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齐健平 《科技信息》2009,(6):122-122
本文通过对荀子“性恶论”的分析,进而引出荀子劝学的原因与目的,并对其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做进一步讨论.最后将阐明苟子教育思想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冯碧瑛 《科技信息》2011,(18):I0155-I0155
苟子(公元前325—236年),在他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语言中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也发生大的变革,就名的产生、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先秦诸子百家纷纷各抒己见,提出了多种看法。《苟子·正名》“旺是因此而作,他阐述了“名”的来源,名与物的关系,以及守名的目的。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名学理论,提出制名,意在将儒家固有的礼制传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体现一种思想多元化、开放式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不仅强调要实现个体正义以促进个体自由、平等与全面发展,而且强调要保障个体正义的优先性,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发展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的个体正义优先理论涉及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的现代化等重要内容,对于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礼法的涵义、特色、作用,来探寻其历史价值;通过对礼法关系的剖析,反映出苟子观点新的突破;在综合评述中,我们要学会领悟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乐记》受到了《苟子》和《周易大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苟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由具体之物构成的既定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人心与外物的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别以非现成性的、生成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天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我们对源于《苟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不曾涉及的、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的正义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制度正义、社会公正的建设有重大启发意义。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正义的缺失,正义论的思想无疑会给我们重建社会正义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荀子把“天”界定为自然意义上的存在,这种界定除了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天人相分外,还意味着天道相分。天道相分使天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巫祝色彩和道德价值意蕴,把人从掺杂了各种人为赋给价值的天中解放出来并成为价值的主体。然而道并没有从苟子思想中消失,而是转化为礼,对人性和社会发挥着道德调节作用。荀子的这种天论思想直接决定了其思想路径,决定着其性论和礼论思想的产生,并且预设了人之于自然、人性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投射。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利益源泉多元化、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其他矛盾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关注民族社会稳定需要构建反映民族社会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理论体系。民族发展政治理论体系包括民族自身发展、民族与外部关系发展、民族与国家关系发展。在民族发展政治实践策略方面,设计民族发展正义与公平的政治制度考量维度;发展民族群体的差异政治权利;发展民族个体成员的社会化、公民化和政治参与意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民族社会政治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荀子承继孔子,他深入地探讨了礼的起源,在发生学上完善了孔子礼学思想;荀子“援法入礼”,以礼“合群制分”的思想使礼在社会功能上更加扩大化;荀子以礼“正名”的思想完善了孔子礼学中的正名理论;其以礼节欲的义利观发展了孔子礼学中的义利之辩。荀子以礼为道德之极,全面推进了孔子礼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不仅是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们从自己的学习、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与学的经验。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肯定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教育中应注意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等。这些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对于现代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休谟认为,仁爱是最主要的自然之德,正义是最主要的人为之德,在诸种德性中,比较重要的是仁爱与正义。仁爱与正义都起源于人的情感,但两者的情感来源不同、价值依据不同、促进社会利益的方式不同。仁爱与正义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在以正义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也不能忽视仁爱,仍然应该提倡建立在公正原则上的仁爱精神。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桑德尔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批判,认为主体规定性的不一致使罗尔斯正义理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这一批评并没有切中要害,要害在于主体和正义理论都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的限制。用马克思的观点看,现实的正义理论固然是有意义的,但同国家、阶级、私有制一样,终究是需要被超越和消灭的。  相似文献   

13.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人类社会要实现公正,或者说更好地体现公正,就必须有一整套规则体系来支撑。公正是规则的灵魂,公正是规则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任何规则都要体现公正这一基本理念,所以说公正是规则设计与安排的基本依据;规则是公正实现的基础,没有合理的规则,就不可能实现公正这一价值目标,两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出台基于对犯罪“严打”的反思和对犯罪规律的再认识,还基于对刑罚功能有限、司法资源有限的现实考虑,更基于建设和谐社会、均衡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适应全球两极刑事政策趋势的需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性质定位,决定了其在社会犯罪治理中应有的作用和涉及的范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性质还不是基本刑事政策,而是属于刑事司法政策,这种状况不利于达到政策固有的或者期望的宗旨。  相似文献   

15.
司法鉴定是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一环,提高司法鉴定的质量关键依靠制度。司法鉴定活动应符合一系列程序正义的基本理念,即当事人平等、鉴定程序公开、诉讼各方对程序的平等参与等各个方面。笔者从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应树立和谐的理念出发,分析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机制,司法鉴定行业级别制度和统一的司法鉴定标准,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制度,鉴定人员的资格确认。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管理创新面临诸多新形势,社会管理创新只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才能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完善公民权利保障的法律体系和不断完善执法机制,转变社会管理执法理念;完善公众参与管理机制以及增强法律信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正问题的理论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社会公正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国当前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社会不公正现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的不断快速、持续发展,不断探索公有制的实现方式,在党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逐步消除社会不公正.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公正、协调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哈贝马斯对正义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法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是正义的建制向度。正义由良好秩序来体现,秩序的产生要求建制,法律内含的事实性和有效性的张力使其成为建制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于人道主义立场之上的社会工作必然需要深刻的伦理基础和价值追求。公正、权利和幸福是主要的社会工作职业伦理观,其最终的价值追求则体现为社会工作品格。要使此两者成为社会工作者个人行为的导向,必须在社会工作者思想意识、人格心理和具体行为层面得到渗透和约束,从而形成了严密、系统的社会工作伦理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