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翻译中的时空错位,身份错位和文化错位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翻译中出现的错位现象,并阐明了翻译活动应当受到不同社会的理解和接受,以促进人类交流,传播文明,张扬人性和宣传和平。  相似文献   

2.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文化信息的接受、理解会出现历时性和共时性偏差,造成翻译中的错位。基于此,分析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以阐释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可避免地涉及不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往往是直接影响翻译成败的关键。文章从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现象入手,分析文化差异造成文化意象传递中的曲解或错位,探讨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化意象传递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注重吸纳行为学理论和文化交际理论思想的功能翻译理论,已受到愈来愈多的翻译家的重视.从译作中出现的文化错位现象来探讨如何运用功能翻译的"变译"方法成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对于从事翻译事业的学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等"是西方翻译历史中的重要概念,它推动了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对来看,在中国翻译历史中"对等"似乎不是一个显性的概念。从支谦到钱钟书等学者都提出过对等翻译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但清楚地表明了从古至今中国翻译实践中"对等"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对等翻译在实践中的流变,以及对中国译学潜移默化的构建作用。对中国对等翻译思想的追溯,不但可以揭示中国翻译的本质,还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发展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郑颖 《科技信息》2011,(6):141-141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旅游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缺失。本文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三种范畴,并详细讨论了不同范畴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文化错位和文化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典籍英译中存在着官职翻译错位的现象,文化的差异和译者的轻视是导致翻译错位的重要原因。我国古代官职名称的翻译可以采用对应法和解释法。对应法能让目的语读者轻松地了解原文意义,还能传递我国的文化因素,但其使用局限性大。解释法可以运用于多种情况,但在文化传递方面要弱于前者。  相似文献   

8.
方位词"左"、"右"在我们生日生活中用得很频繁。除了基本意义外,它们还包含一些特殊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它们的基本义及其翻译,探讨了它们的特定文化含义及其翻译,并指出直译和意译是两种最主要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翻译史上,翻译的定义经历了从"译"到"翻译"的变迁。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单字本位到双字词本位的发展。从"译"的字本位定义到"翻译"一词的出现及其理论依据来看,翻译定义的变迁过程不仅仅是定义从单个字到双字词的变化,而是体现了早期翻译实践者和理论家对翻译的探究,体现了翻译活动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前进,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内化与吸收。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两个英语全译本风格各异,但异译同工。身份不同的翻译家,秉承不同的翻译主旨和翻译目的,都尽可能全面、充分、完美地再现原著的风采和文学魅力。在对原著进行文化阐释的过程中,两个翻译文本通过"深度翻译"的不同方式和具体的释译、化译、变译技巧,同样实现了文化翻译学理论上的译文"可接受性"和"充分性"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江雪》英译文中不同译者对"孤"和"独"两字的翻译方法不同,有些译文破坏了原诗"意在言外"的意味深长的效果,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而且要准确运用目的语语言,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面对国难,大批有识之士进行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试图改变时局,但均遭失败。清末民初,一批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清政府留学政策的支持下,纷纷远渡重洋或求学日本,学习西学来实现"文学救国"的梦想。周作人在留日早期和鲁迅合译了俄罗斯、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国家文学作品,后来转向了日本文学和希腊神话作品的翻译。文章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视角,将周作人文化翻译实践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周作人在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思想等嬗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3.
翻译属于语用学的范畴,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翻译的性质和任务。翻译的终极目的是“意义翻译,文化翻译”,翻译从语用的角度展示了语言的活力,彰显了文化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翻译的风格是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的统一体,因此,在翻译原作中的文化意义时,要从宏观角度入手,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等效”。  相似文献   

14.
以功能翻译为视角,分析了对外宣传材料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并从省译、阐释性翻译、编译等3个方面提出了避免"中式英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而且涉及文化的转化。在翻译界,对于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有归化异化之争。本文作者把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从实现“文化对等”的层面用实例论述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郝丹萍 《科技信息》2011,(16):I0147-I0147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她认为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和单位。这种翻译观点重视文化的交流和传递而不是字词的死板对应,因此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旨在神韵和境界的再现。  相似文献   

17.
电影片名翻译应充分体现电影片名具备的信息、文化、广告、关学四个方面的特点。德国Vermeer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这为片名翻译中译者灵活多变的译法及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片名翻译必须要符合译语的语言风格,尊重利用译语文化,以观众的感受和习惯为中心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指的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一种介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独特的翻译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再拘泥于规范化的语言来重新表达原作的意义和内容,而是通过对译语的革新来尽可能传达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围城》英译本的实例,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诺德认为,翻译活动的目的通常是由翻译发起者来确定的,译者只是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制定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实现翻译活动的交际意图。以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思想为基础,对"陇上江南"一词的使用作了目的论分析,并选取较有影响力的旅游宣传资料和各大知名网站的英译为例子,进行了误差分析,提出了改译意见。  相似文献   

20.
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等。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黑色"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了解其文化涵义,同时对其在英汉互译时的基本翻译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