文章主要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4.
邹红利 《科技信息》2009,(31):233-233,261
本文根据目前高等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设置过于单一化,所培养的人才并不能适应目前知识经济大环境中对人力素质的要求的状况,分析了目前相关学科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一个新的工程技术管理系统工程专业的设想,从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以期能尝试一套应对目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综合性大学不同校区、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问题, 系统介绍北京大学举办生物医学跨学科讲座、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的背景、定位、形式、内容、影响等, 概括总结跨学科学术交流在促进科研合作、组织科研项目方面的作用, 以及对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人才的推动作用。建议未来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应该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与多学科优势, 增强优秀学者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目前许多高校推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有的学者对跨学科教育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笔者认为,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同时,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仍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美国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其政策的保障、课程的整合等方面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许多高校推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有的学者对跨学科教育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笔者认为,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同时,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仍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美国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其政策的保障、课程的整合等方面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迎春 《科技咨询导报》2007,(27):221-221,223
跨学科教育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描述了当前国内外方兴未艾的跨学科教育研究基础上,论述了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必须走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走出当前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低谷,提出了计算机专业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前许多高校推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有的学者对跨学科教育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笔者认为,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同时,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仍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美国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其政策的保障、课程的整合等方面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学科的研究不再是单一型的学科领域,而是跨越多个领域和多个学科,这样就形成了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需要,这就要求交叉学科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不同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其中教师的定位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在高等院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中教师定位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正确对待教师定位的对策,为完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地方高校生存发展之道。地方高校目前还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足、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地方高校应针对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施分层分类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综合课程教学体系,构筑面向岗位素质要求的渐进式实践教育平台,进而突破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人才瓶颈,同时为地方高校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牛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PPE)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PPE专业集中体现了文科人才培养从传统文科到新文科的发展趋势:从侧重知识传授到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逻辑转向;从“教师”单一中心到“教师-学生”双中心的教学方法选择转向;从单一终结性评价到多元评价方式并存并用的人才评价方式转向。可见,传统文科遵循知识逻辑培养单一学科专业人才的模式正逐渐被新文科遵循应用逻辑造就跨学科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模式取代。为此,新文科建设应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素质培养;从多学科知识罗列的课程结构走向不同学科知识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教师中心”(ITTF)和“学生中心”(CCSF)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善于使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前许多高校推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有的学者对跨学科教育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笔者认为,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同时,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仍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美国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其政策的保障,课程的整合等方面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技术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要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式,就要实行人才梯级培养模式,将多种学科进行整合,并采用教育技术大力培养人才.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教育技术的工具是人才培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建设工程领域对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标准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在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好普遍存在师资、设备等办学设施不足,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等问题。通过研究工程造价专业现状,分析行业企业对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提出适应工程造价专业发展要求,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农业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市农业工程学科人才是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力军.根据钱学森的"三个层次一座桥梁"的学科体系结构模式,提出具有丘陵山地地域特色、综合交叉学科特色和人才素质需求层次特色的重庆市农业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各层次各专业充分统筹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课程设置,以满足重庆市农业工程学科不同层次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7.
江波 《科技咨询导报》2011,(18):161-161
英语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本文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传统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冲击。如何根据现代旅游企业的需求来培养合格的人才,已成为旅游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当前旅游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我校旅游教育情况进行了阐述和初步分析,寻求适应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朱晓江  陆遥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9):106-107,110
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以科技和创新人才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之较量,而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教育为基础。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方面经历了从专业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再到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通识教育对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将主要对中美通识教育的发展和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要求呈现出复合型跨学科的特征,需要既掌握外国语言又通晓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专业型人才。通过大连外国语学院校院两级的培养及对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的分析,总结出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校企联合等是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