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西批评话语对惠特曼生态思想有所忽视。惠特曼生态思想发源于自身经历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惠特曼生态批评思想建构在歌(文化)与自然、诗人与自然以及上帝与自然等关系层面,主张自然是艺术价值的标准,其创作实践又体现出生态整体统一、生态改良动力以及精神生态和谐等生态思想内涵,力图建构生态作家和生态批评家惠特曼形象。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活力的电影批评理论,对于揭示由大众文化所负载的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保持着现实的活力。影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受益于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阿甘正传》这部既在美国国内又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的影片正好是进行意识形态批评的恰当文本。从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阿甘正传》进行分析,可知该影片反映了两种意识形态,一是种族问题及和解;二是性别、文化间的冲突与和解。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中国社会经历大变革的时代.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及共和国成立后政治风云激荡,成为"社会历史批评"生成演变的重要社会背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价值观的制约,及俄苏诗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复杂影响,"社会历史批评"经历了从多元批评范式到单一模式化、从主流批评上升为主导批评的历史变迁.本文仅以政论批评、认识论批评和主体批评等"社会历史批评"的三种类型为样本,粗略勾勒其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态研究是在人类社会面临愈来愈严重的精神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倡导达到一种人类精神世界的平衡、稳定、和谐的境界。精神生态批评是生态批评的一个次域,也是生态批评向人类精神领域的拓展。目前国内学界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它却为英美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丰富了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国内盛行的华裔美国文学文化批评现象,本文首先研究了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普遍认识,讨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本质;接着通过对华裔美国文学和黑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根源并提出华裔美国文学和文化批评之间的联系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刘运霞  张巧毅 《科技信息》2011,(28):139-139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把"性别"和"自然"作为自己的批评维度。在《老人与海》中,海洋既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又象征着大地母亲,从而把自然与女性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从海洋在男权制社会控制下所遭受的摧残与破坏,呼吁人类保护自然的同时,要学会同情,理解与尊重女性。  相似文献   

7.
文艺生态批评成为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多元发展中的一道鲜活的景观,开启了文学批评的新视角,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思索文学本身的生态问题.本文从文艺生态学和生态文艺学两个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文艺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想,从使促使当代文艺生态批评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总结一个世纪以来文学理论的规律和特点,设计与展望其走向与前景,是当代众多理论家关注的热点。文学理论的未来对于不同的理论家来说,具有不同的可能性。世纪之交乃至对世纪的文学理论,大概在以下四个向度发展演进。关心文学的社会伦理价值20世纪的文学研究有两次重要转型:从文学外线研究转向文学本体研究;又从文学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从80年代起,文学理论的重心已从对文学的"内部"的关注转到对其"外部"联系的强调,这就是重视文学在历史、社会学及文化学背景中的位置。马克思主义批评电话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批评、女权…  相似文献   

9.
"新三十年文学"的发展频频受制于政治、商业和电子媒介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文学与政治、90年代文学与商业、当下时代文学与电子媒介这三个维度大致勾勒出了"新三十年文学"的生态面貌.80年代文学以1985年为分界线,之前是文学与政治的合谋期,之后文学与政治走向疏离;90年代文学背离纯文学传统,投入到商业的怀抱中;当下时代文学受电子媒介影响,进一步走向式微,甚至有人宣布文学已死亡,但文学的终点也正是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汤亭亭与赵健秀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华裔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由于赵对以汤为代表的部分华裔作家作品中“女性化的男性形象”颇感不满,因此两者多有针锋相对的舌战,并逐渐形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人物形象批评的性别对立。从“双性同体”的视角人手,尝试消解美国华裔文学中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并以《女勇士》《典型的美国佬》《蝴蝶君》三部作品为例,指出“双性和谐”是消解性别矛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1.
鲁枢元是我国生态文艺学的探索者、建设者,也是当今立足于中国本土且能够在国际生态批评界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批评学者。他在生态批评的理论贡献方面,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精神生态"的学术概念,视生态学为一种新型的世界观,拓展了生态批评的空间;建设生态文艺学学科,挖掘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以及独特的"绿色治学方式"等。通过梳理鲁枢元的生态学术思想思路,以期对我国的生态批评发展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闫晓红 《科技信息》2009,(23):I0222-I0222,I0257
生态文学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发端,迅速地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并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而日益高涨。生态文学研究挖掘了生态文学的内涵特征,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围绕研讨会的主题,主要从五个方面梳理了大会发言的内容:(一)对建国30年文学和对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及其发展、演进与经验教训的认识和评价;(二)对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及其在90年代的发展态势的研究与批评;(三)关于更新“中国当代文学”史观和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问题;(四)关于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的讨论;(五)关于提倡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与主张创作、批评多元化的论争。此外,还有关于新诗的创作问题、拓展当代文学研究范围问题、展望新世纪文学生态问题的讨论和发言。并给予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以爱默生作品为例,阐释美国生态批评拘泥于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忽视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生态意识;与西方传统文化建构的关系;以及生态问题背后的文化机制因素。与其说爱默生注重人与自然之失序与平衡,不如说他更注意资本主义文明自身机制的生态缺陷与补救。其文学创作与思想观念对美国文化从近代向现代转型有着重要实践意义,同样不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学是一种伴随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生存危机关系的思考而萌芽、成长、兴起的文学现象。我国生态文学的建设发展其实与世界接轨很快。中国生态文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社会效益:众多的作家已经涉足于生态文学这一新领域中,有相当一批生态文学力作问世,中国生态文学理论与批评退步兴起,已经培育出一个生态文学的读者群。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生态文学还没有形成大气侯,缺乏体验深刺的作家群,创作题材相对比较狭窄,见事不见人。当前必须拓展生态文学的社会效益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文批评"是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与"科学批评"相对的一种趋向,秉有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强调文学的人性表现、自觉与中国传统文论和批评对接等特点。在外延上,现代中国文学中"人文批评"的流变呈现为,自王国维开始发生,周作人承接,由新月派(梁实秋、苏雪林等)继续发展,到京派(李健吾、沈从文、朱光潜等)深入并因国内政治形势变化而中止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1933年7月,由茅盾作为隐形主编的《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它在国民党严密的文化控制下发展成长起来,在血雨腥风中不屈不挠,艰难地走过了五个年头,是新文学史上继《小说月报》之后、抗战之前寿命最长的大型文学刊物。茅盾拥有独特的批评观,他将编辑策略中的"名人效应"与"陌生效应"巧妙地结合起来,团结了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成就了一批文坛新秀,使《文学》月刊成为30年代文学史上的"明星"杂志。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特里·伊格尔顿对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经典观批评的洞见颇值得挖掘,尤其是他洞透到了布鲁姆的美国中产阶级男性中心主义的精英身份。而他对布鲁姆的批评谬见则应该被予以批判,分析其背后的非文学因素,深层次的政治偏见立场影响了两人文学经典批评观的和衷共济。至于两人对文学的虔诚与知性就更可以在符号化的消费社会与喧哗的理论之后的当代语境下,共生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学经典批评观。  相似文献   

20.
生态批评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作为“先知”作家的劳伦斯早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哲思,并且作为一个主题在他的作品里一以贯之。本文试从劳伦斯的代表性诗歌中分析他的生态哲学思想。以求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