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人类长时间来一直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然而近数十年来,人类突然加大了对自然界的影响。今后,为了维护好自然界,保证人类能够长期持续地利用自然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然界是如何运行的。了解自然界如何运行的关键,在于把握“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及认识领域都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L升性和周期性。境界论是中国传统哲学所讨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冯友兰的四境界说是对传统境界论的继承和发展,它揭示了人类认识水平和自我修养的上升性、周期性、过程性和层级性。在其本质上,与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正> 自然科学是生产斗争知识的结晶,即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关于自然界的经验知识的理论总结。哲学则是生产斗争知识和阶级斗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即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理论总结。各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特殊规律的科学,而哲学则是的研究整个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由此可见,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本质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科学基础;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理论指导。这种本质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类和生物生存发展相互关系的科学。人类和生物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是通过能量与物质的运动来实现的,而生物的生存斗争、人类的生产斗争等又不断加强和改变着这些能量和物质的作用。因此,研究自然界中的能量和分子、原子是环境科学研究中带实质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提出了挑战。人类在遭受自然界的报复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反思,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也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人和自然界关系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自身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戴玉磊 《科技信息》2009,(29):I0195-I0195,I0221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在与自然界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自然观。中国古代朴素自然观在中国人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经历了“敬畏天命”、“天人合一”、“人定胜天”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人的心理发展也相应经过了恐惧、顺从、斗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可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大量自然资源被非正常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四是价值偏见。因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全部过程和结果。人类为了发展就必须在自然界活动,消耗资源,又向自然界排出废物、废气和废水。如果人类活动超过地球的生命承载力,就必然会导致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化甚至丧失。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决不能以过度消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9.
高师地理专业《地球概论》教材修编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富 《科技信息》2009,(17):155-155,194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地球概论》教学力求阐明有关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地球和天体运动的客观事实,揭示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从现象到本质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0.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在自然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维系着自然界的平衡,而且还给人类以启示,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1.
自由和平等的问题,是大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但在许多学生中却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弄清楚社会主义的自由和平等的问题,对于加强高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由就一般意义讲是对必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必然又分自然必然和社会必然。当人们还没有认识必然的时候,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奴隶。因此,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人们都没有自由。在生产实践中,人类不断改造自然,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又以对自然必然性的认识为指导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使自然为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生存的外部环境,人在一定的规律范围内利用自然,超出相应的规律,则会破坏自然,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其思想与生态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尊重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胡友凤 《科技信息》2013,(24):101-102
<正>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意思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是由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识的规律所决定的客观的必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主体性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中,主体的自然性是主体性的生物学基础,主体的社会性是主体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源。主体性是表征主体本质力量的哲学范畴,是关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界定,其内在结构是知、情、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科学是对自然界和客观规律的认知,研究成果接受国际同行的评价,也必须接受实验反复验证和时间的检验。技术是人类创新生产方式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方式方法和工具,必须接受应用的检验和市场的选择、竞争和时间的考验。科技创新没有边界,也永无止境。兴趣、好奇心和质疑精神是知识创新的永恒动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爱好、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技术发展的原创动力,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是工程技术与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6.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和性质。在人类创造文明的进程中,人类活动也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周围的自然界。本文从史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利用及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两个方面分析了环境变迁与文明进步之间的辩证、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金京华 《大自然》2010,(5):62-63
微生物是生物界中数量极其庞大的一个类群,也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员,与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对于人类而言,微生物的存在有时是有利的,有时是既无利也无害的,有时却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8.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它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美     
廖红 《科技馆》2005,(4):19-26
科学研究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析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形式的多样性与本质的统一性、外在的复杂性和内在的单纯性,构成了自然界的基本特点。换言之,自然是统一的、单纯的,即和谐的。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这一基本思想出发,强调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并且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因而是受动的存在物”。通过对资本主义农业劳动对土地环境破坏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人对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进行调整和控制”的思想,而这一调整和控制的指导原则,就是“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的人类本性”。从中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深厚的环境保护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